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糖尿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病理、生理性疾病[1]。流行病学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2040年将增长到6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其中1/3[3]。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我国疾病致盲的首要病因[1]。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伤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长期高糖状态破坏血管内皮,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微血管渗漏,继发黄斑内细胞外液的累积和渗出,最终发病[2]。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的全肾,临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2],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DPN早期无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若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足部溃疡,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2]。DPN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神经肌电图(EMG)的检查[3]。EMG属于肌电图的一种。目前EMG被公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神经病变的程度[4]。DPN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消渴”等范畴,消渴日久,阴津日亏,无以载气,气血无力鼓动,血行不畅阻于脉络[5]。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DPN与EMG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埋藏性视盘玻璃疣(buried optic disk drusen,BODD)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较少见[1],不同的疣体位置及大小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也可无症状,患者多因“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就诊,眼底出血多在1~3个月之内完全吸收,视力恢复[2],本病也可诱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临床上容易漏诊[3]。随着年龄的增长,BOD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会受损变薄,鼻侧受损多于颞侧,视野缺损逐步进展,但通常会保留中心视力[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无症状的情况下可观察[4]。笔者在门诊诊治1例伴视盘浅层出血的BODD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新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10%~15%会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 年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在50%以上[2]。DPN是导致足部溃疡、残疾的主要原因;DPN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社会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循环障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DKD目前已成为我国新发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1],流行病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的20%~40%会并发DKD[2]。DKD早期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过筛查确诊。该病是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损害,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eGFR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躯体形式障碍(SD)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无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中医学常归属于“郁证范畴”。患有SD疾病的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对躯体不适的描述可涉及多个器官系统[2],但躯体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常无相关的器质性改变。近年来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3-4]。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亦可影响体温调节和泌汗调节,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1]。现代医学认为DAN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营养障碍、自身免疫等方面[2]。  相似文献   

11.
<正>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多发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的人群,是有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高风险者[1],BRVO的主要并发症为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2]。临床研究认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发生与硬化小动脉压迫共同鞘膜内的视网膜静脉,引起静脉内血栓形成或静脉管腔狭窄等有关[3],随着毛细血管闭塞的时间或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2.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1],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诊断DM的常用指标是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2],近年来,DM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我国2017年成年人DM的患病率达到11.2%[3],目前,治疗DM的方法有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等。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 DKD) 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30%~40%[1],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ESRD) 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DKD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早期发病隐匿,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显著蛋白尿和肾功能严重减退[3-4]。  相似文献   

15.
<正>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据有关文献报道[2-5],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DKD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且心血管事件是其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减少DKD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西医治疗早期DKD主要以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变特征为气道和肺脏的慢性炎性反应有关的持续气流受限,并且这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1]。临床分为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2],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症状重,常需要住院治疗,稳定期为病情维持阶段,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气短、胸闷等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处于稳定期;但当受凉、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诱发下易转为急性加重期[3]。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无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或高血压疾病的心室功能障碍,其病变特征主要包括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障碍和心肌纤维化[1]。目前临床对于DCM的治疗尚缺乏特异性药物,针对这类疾病,临床多采取预防与治疗该疾病潜在风险的保护策略,包括使用抗纤维化药物、抗炎药物和抗氧化剂等[2]。近年来,我国学者深入研究了多种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DCM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机制,为其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病变部位多为胃窦处,有研究证实此病的最直接病因是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1],在我国有50 %~80 %慢性胃炎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检出Hp[2]。  相似文献   

19.
<正>2型糖尿病(T2DM)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病人群的90%[1]。发病机制尚不完明确,其主要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而脂毒性和糖毒性是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2-4]。久病可累及多器官或组织系统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医学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的12个不同类别药物可供选择[5],常用口服西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等,虽然新药相继出现,但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使其长期使用严重受限[6]。近年来,中医药从整体辨证角度进行诊治,发现很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均有改善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7]。为寻求更佳的用药方案,笔者以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纯西药和中西药结合治疗,对比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我国居民中十分常见,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近些年,受我国中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DM在我国的发病率还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居民受到糖尿病的困扰[1]。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占比超过了9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