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要综述了独一味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认为独一味有良好地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对其研究开发的前景广阔;对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待深入,尤其应重点关注其疗效确切的镇痛活性。  相似文献   

2.
藏药独一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药独一味系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是我国蒙、纳西等民族民间草药,生长于海拔3000多米雪域以上的高原。独一味味苦,微寒,有小毒,具有止血、镇痛消肿、活血化瘀、补髓、行气、续筋接骨等功能。临床用途广泛,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藏药独一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曾阳  陈学军  陈振宁 《中草药》2001,32(12):1141-1143
简要介绍了藏药独一味的来源,性味功能,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资源状况,概述了藏药独一味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提示藏药独一味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独一味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士贵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73-873
独一味为唇形科植物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Kudo的全草,为我国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间常用草药。具有止血、消肿镇痛、活血化瘀、补髓、行气等功能。近年来对其进行的初步的研究表明,现已分离和鉴定出多种有效成分,临床上用于外科手术后的刀口疼痛、出血、外伤骨折、筋骨扭伤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藏药独一味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一味在我院应用已久 ,从 1999.11~ 2 0 0 0 .4半年期间在我院急诊外科门诊及病房的外伤、妇产科病人 180例进行治疗 ,并坚持随诊 ,观察疗效 ,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80例中 ,男 12 0例 ,女 60例 ,年龄 16~ 48岁 ,外伤造成的软组织损伤 79例 ,外伤骨折 12例 ,伤口清创缝合术后 60例 ,外科手术 3例 ,痛经 15例 ,功能性子宫内出血 5例 ,放环后出血 3例 ,人流术后出血腹痛 3例。2 治疗方法口服独一味片 (准字 92药 2 - 46号甘肃 )每日 3次 ,每次 3片、疗程 1周。3 疗效观察与治疗结果显效 :临床疼痛、出血 ,口服 1…  相似文献   

6.
藏药独一味的生药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的干燥根及根茎进行鉴定.方法: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结果:详细描述了独一味的生药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定;理化鉴定显示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结论:实验结果为该药的生药鉴定、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痛经,病机多为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滞不行,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大法,方能取得良效。2009年以来,笔者采用藏药独一味胶囊治疗痛经,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2例,未婚34例;15岁以下1例,15~20岁14例,21~30岁26例,31~40岁11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经前痛19例,经期痛28例,经后痛4例,经前、中、后均痛1例。2治疗方法采用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独一味  相似文献   

8.
藏药独一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又名独步通,藏语称“大巴”、“打布巴”。主产于西藏、青海、云南等省区,用其根、根茎或全草人药,药材表面呈枯黄色或黄褐色,质坚硬、干枯、气腥臭,是我国藏、蒙、纳西等民族民间常用草药之一。最早收载于藏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及《晶珠本草》中,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9.
藏药独一味治疗肛瘘手术后并发症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Benth)Kudo〕是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独一味的根及茎或全草。该药草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生长于海拔2700~4000m之高山草甸、河滩等处。我组应用的药片为兰州医学院研制成的独一...  相似文献   

10.
藏药独一味(片、胶囊)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国菁  黄燕 《中成药》2004,26(10):848-851
藏药独一味[Lamzo Phlomis Rotata(Benth)Kudo]是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独一味的根及茎或全草. 独一味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独一味片剂或胶囊是通过对藏药独一味进行系统研究后开发出来的新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规剂量为1粒/次,每日3次.  相似文献   

