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乙肝母婴阻断中婴幼儿隐匿性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深圳市疫苗监测和接种网络,收集223对乙肝母婴阻断人群的血清样本,进行HBV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隐匿性感染对传统HBV母婴阻断效果评价标准的影响;并分析母婴阻断中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的因素。结果血清学结果显示223例婴幼儿接受乙肝母婴阻断后,212例HBbAg (+),传统血清学结果计算HBV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1%(212/223);分子生物学筛查显示,183例HBV-DNA(-),40例HBV-DNA(+),该方法计算HBV母婴阻断成功率为82.1%(183/2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血清HBV-DNA水平与所产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相关性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呈正相关;31例隐匿性感染的婴幼儿中有12例病毒S区“a”抗原决定簇出现点突变;而6例血清型HBsAg(+)的病例S区“a”抗原决定簇没有发生突变,病毒突变对血清学漏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7.025,P=0.020)。结论隐匿性感染在HBV母婴阻断婴幼儿群体中存在一定的流行趋势,并对HBV母婴阻断成功构成了威胁;病毒突变和孕产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前孕妇,产后婴儿双重免疫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有3.5亿~4亿,占世界人口5%。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以及性接触传播,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1]。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乙肝母婴阻断中两种不同用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HBsAg阳性产妇(其中63例产妇为HBsAg、HBeAg双阳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用药方式进行研究。结果2组不同用药方式所取得的阻断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出生12 h内(不超过24 h)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进行乙肝母婴阻断,既能节约医疗资源,又能减轻乙肝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drome,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以机体免疫系统遭到全面破坏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为特征的致死性疾病。在人群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途径、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是内传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项桂菊 《医学综述》2008,14(19):2981-2984
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重视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成为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加强围生期孕妇的保健及筛检,联合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以及抗病毒治疗阻断围生期HBV母婴传播,已取得一定的疗效,HBV感染率明显下降。本文就HBV母婴传播途径及阻断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收集自2011年2月—2014年12月我县在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中乙肝“大、小三阳”孕妇253例,足月活产婴儿253例,孕妇根据经济能力和个人意愿分为2组,愿意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干预的96例作为试验组,不愿在孕晚期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孕妇157例作为观察组。所有婴儿分娩出生后6周~8周后进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免疫效果评价用HBsAg阳性率作为指标。结果试验组HBsAg阳性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于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断宫内感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已知血源乙型矸炎疫苗(简称血源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传播,个体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可持续至少3年。我们对血清HBeAg阳性和HBsAg携带者母亲分娩的106名新生儿随机分为二组,分别接受美国提供的由酵母菌提取的重组乙型肝炎基因疫苗(简称重组疫苗)和国产血源疫苗,以等剂量和同样的免疫顺序,作对照试验,分析二者对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以保护性抗体的滴≥10mIU/ml的持续存在分析保护效果,指出重组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与阻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着母婴传播,有5条途径:①宫内感染;②经产道感染;③经初乳感染;④羊水感染;⑤产妇唾液感染。方法:母婴阻断方法包括:①建立完善的围产期保健制度,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筛查、管理和监测。②HBV感染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沐浴,停止母乳喂养与母亲隔离4周。③免疫性预防: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抗HBs亦可经胎盘传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预防HBV宫内感染。④新生儿免疫预防主张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结果与结论: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而且也降低了孕妇血HBsAg滴度。新生儿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既可使新生儿出生后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又可使婴儿随后获得主动免疫,同时提出剖宫产不能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对常用的2种免疫治疗方法进行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免疫失败率以及婴儿12月龄抗HBs检出率的比较。结果①宫内阻断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83.5%(112/134),高于基因联合阻断组保护率9.62%(5/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函基因联合阻断组的宫内感染率51.9%(27/52)、慢性感染率26.9%(14/52)、免疫失败率15.4%(8/52)均高于宫内阻断组宫内感染率13.4%(18/134)、慢性感染率7.4%(10/134)、免疫失败率3.7%(5/13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12月龄时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宫内阻断组HBsAb阳性率96.3%(129/134),高于基因联合阻断纽HBsAb阳性率88.5%(46/5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28周开始每月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进行宫内阻断,结合出生后婴儿继续HBIG和乙肝疫苗免疫是目前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检验科对1464份产妇血标本做肝功能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简称“二对半”检查,72例新生儿脐血做乙肝“二对半”检查,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全世界大约有3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约有1.2亿,而孕妇乙肝病毒携带者阳性率高达10%左右,南方比北方发生率高。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国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约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率约13%~44%,主要是通过受损的胎盘屏障或通透性改变的母血渗漏而导致;产时传播约占40%~60%,主要是通过母血、阴道分泌物及羊水传播;产后可通过母婴接触、唾液及母乳水平传播HBV病毒。  相似文献   

15.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故母婴阻断成功与否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当前母婴阻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主要的阻断策略。  相似文献   

16.
