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军明  蒋莹  姜枫 《现代预防医学》2023,(11):1975-1979
目的 对某铅锌冶炼厂职业接铅人员血铅水平进行生物监测,分析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以该厂182名职业性铅暴露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和工作中接触铅的情况;采集肘静脉血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浓度。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因素与血铅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确定造成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的血铅浓度中位数为326.9(237.6,471.0)μg/L,其中男性血铅浓度高于女性(Z=-5.300,P<0.05)。各工龄组间血铅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2.126,P<0.05),工龄≥15年组血铅浓度高于其他工龄组,各车间及各工作岗位之间血铅浓度差异亦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41.386,P<0.05;H=69.773,P<0.05),铅锌冶炼车间工人血铅水平高于电解锌车间和稀贵金属车间,其中烧结岗位、熔炼前床岗位工人血铅浓度高于其他岗位。中位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工龄、男性、烧结岗位和熔炼前床岗位是接铅人员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蓄电池制造行业铅污染状况,分析接铅工人血铅影响因素,为铅中毒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生产车间铅烟铅尘浓度检测和接铅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血铅水平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产车间铅尘、铅烟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数为分别为0.191mg/m3、0.067mg/m3,超标率分别为41.67%、18.75%。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工龄、抽烟、饮酒、工作所在部门、工种均是接铅工人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饮酒、工种是血铅水平等级提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铅尘、铅烟重点超标岗位的治理。铸造/铅粉、裁减、研磨、焊接等工种的男性接铅工人为慢性铅中毒的高危人群,提倡戒酒,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职业铅接触人群热应激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与空气中铅浓度和血铅等因素的关系,探讨HSP70作为职业铅接触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以72名铅接触工人为暴露组,41名不接触铅等职业有害因素的工人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职业接触、体检及健康调查;按照GB/T 16010-1995标准对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浓度进行监测;用ELISA方法检测暴露组工人血清中HSP70水平,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铅水平;用多元线性回归对HSP70水平及血铅水平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空气中铅浓度及铅接触量均对机体内HSP70水平及血铅水平有影响,血清中HSP70的水平与血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01,P<0.01).结论 血清中HSP的水平对职业铅接触的相关因素敏感,有可能作为职业铅接触人群的敏感性健康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蓄电池企业铅接触对工人外周血液的影响。方法对福建省9家蓄电池生产企业职工1 943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分析铅接触对外周血液的影响。按铅接触程度(超标组血铅≥400μg/L、无超标组血铅400μg/L)、铅接触工龄(1年、1~3年、≥3年)、年龄(15~39岁、40~70岁)、性别,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工龄长、年龄大、女性,是血红蛋白下降的危险因素;铅接触超标、铅接触工龄长和男性,是血小板异常的危险因素。未发现对白细胞(WBC)数和红细胞(RBC)数有影响。结论铅接触对血红蛋白、血小板有影响,且随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年龄、性别对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异常也有影响。蓄电池生产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建某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及工人血铅水平,分析血铅影响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工人基本情况及生产工艺流程,对存在铅烟、铅尘危害的岗位现场抽样检测铅浓度;检测工人血铅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794人,危害岗位现场检测铅浓度超标率21.8%(19/87);工人血铅均值329.24μg/L (36.80μg/L~1 052.00μg/L),血铅超限值(≥400μg/L)27.7%(220人),其中超诊断值(≥600μg/L)4.2%(33人);高血铅水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龄、性别、学历、每周饮酒次数、工种、是否佩戴防尘口罩对血铅水平有影响。女性高血铅风险较低(OR=0.36);≥初中学历高血铅风险较低(OR=0.36);未佩戴防尘口罩、工龄≥3年、饮酒≥4次/周、铅高暴露工种,也是高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减少企业生产中的铅危害,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接触铅机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提高防护意识,以减少铅毒对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小冶炼厂铅作业工人血铅增高状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职业性铅中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笔者于2017年12月-2018年4月,整群抽取福建省龙岩市5家小冶炼厂251名工龄≥1.0年的一线工人为调查对象。按拟定的调查表调查工人的基本情况,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测定工人血铅水平,并对影响工人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251名作业工人,平均血铅水平(385.8±8.8)μg/L;超过600μg/L的70人,达27.89%。工作场所空气中平均铅烟浓度(0.497±0.395)mg/m~3,各工种铅烟浓度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工种、工作中无佩戴防毒口罩和吸烟是血铅增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小冶炼厂铅污染程度严重,作业工人的血铅增高率较高;作业工人的血铅增高与工种、工作中有无佩戴防毒口罩和吸烟有关;企业加强工艺改革,工人坚持按规定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并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可减少血铅增高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水平和血常规及肝功能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某铅酸蓄电池厂1 449名铅接触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职业健康检查,收集作业人员基础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血铅水平在10~770 μg/L,平均为170.5 μg/L,血铅异常率为8.2%,≥5 a工龄组ALT升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特征。