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ALT水平正常的慢性HBV感染36例临床诊断、治疗观察,值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重视。方法:使用阿德福韦脂片(代丁)、苦参素等,治疗6个月~12个月后,对HBVDNA、ALT、乙肝5项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病毒指数下降率达85.9%。结论:对ALT水平正常,HBVDNA≥1.0×104copies/ml的患者很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HBV携带者ALT升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作者选择了81例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HBV携带者和83例未出现ALT异常的HBV携带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模式、父母患乙肝病史、身心劳累、酗酒等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全球性的疾病,在学生当中的感染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为探讨乙型肝炎在青少年中的感染情况,本文通过对865例初中生血清HBsAg及ALT进行测足,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标本在恒温条件,放置时间对检测ALT的影响。方法:应用日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标本在不同存放时间ALT值。结果:4℃、24 h ALT检测值与立即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存放48 h、72 h后ALT检测值与立即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活性下降明显。结论:离开人体的血液标本,如4℃恒温条件下,放置时间>24 h,其ALT活性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抗HBc—lgM与生化指标ALT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HBc-IgM与生化指标ALT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184例乙肝患者血清抗HBc-IgM含量和ALT值。结果,(1)HBV-M组合模式6种,模式1ALT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模式4、5ALT异常率明显低于异常组(P<0.01)。模式4、5抗HBc-IgMOD值在ALT正常组明显低于异常组(P<0.001,P<0.01)。(2)ALT>500IU/L其抗HBc-IgMOD值与ALT<500IU/L各组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01)。认为高浓度的ALT与抗HBc-IgM滴度密切相关,在ALT恢复正常以后,抗HBc-IgM仍维持较高浓度,且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因此抗HBc-IgM阳性与ALT正常与否具有判断乙肝病毒是否活动、复制及了解病情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献血者血清ALT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献血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参考范围及在献血员筛选中的意义.方法对血清标志物HBsAg、HIV-Ab1/2、anti-TP阴性的无偿献血者7332例进行HCV-Ab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血清ALT活性检测(连续监测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62例HCV-Ab阴性无偿献血者的血清ALT活性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13U/L,第5、25、75、95百分位数分别为7、10、20、49U/L.无偿献血者的血清ALT活性在不同性别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女性以及全部无偿献血者在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清ALT活性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40岁后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7332例无偿献血者中HCV-Ab阳性者70例,ALT>40U/L者527例,ALT>40U/L且HCV-Ab阳性者10例,仅占HCV-Ab阳性者的14.3%(10/70),占ALT>40U/L者的1.9%(10/527).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血清ALT活性呈偏态分布,第95百分位数血清ALT活性为49U/L,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血清ALT活性已逐渐失去作为筛选非甲非乙型肝炎无偿献血者替代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肝汤对亚健康疲劳状态大鼠血清ALT与AST含量及组织形态学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补肝汤灌胃,检测各组AST与ALT含量的变化并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较大(P0.01);治疗组大鼠血清AST、ALT含量的影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补肝汤可以改善亚健康疲劳状态大鼠的肝功能,具有补肝护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大宇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20(4):565-565
对31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AST/ALT比值动态测定,结果显示:患者在发病6h组的比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病后8~12h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病后18~24h组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发病后4~6d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心肌梗塞患者AST/ALT比值的变化情况是随疾病时间延长而呈现出升高→峰值→恢复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谷丙转氨酶简称ALT,是转氨酶的一种,是医学临床最常检测的转氨酶之一.谷丙转氨酶偏高是反映肝功能不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在医学临床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各类肝炎均可以引发谷丙转氨酶偏高.这是因为肝脏受到破坏,肝功能异常造成的,肝病治疗应调节好谷丙转氨酶.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是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I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直径27~30nm的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绒猴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肝)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 相似文献
11.
女性HBsAg携带者HBV五项标志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对青壮年女性HBsAg携带者分别进行了为期5年和9年的随访观察,并对其HBV五项标志物的检出模式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1985年及1989年临产妇共2253例。于产前采集血清检测HBsAg(R—PHA法),凡HBsAg≥1:8刘为阳性。于1994年底对HBsAg阳性者再次进行HBV五项标志物检测,分别称作5年组 相似文献
12.