11.
独一味是藏族常用药之一,具有的良好的活血止血、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风湿痹痛,黄水病。该文通过查阅历代藏族药典籍、本草,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独一味名称、性味、基原、入药部位、采收加工、功效主治的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经考证独一味始载于八世纪中叶《月王药诊》,音译为大巴。独一味性味的记载以性平、温,味甘、苦、涩为主,除《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其他典籍中均记载为无毒。历代主流的基原为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的地上部分入药,此外古代尚有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美花圆叶筋骨草A. ovalifolia var. calantha,藏玄参Oreosolen wattii的全草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8—9月霜降前采挖,现代采收时间为秋季花果期采收。由于独一味药材的蕴藏量大幅减少,其入药部位由全草或鲜叶,演变为地上部分为主。功效古今记载以养骨补髓,引黄水,止血止痛为主,但古代尚有治疗虫病,月经淋漓,遗精症,腹泻及滋补身体的功效,该文通过对独一味的本草考证,以期为藏族药资源独一味扩大开发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独一味是珍稀濒危藏药,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探讨藏药独一味的研究现状.方法 收集2000年~2010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独一味的研究文献,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0篇,分布于112种期刊中.文献主题涉及临床研究(133篇)、药理研究(18篇)、成分分析(35篇)、制剂工艺(15篇)、种苗繁育和栽...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到藏医研究领域。针对藏医血隆病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藏医数据挖掘平台设计概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藏医数据挖掘研究方法,从而实现在某一类藏医病种研究中尝试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将某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不同的藏医病种。基于上述思想方法,实现了藏医数据挖掘平台,用于藏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学思想对藏医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藏医学文献的研究整理,结合当地独特的天时地理条件和用药服药方法,提出中医学思想对藏医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结果:"天人合一"和"因地制宜"等思想对藏医学影响尤为突出,为研究藏医学的形成发展提供依据。结论:藏医学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中医学思想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藏区学龄前儿童中医体质分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根据临床实际总结,对藏区学龄前儿童的中医体质进行初步的调研分析。方法 :选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地区学龄前儿童562例,参照《中医体质学》相关内容及问卷,结合西藏地区地域环境、饮食习惯,调查并分析藏区学龄前儿童中医体质分型。结果:平和质197例(35.05%),特殊体质365例(64.95%)。特殊体质包括气虚质154例(27.40%),阳虚质108例(19.22%),痰湿质62例(11.03%),血瘀质18例(3.20%),阴虚质13例(2.31%),湿热质5例(0.89%),气郁质3例(0.53%),特禀质2例(0.36%)。结论 :西藏地区学龄前儿童中医体质分型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和痰湿质为主。  相似文献   

16.
浅述藏药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甘青梅 《中草药》2001,32(4):371-373
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药的历史,资源,专著与标准,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对黑果枸札的开发研究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现代药理研究对余甘子传统藏医药理论进行分析,为余甘子研究及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藏医药典籍、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余甘子在传统藏医药中的应用,探讨余甘子的藏医药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研究的相关性。 结果:余甘子在传统藏医药临床实践中主要用于治疗血病、培根病、赤巴病、高血压、消化不良、腹胀、咳嗽、骨节不利等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道和关节骨骼疾病,各国学者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证实了余甘子对以上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现代药理研究从多方面、多层次阐释了余甘子在传统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麻黄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在传统中医药和民族药中均有广泛应用.从麻黄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比较麻黄在中医药学、蒙医药学、藏医药学及维医药学中的临床应用异同,并列举麻黄的一些现代用法,希冀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麻黄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e blood hemostatic activity of the Tibetan medicinal herb Lamiophlomis rotata was evaluated in BALB/c mice and Wistar rats. L. rotata aqueous extract (LRAE) was given to mice at concentrations of 0.5, 1.0, 2.0 g/kg body weight and 0.75, 1.5, 3.0 g/kg to rats. The hemostatic activity of LRAE was estimated by changes in bleeding time (BT),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thrombin time (TT) and fibrinogen (FIB). At the same time hepatic function and blood fat indexes including AST, ALT, Alb, Chol and LDL-C were measured als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LRAE could shorten the BT and TT values and increase the Alb level paralleling that of FIB. However, the shortening of the PT was only possible by a high and long administration of LRAE, and no change in APTT was observed. On the other hand, LRAE showed some effects in improving the liver function and reducing blood lipids by decreasing the levels of AST, ALT, Chol and LDL-C. All these changes had a significant dose-effect and time-effect relationship.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e hemostatic and thromboplastic effects of L. rotata and these effects might be implemented by improving the synthetic function of the l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