方法 运用工作场所现场调查、空气监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临床资料分析,阐明2017年东莞市某电子厂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致病途径和发病特征。结果 该公司玻壳车间员工共计87人,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103.15~755.70 μg/L,中位数为364.0 μg/L。超过诊断值水平(>600 μg/L)4例, 超过生物接触限值水平(400~600 μg/L)24例,共计5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0.022 mg/m3。其余车间408名员工(对照)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26.91~184.23 μg/L,中位数为53.82 μg/L;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 mg/m3。玻壳车间员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车间(P<0.01),玻壳车间不同岗位、工龄员工血铅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不同性别员工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壳车间员工该种作业和接触方式下血铅水平逐年升高,接触9年后基本维持在生物接触限值水平。结论 玻壳车间员工为涉铅作业,是一起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低于接触限值,经口摄入致群发性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用人单位个人卫生管理缺失,经消化道摄入导致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及对从业人员血铅浓度的影响,为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检测铅烟(尘)、硫酸浓度、噪声强度,利用电位溶出仪,对655名从业人员进行血铅检测。结果该铅酸蓄电池厂作业场所铅烟(尘)暴露严重,不合格率达64.3%(9/14),;噪声检测不合格率达31.0%(9/29);硫化物检测合格率为100.0%(15/15);铅烟(尘)不合格岗位主要有:包片、磨片、铸板、铸焊等,以磨片最为严重;高浓度铅暴露岗位的从业人员血铅水平和血铅超标率也较高。不同年龄、性别从业人员平均血铅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该铅酸蓄电池企业铅暴露严重,血铅水平与从业人员年龄、性别、岗位相关,建议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炼铁厂冶炼含铅铁矿石高炉车间对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铅中毒的发生,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方法对该炼铁厂102名接铅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结果 1)检测血铅102人,血铅≥400μg/L者达67人,检出率为65.69%;2)岗位和既往有无血铅异常史两因素对工人血铅影响较大。结论该炼铁厂高炉车间铅危害严重,接铅工人血铅检出情况存在着岗位差别,反复铅中毒现象较普遍。应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车间的排毒除尘设施,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铅作业工人和非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了解长期低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方法对2009年天津市某蓄电池厂400例铅作业工人和120例非铅作业工人分别进行血铅、尿铅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铅作业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非铅作业组。而血铅、尿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铅作业组(P〈0.01)。并且血铅和血红蛋白浓度间呈负相关性(r=-0.442),尿铅与血铅和血红蛋白间的相关性均不理想(r值分别为-0.026和-0.018)。结论长期低铅作业可导致人体血铅尿铅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但尿铅浓度波动大,且影响因素多,不能精确反映体内铅积蓄量,结果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王庆丰  顾庆华  沈美枫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03-1104
目的了解铅作业工人体内铅含量水平。方法采用石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铅含量,采用希斯美康1000 i血球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293名铅作业工人中血铅超过1.9μmol/L有192人;超标率为65.53%;男工和女工的血铅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都存在负相关。结论 293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较高,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增强防护措施,对血铅超标者进行驱铅治疗,定期对工人进行体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职业性铅接触对工人的肝脏毒性,探讨血铅浓度变化和肝脏损害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寻找铅对肝毒性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以蓄电池制造企业108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以同一企业非铅接触的76名工人和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的短时接触浓度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选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作为肝毒性的效应指标,分析不同血铅水平和肝损害效应指标的变化。[结果]①车间空气中铅烟和铅尘的短时接触浓度分别为0.89mg/m3和0.25mg/m3,超标率分别为50.00%和60.00%。②随着环境铅接触水平的增加,ALT和TBIL的异常率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平均浓度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职业限值组存在血铅超标现象,异常率为31.03%。超职业限值组和职业限值组血铅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随着铅作业工龄的增加,血铅、ALT和TBIL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铅水平的变化和ALT、TBIL异常率的变化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引起血铅明显升高,肝功能效应指标ALT和TBIL不能敏感的反映铅对肝脏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
吕敏 《职业与健康》2011,27(9):986-987
目的了解铅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分析尿铅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关系。方法对202名铅作业工人和213名对照人群进行尿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检测。结果铅作业组的尿铅≥0.34μmol/L的占7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铅作业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同性别对照组(男性P<0.01,女性P<0.05);铅作业组红细胞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红蛋白与尿铅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长期职业接触铅可引起尿铅含量增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与尿铅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虞敏  周金鹏  李倩兰 《职业与健康》2011,27(16):1806-1809
