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局部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RA的起病不仅与基因等先天因素相关,而且与饮食、微生物感染等环境因素相关。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定植其中的微生物促进了肠道的物质代谢、屏障保护和免疫调节功能。随着对RA发病和治疗研究的深入,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RA发病、进展具有的潜在联系不断被揭示。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RA关节炎症与受损的肠道屏障功能、失调的免疫细胞及紊乱的肠道菌群几乎同时可见。“肠-关节轴”理论与中医的整体观念高度一致。在近期对中药治疗RA的药理研究中,人们发现治疗RA的有效中药复方及成分同时发挥了抑制炎症、保护关节和维持肠道功能的作用。因此,该文总结了“肠-关节轴”的基本内涵和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微生物代谢来发挥肠道的屏障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缓解RA的机制。该综述为RA中“肠-关节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检索近五年国内外文献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从不同途径参与免疫应答,提高RA的发病率;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均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道稳态,减轻炎症反应,对RA起到防治作用。从肠道菌群与RA发生的相关性及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RA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RA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基础电针组给予“百会”“大椎”“肾俞”电针30 min;脑肠共治电针组采用基础电针组穴结合“足三里”电针30 min;针药结合组采用基础电针组穴结合益生菌灌胃联合治疗,各组干预均每日1次,连续4周。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治疗前后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18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透视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肠黏膜损伤,海马神经元明显减少,血清中IL-1β、IL-18含量升高(P<0.01),肠道中有害菌相对丰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血清中IL-1β、IL-18含量降低(P<0...  相似文献   

4.
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肾虚型骨骼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肠-脑轴可能是多种肾虚型骨骼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笔者全面总结了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多种肾虚型骨骼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肠道菌群-肠-脑轴从短链脂肪酸、血清素、炎症细胞及相关免疫因子等方面调控肾虚型骨骼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肾虚型骨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发病机制不明,许多假说仍需推敲,近年有学者提出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可以诱发偏头痛。文章从中医角度分析胃肠与头窍的关系,简述“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通过列举中医药影响肠道菌群防治偏头痛的研究,指明中医从胃肠论治偏头痛的可行性,为中医药防治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发病率、致死率逐年上升,中西医近年来都在致力于研究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法,目前普遍认为卒中后抑郁发生发展的原因在于大脑的一些神经递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含量的减少,影响认知、情绪,出现慢性应激反应损害海马的功能和结构,导致出现情绪障碍。肠道菌群作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文章将以菌群-肠-脑轴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医学,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和关元穴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关节功能、关节压痛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RA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电针足三里和关元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RA患者病情评价(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DAS28)评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关节僵硬、疼痛和日常活动)评分、DAS28评分、关节肿胀指数和关节压痛指数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RP、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寒证模型家兔尿液内源性代谢物,基于代谢组学探讨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卵蛋白诱导联合低温冷冻制备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家兔模型.电针"足三里",留针30min,1次/d,共7d.干预结束后收集新鲜尿液,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针加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证候改善、局部关节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68例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西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甲氨蝶呤及来氟米特,电针加西药组电针双侧肝俞、肾俞、悬钟、足三里、太冲、合谷,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压痛数评价,患者和医生对疾病活动性进行整体评价,进行健康评估量表、中医证候评分、28个关节活动指数(DAS 28)、ACR 20达到的人数比较,治疗前后对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进行检测。结果:电针加西药组与西药组在治疗后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压痛数、血清CRP含量、患者和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整体评价及健康评估问卷、DAS 28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P0.01),西药组ES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电针加西药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电针加西药组在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和压痛数、中医证候评分、健康评估问卷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中医临床疗效比较,电针加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90%(30/33),优于西药组的66.67%(22/33,P0.05)。结论:电针对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改善整体肝肾阴虚证候及局部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显著,电针配合西药治疗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长。现有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清浊相干”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对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浊邪宿积的一种概括。“清浊相干”导致脑失所养,浊邪上犯清窍是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神志病的重要病机。逍遥散是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剂,现代研究表明逍遥散不但可以作用于胃肠道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以发挥抗抑郁作用。从肠道菌群紊乱角度,运用“清浊相干”理论来阐明逍遥散抗抑郁的理论基础,对探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拓宽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具有巨大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肠道菌群、脑肠轴以及相互作用关系,梳理两者对便秘的影响,探讨便秘机理。以期能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手段(如肠道微生态制剂)与祖国传统中医药相结合,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多途径调控作用,ASD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的神经发育及行为认知。针刺长强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可改善ASD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等。笔者基于“肠脑同治”中医理论,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分析认为针刺长强穴治疗ASD的具体调节途径分别为:参与调节肠脑神经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目前认为,COPD的发病机制主要受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炎症机制和氧化应激等作用机制的影响,然而,以上发病机制并无法完全解释COPD病程长、患病率高、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肺-肠”轴概念的提出,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密切联系越发受到重视。因此关于深入探究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阐明COPD的发生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肺-肠”轴理论为切入点,总结了COPD肺部菌群、肠道菌群的组成及生理特性,以及两者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机制,并结合中西医现阶段的防治研究和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探讨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与COPD的关系,为今后以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为靶标的COPD早期诊断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影响正常生活,其病理特征与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的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丢失密切相关。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脑-肠-菌群相互联系的改变对神经系统疾病有着潜在影响。中医学传统理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都有关于脑肠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中医理论分析脑-肠-菌群轴的辨证思路,探讨目前中医药基于此理论治疗AD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AD未来发展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不断揭示,肠道菌群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代谢产物等多种途径实现肠道与大脑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影响精神情志疾病的发生发展。广泛性焦虑症作为一种精神情志类疾病,与菌群-肠-脑轴失衡密切相关,研究证实腹部推拿、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症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将以菌群-肠-脑轴作为切入点,探讨腹部推拿防治广泛性焦虑症的可行性,旨在为防治广泛性焦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持续性关节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发生与内源性代谢产物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栀子是我国最常用的药食同源资源之一,常用于防治黄疸、炎症、疼痛、发热等,但栀子改善RA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和16S rDNA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关联分析,以阐释栀子改善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RA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结果表明,栀子能显著改善佐剂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症状,且栀子低、高剂量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IL-1β水平以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P<0.05,P<0.01)。代谢组学涉及的通路主要为α-亚麻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链球菌属、费克蓝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和科萨克菌属可能是栀子改善AA大鼠的关键肠道微生物。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E-NMe[18:1(9Z)/20:0]、PC[20:1(11Z)/18:3(6Z,9Z,12Z)]和PC[20:0/18:4(6Z,9Z,12Z,15Z)]等差异代谢物与差异代谢菌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栀子可能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和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从而间接发挥改善RA的作用,研究结果为从多组学角度阐释栀子改善RA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叶敏  万军  王李俊  章黎明  刘志强 《中草药》2022,53(22):7279-7284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致残性且长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临床上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增效减毒、疗效可靠的优势。通过总结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将中药、肠道菌群和类风湿关节炎三者关联起来,以期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医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肠道菌群紊乱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关系以及应用民族医药治疗RA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本综述就肠道菌群与RA、民族医药与RA、肠道菌群与民族医药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应用民族医药治疗RA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于"肠-肝轴"肠道菌群调节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治疗疗效,Chid-Pugh分级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hid-Pugh分级为A级的人数占比为60.00%(18/30),高于对照组的30.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及TBIL水平分别为(68.9±13.2)U/L、(49.3±5.0)μ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12.7±13.5)U/L、(61.4±5.4)μm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修复肠道黏膜屏障以及减轻内毒素血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