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郦爱贞  肖小敏  陈新  孟钊 《广东医学》2006,27(6):841-842
目的探讨目前常规剂量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产前阻断效果。方法选取358例HBsAg阳性孕妇,同意注射HBIG者193例,为干预组,未注射者165例,为对照组。并根据血HBV-DNA含量又分别将两组孕妇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其新生儿于0,1,6月龄检测外周血乙肝标志物(HBV-M)。结果仅HBV-DNA阳性者婴儿1,6月龄时的HBV感染率在干预组较对照组低,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新生儿血Anti-HBs的阳性率比较,出生24 h内差异无显著性,而1,6月龄干预组均较对照组高。结论常规剂量HBIG可能对阻断HBV-DNA阳性者的母婴传播有效,但对HBV-DNA阴性者的效果不确定;孕期使用HBIG可提高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7.
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产后母婴传播阻断作用及对出生时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的效果。方法 :选择 6 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于产后 4h~ 6h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前抽股静脉血检测HBsAg和HBeAg ,新生儿于 6h和 1月龄分别注射HBIG 10 0IU ,并按 0 ,1,6 (5 μg)方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于 1岁龄复查HB sAg和HBeAg。结果 :新生儿HBsAg和HBeAg双阳性 2 5例占 36 .76 % ,HBeAg单阳性 1例 1.4 7% ,HBsAg单阳性 18例占 2 6 .4 7% ,HBsAg和HBeAg双阴性 2 4例占 35 .2 9% ;1岁龄HBsAg转阴 19例占 4 3.18% ,其中HBsAg和HBeAg双阳性转阴性 4例 ,HBsAg单阳性转阴性 15例。HBsAg阴性转阳性 2例占 8.33%。结论 :人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因母婴接触、母乳喂养引起的传播 ,有效率为 91.6 7% ;并使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的HBsAg转阴率达到 4 3.18%。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产后母婴传播阻断作用及对出生时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的效果.方法:选择6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于产后4 h~6 h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前抽股静脉血检测HBsAg和HBeAg,新生儿于6 h和1月龄分别注射HBIG 100 IU,并按0,1,6(5μg)方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于1岁龄复查HBsAg和HBeAg.结果:新生儿HBsAg和HBeAg双阳性25例占36.76%,HBeAg单阳性1例1.47%,HBsAg单阳性18例占26.47%,HBsAg和HBeAg双阴性24例占35.29%;1岁龄HBsAg转阴19例占43.18%,其中HBsAg和HBeAg双阳性转阴性4例,HBsAg单阳性转阴性15例.HBsAg阴性转阳性2例占8.33%.结论:人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因母婴接触、母乳喂养引起的传播,有效率为91.67%;并使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的HBsAg转阴率达到43.18%.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新生儿感染后85%以上可成为持续携带。资料报告[1],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免疫一年后保护率96%,但接种后最佳加强免疫年龄、免疫剂量及再免问题已日益引起关注,尤其对高危新生儿(母亲HBsAg或HBSAg、HBeAg阳性)免疫阻断亦屡见报道[2],东城区于1995~1997年对HBSAg阳性母亲(单阳)和HBSAg、HBeAg阳性母亲(双阳)所生子女,12~72月龄儿童采血观察抗-HBS维持时间,共观察204例(289)人次对其中抗一HBsS/N值<10以下者采用10μg×2、30μg×3、20μg×1、30μg×1四种剂量加强免疫,并于免后一年采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