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无痛苦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静脉麻醉,使患儿在浅睡眠状态下完成胃镜、小肠镜的检查和治疗。结果:40例患儿均在安全无不适的状态下进行了内镜下的检查治疗,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麻醉意外。结论:应用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静脉镇静无痛苦的内镜检查和治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于小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消化内镜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及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消化内镜这项侵入性微创性诊疗技术在我国发展较为全面和成熟,已成为消化内科疾病诊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我们还不是很了解陕西省各级医院消化内镜的具体情况.为了推动陕西省消化内镜更好的发展,了解不同级别、不同规模陕西省内医院消化内镜工作量、开展项目、内镜人员的配备及内镜消毒等现状,我们在中华医学会陕西消化内镜学会的领导下,调查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年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消化内镜的诊治现况,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陕西省医院120家.调查内容包括:拥有消化内镜的数量及种类;内镜专业医疗人员配比情况;内镜下开展的诊疗项目,如进行常规胃肠镜检查的工作量,内镜下开展介入治疗项目等情况;内镜检查工作量;胃镜消毒方法、消毒剂的种类、消毒时间等消毒情况. 相似文献
3.
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r imaging,LCI)是一种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多项研究证实,LCI可通过增加内镜下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对比度来提高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尽管LCI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技术使用不够规范、术语翻译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后续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此,本建议依据当前LCI诊断消化道病变的最近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由国内消化内镜知名专家集体讨论并编制而成。 相似文献
4.
5.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华医学会消化內镜学分会小肠镜和胶囊镜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7):337-338
胶囊内镜检查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胶囊内镜检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及多次修改,现制订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市县级医院消化内镜医师的内镜诊疗水平及现状。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参加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培训的市县级医院的内镜医师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内镜诊疗开展情况、工作量及内镜医师参加培训情况。
结果共有114人参与调查,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04份。参与调查的医师来自三级医院者占54.8%、二级医院者占45.2%,有10年以上内镜工作经验者占47.1%。均已开展胃肠镜检查技术的市县级医院,分别有26.9%、23.1%、58.7%和87.5%的内镜医师未开展内镜下止血治疗、高频电切除胃肠道息肉、EMR法切除胃肠道息肉和ESD术。并且,参加内镜培训的医师中,仅有19.4%能被提供急诊胃镜下止血的操作机会。
结论我省市县级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较低下,建立并完善适合市县级医院消化内镜医师操作水平的有效的培训模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重视消化内镜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云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2):1326-1327
数十年来,随着消化内镜器械的不断更新,高科技技术使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日益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器械操作性能的改进以及医学临床工作者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大部分的消化系疾病的决定性诊断已由先前的实验化验、B超、X线摄片等转为内镜诊断(如食管、胃及结直肠疾病等),部分消化系病的临床治疗(如食管胃静脉曲张、胃肠息肉等)亦已大多选用内镜治疗.因此重视消化内镜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于提高医疗水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大数据为支撑兼具强大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AI技术已用于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利用AI分析大量非结构化医学数据,并执行临床任务,开始出现在胃肠镜检查中。即使与专业的内镜医师相比,AI技术也能够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和准确率,计算机辅助检查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有望改变传统的内镜检查模式。本文就AI技术在消化系统内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消化内镜自发荧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发荧光技术为基础的自发荧光内镜系统,可提供消化道黏膜直观的自发荧光图像,从而发现普通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更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异型增生和癌组织的检出率。本文总结了组织自发荧光产生的机制以及自发荧光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消化内镜下标记钛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9年引进标记钛夹技术以来,我院对31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内镜检查时,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打上标记钛夹,取得了满意的定位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1例中,胃癌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7~79岁,平均66岁。浸润至胃体的贲门胃底癌3例,浸润至胃角下方的胃底胃体癌2例,浸润至胃角上方的胃窦癌3例。大肠肿瘤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7~81岁,平均54岁。直肠癌7例,其中3例同时伴有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良性息肉,乙状结肠癌与降结肠癌各3例,降结肠密集多发息肉1例,横结肠密集多发息肉波及至降结肠1例,横结肠肝曲癌2例,波及至结肠肝曲的升结肠癌5例,波及至升结肠的回盲部大面积绒毛管状腺瘤1例。 2.使用器械:Olympus HX-5QR-1型钛夹放置手柄,MD-59型标记钛夹。 3.方法与结果:内镜检查中发现肿瘤与其浸润边缘位于标记性位置不明显的部位(如胃体各壁的中部)、游离性比较大的部位或者癌瘤附近有良性肿瘤可以术中同时切除,则当即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各打标记钛夹1~2个。放射科医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诊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镜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高清内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经高清内镜检查后,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且观察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内镜技术(NBI+EMR)诊治上消化道早癌具有诊断率较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数字智能化医学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成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提供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便于临床医生多层次、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其毗邻结构。3D打印技术将可视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物理模型,可进一步提升对复杂疾病形态特征的理解。此外,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高级可视化技术,可增加更多真实、互动的医学体验。本文阐述了三维可视化、3D打印及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