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无痛苦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静脉麻醉,使患儿在浅睡眠状态下完成胃镜、小肠镜的检查和治疗。结果:40例患儿均在安全无不适的状态下进行了内镜下的检查治疗,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麻醉意外。结论:应用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静脉镇静无痛苦的内镜检查和治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于小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消化内镜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及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消化内镜这项侵入性微创性诊疗技术在我国发展较为全面和成熟,已成为消化内科疾病诊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我们还不是很了解陕西省各级医院消化内镜的具体情况.为了推动陕西省消化内镜更好的发展,了解不同级别、不同规模陕西省内医院消化内镜工作量、开展项目、内镜人员的配备及内镜消毒等现状,我们在中华医学会陕西消化内镜学会的领导下,调查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年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消化内镜的诊治现况,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陕西省医院120家.调查内容包括:拥有消化内镜的数量及种类;内镜专业医疗人员配比情况;内镜下开展的诊疗项目,如进行常规胃肠镜检查的工作量,内镜下开展介入治疗项目等情况;内镜检查工作量;胃镜消毒方法、消毒剂的种类、消毒时间等消毒情况.  相似文献   

3.
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r imaging,LCI)是一种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多项研究证实,LCI可通过增加内镜下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对比度来提高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尽管LCI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技术使用不够规范、术语翻译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后续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此,本建议依据当前LCI诊断消化道病变的最近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由国内消化内镜知名专家集体讨论并编制而成。  相似文献   

4.
内镜诊疗实现无痛苦操作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胶囊内镜检查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胶囊内镜检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及多次修改,现制订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市县级医院消化内镜医师的内镜诊疗水平及现状。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参加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培训的市县级医院的内镜医师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内镜诊疗开展情况、工作量及内镜医师参加培训情况。 结果共有114人参与调查,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04份。参与调查的医师来自三级医院者占54.8%、二级医院者占45.2%,有10年以上内镜工作经验者占47.1%。均已开展胃肠镜检查技术的市县级医院,分别有26.9%、23.1%、58.7%和87.5%的内镜医师未开展内镜下止血治疗、高频电切除胃肠道息肉、EMR法切除胃肠道息肉和ESD术。并且,参加内镜培训的医师中,仅有19.4%能被提供急诊胃镜下止血的操作机会。 结论我省市县级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较低下,建立并完善适合市县级医院消化内镜医师操作水平的有效的培训模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重视消化内镜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数十年来,随着消化内镜器械的不断更新,高科技技术使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日益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器械操作性能的改进以及医学临床工作者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大部分的消化系疾病的决定性诊断已由先前的实验化验、B超、X线摄片等转为内镜诊断(如食管、胃及结直肠疾病等),部分消化系病的临床治疗(如食管胃静脉曲张、胃肠息肉等)亦已大多选用内镜治疗.因此重视消化内镜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于提高医疗水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苦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回顾在2002年10月—2003年8月期间对部分患者使用丙泊酚(异丙酚、得普利麻为Fresenius kabi公司产品)联合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麻醉下行无痛苦内镜诊疗与仅使用654—2肌注5mg,在清醒状态下接受诊疗者进行比较,前者在内镜检查时术中肢动、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前言:消化内镜通过探查消化系统空腔器官黏膜的情况,进而明确诊断消化道疾病,并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内镜下治疗。消化内镜能够及时发现黏膜病变,如早期癌的早发现、早诊断,从而可以早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消化内镜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及时跟踪全球内镜进展,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文旨在概述2012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所涉及到的消化内镜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前言:随科技发展,消化内镜由单纯性诊断工具已发展成了诊治一体的先进器械.约200年前,医学家们致力于光学内镜的研究,以期直接观察到内部脏器的病变,推动了内镜的发展.内镜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硬式内镜阶段、半曲式内镜阶段、纤维内镜阶段、电子内镜阶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大数据为支撑兼具强大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AI技术已用于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利用AI分析大量非结构化医学数据,并执行临床任务,开始出现在胃肠镜检查中。即使与专业的内镜医师相比,AI技术也能够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和准确率,计算机辅助检查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有望改变传统的内镜检查模式。本文就AI技术在消化系统内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消化内镜自发荧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为光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7,12(7):435-438
以自发荧光技术为基础的自发荧光内镜系统,可提供消化道黏膜直观的自发荧光图像,从而发现普通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更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异型增生和癌组织的检出率。本文总结了组织自发荧光产生的机制以及自发荧光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消化内镜下标记钛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9年引进标记钛夹技术以来,我院对31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内镜检查时,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打上标记钛夹,取得了满意的定位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1例中,胃癌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7~79岁,平均66岁。浸润至胃体的贲门胃底癌3例,浸润至胃角下方的胃底胃体癌2例,浸润至胃角上方的胃窦癌3例。大肠肿瘤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7~81岁,平均54岁。直肠癌7例,其中3例同时伴有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良性息肉,乙状结肠癌与降结肠癌各3例,降结肠密集多发息肉1例,横结肠密集多发息肉波及至降结肠1例,横结肠肝曲癌2例,波及至结肠肝曲的升结肠癌5例,波及至升结肠的回盲部大面积绒毛管状腺瘤1例。 2.使用器械:Olympus HX-5QR-1型钛夹放置手柄,MD-59型标记钛夹。 3.方法与结果:内镜检查中发现肿瘤与其浸润边缘位于标记性位置不明显的部位(如胃体各壁的中部)、游离性比较大的部位或者癌瘤附近有良性肿瘤可以术中同时切除,则当即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各打标记钛夹1~2个。放射科医  相似文献   

16.
消化超声内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超声内镜的应用江石湖通过内镜作超声探查,可避免腹壁、腹腔气体等的干扰,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从50年代起即有人开始探索,直到1980年Dimogno及Green首获动物实验成功,以后即进入临床应用,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仪器的不断改进,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内镜前端透明帽在内镜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透明帽辅助黏膜下肿瘤结扎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异物取出、内镜下静脉曲张结扎术和硬化剂注射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经内镜隧道式黏膜剥离术等。本文就不同类型透明帽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诊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镜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高清内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经高清内镜检查后,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且观察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内镜技术(NBI+EMR)诊治上消化道早癌具有诊断率较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数字智能化医学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成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提供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便于临床医生多层次、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其毗邻结构。3D打印技术将可视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物理模型,可进一步提升对复杂疾病形态特征的理解。此外,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高级可视化技术,可增加更多真实、互动的医学体验。本文阐述了三维可视化、3D打印及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