目的评价铅作业男性工人的血铅、尿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铅作业男性工人的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2011年1月,选取深圳市某蓄电池厂铅作业男工120名作为接触组,按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含量的水平分成高、中、低3个接触浓度组;并选取来自同一家工厂未接触铅作业的40名男工作为对照组,测定4个组人群的血铅、尿铅、血清睾酮、FSH(促卵泡刺激素)及LH(促黄体生成素)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平均为0.29mg/m3,样品超标率为90%;3个接触组血铅、尿铅含量、尿铅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各接触组间血铅水平及异常率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工龄的增长,工人血铅、尿铅水平和异常率均有升高的趋势;中、高浓度接触组工人的血清睾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低浓度接触组,而血清F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接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该次研究的条件下,工龄增加、工作场所中铅浓度超标是导致血铅、尿铅水平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铅暴露可能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性激素分泌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对男性工人的生殖系统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冯祖辉  李兴中  赵立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05-2906
目的了解从事某种冶炼工艺的工人铅接触水平。方法采集铅作业工人155人和非铅接触者56人外周静脉血5ml和一次性晨尿100ml,测定血铅和尿铅含量,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铅接触组血铅、尿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冶炼厂铅作业工人铅接触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沙焱  杨震宇  香映平  何家禧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476-1477
目的探讨口腔脱落细胞微核技术在探测铅暴露人群遗传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产过程中接触不同浓度铅的某铅酸电池厂工人为接触组,按空气中铅浓度高低分为低浓度组(76名男性工人)和中浓度组(89名男性工人),同厂男性管理人员78名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结果 2种浓度的铅暴露组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率[低浓度组:(3.58±2.49)‰;中浓度组:(4.16±2.3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2.03)‰],两种浓度铅接触组人员的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低浓度组:(3.38±2.16)‰;中浓度组:(4.37±2.43)‰]明显高于对照组[(2.17±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职业性铅暴露人群中,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有相关关系(r=0.227~0.361,P0.05)。结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可以作为简易的检测手段,用于对铅暴露作业人员遗传损伤的检测的筛查。  相似文献   

18.
林静  王劲 《职业与健康》2010,26(8):859-861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职业性铅危害情况,探索职业卫生预防模式。方法接触铅作业的工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内科、耳鼻喉、听力、心电图、血常规和尿常规,并测定其血铅、尿铅浓度。结果36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有143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70μg/L),53人血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人血红蛋白下降,44人耳鼻喉检查发现异常,68人听力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浓度与铅接触浓度有关,随着铅接触浓度的增加,血铅、尿铅平均浓度增加。血铅、尿铅超标率与接铅工龄有相关性,接铅工龄在5年以上组血铅、尿铅超标率明显高于0~1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情况较重,工作场所中高浓度的铅烟、铅尘是造成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该厂应进行工艺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铅污染,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黄旭  王国彬  范秀红  黄世祺 《职业与健康》2011,27(12):1353-1354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尿铅含量情况,为企业预防和控制铅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W S/T 18-1996的检测方法,对该厂127名铅作业工人进行尿铅含量检测。结果 127名铅作业工人中有23人尿铅含量超过限值(≥0.34μmol/L),超标率为18.11%;37人尿铅含量超过诊断值(≥0.58μmol/L),超标率为29.13%;不同工龄尿铅超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铅超标率与性别、年龄无直接关联(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较严重,应引起企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预防和控制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盛红艳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64-2465
目的比较铅作业工人和非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的差异,探讨铅作业工人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铅、尿铅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蓄电池企业的252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铅组,电子厂205名非铅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接铅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小板则无差异(P0.05),接铅组红细胞锌原卟啉、血铅、尿铅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系数(r)=0.166,血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系数r=0.406。结论长期接触铅可导致血铅、尿铅浓度和红细胞锌原卟啉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影响,血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较尿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