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年龄与药物有效剂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年龄与药物有效剂量的相关性凌云熹作者对1991年1月~1992年8月期间出院,符合CCMD—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分析。选择单用一种抗精神病药,且不合用抗胆碱能药物而无严重锥外系等副反应的患者,其最大治疗剂量使用6周以上,...  相似文献   

2.
抗精神病药之间的剂量转化对于精神科临床实践及药物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探索抗 精神病药的等效剂量关系是科学地进行药物替换和分析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前提。抗精神 病药等效剂量关系的研究方法无统一共识,现就目前的几类研究方法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与药物有效剂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4例精神分裂症的用药有效剂量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剂量高于女性;男病人,25岁以下年龄组有效剂量最大,女性则是46 ̄55岁组剂量最高;而55岁以上男女病人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原因可能与激素及射体机能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72例连续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病年龄在婚姻、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已婚者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在性别上也无显著差异,只是倾向于男性发病年龄稍早于女性(1岁左右)。男、女已婚者发病年龄明显晚于未婚者。女性未婚者发病年龄明显早于男性,女性在发病时已婚者明显多于男性。分裂症的阳性家族史对两性发病年龄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病前生活事件(失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75例,其中男性组31例,女性组44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检测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控制年龄因素后,经协方差分析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RBANS总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在视觉空间(F=13.32)、故事复述(F=7.40)、图画命名(F=8.14)、图形临摹(F=5.61)、线条定位(F=15.62)、数字广度测验(F=10.97)上得分比男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相关分析发现RBANS总分与性别(r=0.27)、受教育年限(r=0.24)呈正相关(P均0.05);与年龄(r=-0.26)、病程(r=-0.24)、阴性症状(r=-0.42)、一般精神病理症状(r=-0.24)和PANSS总分(r=-0.40)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性认知功能受损较男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睾酮浓度的差异。方法:将175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年龄分为老,中,青三个组,测定其血清总睾酮水平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计算出血清游离睾酮水平,然后与19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年组血清睾酮水平无差异(P>0.05),而中,老年组血清睾酮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P<0.01)。研究组血清睾酮水平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并较对照组显著(P<0.01),结论:不同年龄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睾酮水平低于同龄的正常男性。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院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APD)10年前后使用变迁状况,对不同年代的用药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同性别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比较 1 64例首发、未服药的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差异 ,并和性别、年龄等匹配的 1 64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健康组男性的语言及部分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女性。而且 ,在控制健康组性别差异后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空间组织、运动功能仍显著优于女性 ;结论 本文不支持国外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较女性差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多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国内学者认为,女性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用药剂量小、住院时间短,但疗效与男性相同。有鉴于此,我们对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其不同性别的特征。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的剂量--读者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先生: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缓解后为预防复发,以原用药物作维持治疗,剂量以多大为宜?过去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剂量,若缓解较好,多认为以原药物急性期治疗最大量的1/3~1/2较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有效治疗剂量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男病人中25岁以下年龄组有效治疗量最大,女性则是46 ̄55岁组最高。55岁以上男女病人有效治疗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原因可能与体内激素种类、水平及躯体机能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本研究对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肥胖及非肥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糖脂代谢、血清白介素(IL)-18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肥胖与长期服药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为2015年1~6月本院精神科长期住院的18~60岁患者106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持续2年,连续稳定服用1~2种抗精神病药1年;均具有≥小学文化,右利手,能独立完成测试内容;否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效应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的临床效应。方法:单用奥氮平治疗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用高剂量(20mg/d)20例,中剂量(10mg/d)30例,低剂量(5mg/d)22例。疗程8周。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 GI)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结果:高、中剂量组临床疗效、PANSS、CGI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均显著好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嗜睡和谷丙转氨酶增高显著高于中、低剂量组。结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好、安全性高。服10mg/d时疗效满意。改善阴性症状可能需要较大剂量。  相似文献   

14.
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性别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四川精神卫生》1992,5(3):205-205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的适宜剂量唐勇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何种剂量为好?早期研究显示,有效剂量范围可为每天400mg到1200mg氯丙嗪当量,而副反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1、2]。在60与70年代,倾向使用大剂量治疗。如“快速神经阻滞剂化”,采用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现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现状。方法:样本采取整群入组,横断面调查方法.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503例,调查其用药情况。结果:临床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占90.9%),氯氮平使用比例较高(占30.2%);首次发病及病程短于5年的患者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相对较多(分别为20.7%及31.5%)。结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仍为目前的主流治疗药,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临床医生在选择氯氮平时,对躯体情况缺乏关注。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对1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防御机制的测定,并依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总病程、临床分型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结果不同性剐之闻成熟防御机制存在差异(P〈0.05),其中女性更倾向于升华、压抑(P〈0.05)。不同年龄之间成熟防御机制存在差异(P〈0.05),其中〉45岁者更倾向于压抑、幽默(P〈0.01,P〈0.05);中间型防御机制存在差异(P〈0.05),其中〉45岁者更倾向于解除、制止、否认、消耗倾向(P〈0.05)。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起病年龄、不同总病程、不同临床类型之间四种因子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四种防御机制中的成熟防御机制存在性别差异(P〈0.05)、年龄差异(P〈0.05),中间型防御机制存在年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高华德 《精神医学杂志》1998,11(3):45-45,48
用中医辩证分型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80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方法与资料 80例患者全部为我院住院病例,经各级查房确诊,符合ICD—10及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5~74岁;病程小于半年者36例,1~5年者28例,5年以上者16例;偏执型47例,青春型9例,未定型18例,单纯型4例,紧张型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2010年7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APD)使用现状。方法以2010年7月12至14日为时点调查日,对全国5省市7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102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使用自制调查表进行APD使用的现况调查。结果 (1)1024例患者中,男652例(63.7%),女372例(36.3%)。(2)1010例(98.6%)患者接受了APD治疗,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利培酮378例次(36.9%)、氯氮平295例次(28.8%)、奎硫平118例次(11.5%)、阿立哌唑101例次(9.9%)、氯丙嗪78例次(7.6%)齐拉西酮64例次(6.3%)、奋乃静59例次(5.8%)、奥氮平59例次(5.8%)、舒必利56例次(5.5%)。(2)非典型APD的使用频率为87.7%;典型APD的使用频率为22.8%;3.03%的患者接受了长效药物治疗。(3)72.36%的患者接受了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26.27%的患者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APD。(4)合用药物主要是抗胆碱能药(25.00%)、苯二氮类药物(20.61%)、β-受体阻滞剂(19.34%)和心境稳定剂(11.72%),主要用于控制不良反应或增效治疗。结论非典型APD已经成为我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流药物,APD的使用比较合理规范,但尚有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和丘脑神经生化代谢物质的特点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33例、女性31例以及男性正常对照30名、女性正常对照22名,采用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检测前额叶和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完成NAA/Cr值、Cho/Cr值的计算。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末复查1H-MRS,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临床症状和疗效。结果治疗前,男性患者组、女性患者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1.38±0.33)、(1.37±0.35)]、左侧丘脑NAA/Cr值[(1.47±0.35)、(1.45±0.38)]均分别低于同性别正常对照组[(1.61±0.38)、(1.63±0.37)和(1.71±0.38)、(1.72±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男性与女性患者组之间1H-MRS各代谢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NAA/Cr值、Cho/Cr值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男性患者组治疗前后左侧前额叶NAA/Cr变化值分别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39,P0.05;r=-0.43,P0.05)。结论未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和丘脑代谢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性左侧前额叶NAA浓度的变化与阴性症状的变化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