某高校大学生HBV标志物与ALT检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高校在校大学生HBV感染与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状况,为预防保健提供依据. 方法检测某高校4 408名在校大学生(男生1 920名,女生2 488名)的HBV五项血清学标志物(ELISA法),以及ALT. 结果检出HBsAg阳性298人,阳性率为6.76%,其中男生157人,阳性率为8.18%,女生141人,阳性率为5.67%,男生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生(P<0.01).抗-HBs阳性3 052人,阳性率为69.23%,男生为64.69%,女生为72.7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P<0.01).HBeAg、抗-HBe和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2.86%、7.69%和19.23%,男生与女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LT结果异常为21人,检出率为0.48%. 结论该校大学生HBsAg阳性率低于1992年我国人群HBsAg标化,抗-HBs阳性率较高,但乙肝预防工作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腺苷脱氨酶(ADA)与肝功能相关性,了解血清腺苷脱氨酶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ADA活性测定,并同时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GGT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对300例肝炎患者阳性检出率分析:ADA为62.1%,ALT为40.3%,AST为30.4%,T-BIL为28.0%,D-BIL为27.1%,GGT为33.1%;ALT活性不高或正常时,ADA对肝炎患者的检出率为58.9%,明显高于AST、T-BIL、D-BIL、GGT的阳性检出率(15.2%、26.1%、20.0%、16.4%).结论 ADA活性测定,可大大提高肝炎患者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腺苷脱氨酶(ADA)与肝功能相关性,了解血清腺苷脱氨酶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ADA活性测定,并同时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GGT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对300例肝炎患者阳性检出率分析:ADA为62.1%,ALT为40.3%,AST为30.4%,T-BIL为28.0%,D-BIL为27.1%,GGT为33.1%;ALT活性不高或正常时,ADA对肝炎患者的检出率为58.9%,明显高于AST、T-BIL、D-BIL、GGT的阳性检出率(15.2%、26.1%、20.0%、16.4%).结论 ADA活性测定,可大大提高肝炎患者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3例ALT正常的HBsAg慢性携带者进行病理与临床研究。结果19例呈慢性肝炎病理改变,4例轻微病变。HBsAg阳性率52.2%(12/23),抗HBe阳性43.5%(10-23)。提示肝功能正常的HBsAg慢性携带者是一个易忽视而重要的传染源,也是肝硬化,肝癌的高危人群,有必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慢性HBV携带者(ASC)的肝脏病理学改变,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与大小三阳及HBV-DNA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肝功正常的慢性HBV携带者在超声引导下快速经皮肝穿刺术取肝组织,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同时分析临床fff资料.结果 真正的健康ASC(病理状态为G0S0)极少,58例ASC中 G0S0 1例,G1S0 11例 ,G1S127例,G1S2 10例,G2S0 1例,G2S1 5例,G2S2 3例;肝组织炎症程度的高低与大、小三阳及HBV-DNA定量水平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状况无关(P>0.05);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程度与HBV-DNA水平无关.结论 慢性HBV携带者绝大多数有一定的病理改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对94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进行了HBV·DNA、HBeAg和pre-s_2的检测,结果:pre-s_2阳性74例(78.7%),明显高于HBV·DNA(阳性43例45.7%)和HBeAg(阳性30例31.9%)。这三项指标密切相关,从而认为单项检测Pre-s_2即可作为衡量无症状HBBeAg携带者的传染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19.
刘映霞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
本文对23例ALT正常的HBsAg慢性携带者进行病理与临床研究,结果19例呈慢性肝炎病理改变,4例轻微病变。HBsAg阳性率52.2%(12/23),抗HBe阳性43.5%(10/23)。提示肝功能正常的HBsAg慢性携带者是一个易忽视而重要的传染源,也是肝硬化、肝癌的高危人群,有必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的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和e系统以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抗-HBcIgM)作了检测,并以50例乙肝现症病人(HB)作为对照。结果具有抗-HBc及抗-HBcIgM共存者,在ASC为26例(52%);乙肝病人为29例(58%),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e抗原阳性率和PHSA-R阳性率也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ASC是具有HBV复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与乙型肝炎现症病人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