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燕波  唐建光  刘晓敏  廖日斌 《内科》2012,7(3):281-28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其中23例分别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鼠齿钳钳夹治疗,4例行外科治疗。结果 5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隆起部位分为食管15例(26.79%),胃34例(60.71%),十二指肠7例(12.50%)。按病变类型分为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8例,息肉7例,异位胰腺6例,囊肿6例,脂肪瘤2例,静脉曲张3例,外压10例,未发现病变3例。内镜下治疗仅黏膜切除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出现。对27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0%。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扫查不同大小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时频率的选择。方法对常规胃镜发现的201例患者210个十二指肠隆起性病灶,根据病灶特征和超声图像清晰度,选择不同扫查频率进行超声胃镜或者微型探头扫查。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对病灶进行相应的病理检查,并将病理检查结果与EUS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US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1.4%(22/27)。低频扫描易于显示病灶全貌,对扫查直径≥1.5cm的病灶及高回声病灶具有优势,而高频扫描易于显示微细层次结构,扫查直径〈1.5cm病灶更为有利,联合使用多种频率扫描较大病灶能够提供更多影像信息。结论对于不同大小的隆起性病灶,选择合适的超声扫查频率或联合使用多种扫查频率有助于EUS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548例,行EU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息肉321例;胃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34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2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8例;胃脂肪瘤38例;胃外压性隆起25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囊肿4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结论 EU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6年10月以来对116例胃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现将结果汇报于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性7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2.4岁(31~74岁).隆起性病变部位:食管25例,胃81例(胃底38例,胃体8例,胃窦35例),十二指肠球部8例,降部2例,内镜检查均考虑为黏膜下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根据食管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其病变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治疗的方式、术后情况。结果 共142例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53.83±0.95)岁。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各有23例(15.6%)、98例(66.7%)、26例(17.7%)发生病变,20例患者行EMR,81例行ESD,7例行高频电切,3例行内镜下套扎,13例行内镜下钳除术,6例行APC;10例选择内镜观察,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为平滑肌瘤,共69例(46.9%)。7种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成年患者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多见。EUS可以评估病变性质及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内镜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对39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作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39例患者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7~79岁,平均52岁。内镜检查发现食管内病变13例,胃内14例,十二指肠5例,外压性病变7例。  相似文献   

8.
超声内镜可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也可以鉴别是否为壁外压迫,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特别是对黏膜下肿瘤、管腔外脏器及肿瘤等压迫所引起的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还可以指导选择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10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结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食管、胃隆起性病灶系一形态学改变,在内镜检查时可见病灶向腔内隆起,表面覆盖着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其可能是由食管或胃粘膜、粘膜下病变或壁外压迫、粗大皱襞所致的隆起,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内镜超声检查(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和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  相似文献   

10.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超声内镜检查的开展[1],内镜下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2],我院消化科内镜中心于2007年5月~2011年4月共检出105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开展了多种方法进行内镜下治疗,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5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中食管病变男24例,女27例;胃内病变男30例,女24例.年龄17~81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症状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均为食管炎症或胃炎伴糜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临床表现为上述食管及胃病变者,均有上腹部不适,部分患者有上腹部胀痛感,反酸、烧心、嗳气、反流食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鉴别诊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MP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或间质瘤56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1例;食管静脉瘤52例;食管外压性隆起38例;食管囊肿34例;食管息肉9例。结论MP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和层次,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内镜高频超声小探头引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对普通内镜下发现的67例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经内镜活检钳道插入高频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其中39例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送病理检查.结果 16例消化道息肉、2例异位胰腺、14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3例类癌,1例早期胃癌共39例病变内镜下完全切除.操作过程顺利,其中一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给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87.1%.结论 高频超声小探头检查可初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安全有效地指导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黏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资料.3100例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其中432例进行内镜下活检、息肉摘除术、EMR或ESD等治疗,术后将切除标本送病理.再将病理结果与术前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离体猪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硅橡胶印模材料和直径1 cm、2 cm、3 cm钢球制成半球形阴模,将生牛肉糜放进阴模,两个阴模对合固定,置入100℃水中煮沸20 min后制成球形肿物模型。选取离体猪胃6只,将球形肿物模型经猪胃浆膜层切口置入黏膜下层,每只离体猪胃的胃底、胃体、胃窦部各置入1枚,直径分别为1 cm、2 cm、3 cm。应用胃镜及内镜超声对模型进行观察,并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ESD。结果 6只猪胃共置入肿物模型18枚,其中17枚成功置入,1例失败。置入的17枚肿物模型在内镜下均表现为明显向腔内凸起的占位改变,表面黏膜与周边黏膜对比无明显改变。内镜超声下表现为位于黏膜下层的混合回声占位。对肿物模型进行ESD,与实际ESD操作过程基本一致,未出现肿物模型脱出、破碎等影响操作的情况。结论 本方法制作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模型可较好复制疾病状态,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内镜治疗方法研究及内镜医师培训提供了一个较为合适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胃隆起性病变的内镜下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超声在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98例,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结果 98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经超声内镜检查,按病变部位:胃65例(66.63%)、食管23例(23.47%)、十二指肠10例(10.20%);按病变范围:病灶直径1.0 cm 24例(24.49%)、1.0~2.0 cm者53例(54.08%)、2.0 cm者21例(21.43%);按病变类型:间质细胞瘤31例(31.62%)、平滑肌瘤23例(23.47%)、息肉22例(22.45%)、脂肪瘤10例(10.20%)、异位胰腺7例(7.14%)、囊肿3例(3.06%)、隆起糜烂性炎症2例(2.04%);与手术病理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准确为91.84%。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判断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分层及性质,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线阵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内镜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起源的鉴别是非常困难的,而内镜超声检查(EUS)能够清晰地显示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隆起性病变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我院近年应用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了EUS,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材料: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对内镜检查疑胃黏膜或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67例进行了EUS。男23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大多能明确诊断十二指肠黏膜层隆起病变,但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因表面黏膜大多正常,病变位于黏膜下,普通活检难以取到病变组织,给诊断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