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认为气虚发热由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脾阴乃脾气中之阴气者,系牌中之介于血气之间,似气似血之物质,与他脏之阴有异。脾阴虚必致脾气健运失职。因气阴互生,故以益脾气滋脾阴为基本治法,使气旺阴生,阴复火自灭,补中益气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气虚发热”病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金元医家李杲提出“气虚发热” ,创“甘温除大热”之法后 ,后世医家对其病机的理解 ,众说纷纭 ,各执己见。笔者从补中益气汤方义入手 ,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剖析 ,认为其均失妥当 :而李杲所提“气虚发热”的病机当为“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  相似文献   

3.
作者归纳“阴火”病机为:脾胃气虚,阳气不伸,郁而化火;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内伤七情,心君不宁,化而为火;脾胃气虚,化源告匮,营血大亏,阴火炽盛;脾胃气虚,清气不升,下乘肝肾,助火为毒,致阴火上乘土位。作者还提出病发三焦,不囿于肝肾,认为气虚为本,病性属虚而非实。导致气虚发热的主要因素是心君不宁,阳气郁遏,中阳下陷。气虚可产生阴火,阴火可导致发热。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  相似文献   

4.
也谈“气虚发热”之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历代医家关于"气虚发热"的不同看法,总结出两点世人比较中肯的观点: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或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郁滞而化热。又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理解,提出"气虚发热"机理的新观点,并对以上观点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一定数量气虚发热个案的数据挖掘,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408篇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得到的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热型、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明确记载发热患者体温趋势的医案中,以下午体温升高为多;(2)明确记录体温的医案中,热度38℃的病案是38℃的近两倍;(3)治疗气虚发热的方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但不乏桂枝汤、归脾汤、六神汤等方药的运用,可见中医辨证方药的交叉性;(4)扶正祛邪、寒温并用的方法可救治疑难重症发热患者。【结论】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临床证候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医学需要不断进行临床观察及总结以验证前人的观点正确与否,这样方能不被束缚,进而不断发展中医中药理论及拓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林书雄 《海南医学》1992,3(1):45-46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东垣为治疗气虚发热而设,为甘温除大热开设了先河。笔者在急诊科工作多年,常敦东垣之法,用本方加减沿疗气虚发热及其他杂症伴气虚发热者,疗效显著,现举二例,供同道参考。 例一:邢×,男性,40岁,干部,1989年5月21日诊。 发热一周,体温多在38.7℃以上,曾先后肌注柴胡针,静滴青霉素及服中药银翘散加生石膏,柴葛解肌汤等药治疗不效。邀余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 女,43yr,农民。1992—08—29就诊。自诉1a前患感冒经乡村医生输液,服中、西药(地塞米松、解热止痛片,其他用药不详),病情好转。以后有感冒或不适即到个体医生或药摊自行买解热止痛片、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服后病情随即好转,服药次数越多,感冒越频繁,药效也越来越差。后来出现不定时发热、恶寒,每天1~3次不等,发热时周身不  相似文献   

9.
重点介绍许家松教授运用气化学说理论治疗气虚发热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0.
重点介绍许家松教授运用气化学说理论治疗气虚发热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之因,可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发热,多为产后,术后、肿瘤晚期及久病后体虚且伴有脾虚症状,每于劳倦后复发的患者,我们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发热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8例,女性17例;年龄20~6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 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20g,甘草15g,白术50g,陈皮20g,黄芪40g,升麻10g,柴胡20g,当归20g,枸杞……  相似文献   

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5~74岁;病程7d~4年。体温高于38℃者1例;高于37.5℃,低于38%者4例;体温高于37℃,低于37.5℃者25例;体温正常,自觉发热者6例。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生髓化血,充养大脑,有“脑为髓之海”之说,一旦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见眩晕耳鸣诸证。为了探讨肾中精气对大脑机能的作用,我们对肾气虚患者的脑血流图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与心气虚组、脾气虚组作了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发热治验1例     
案例:李某,女,42岁。因“发热,干咳,四肢乏力10天”于1997年5月27日收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偶咳,倦怠乏力,少许畏寒,无其他不适。曾予西药抗炎、抗病毒、止咳以及中药新加香薷饮合银翘散加减。经治10d,未见好转而收入院。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倦怠  相似文献   

16.
1997年5月至1999年8月,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治疗小儿气虚发热患者5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3岁以下20例,4~8岁36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平均3.5年;体温38℃~39℃30例,39℃以上26例。均为体弱患儿,表现为发热、困倦乏力、不思饮食等。2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北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3g,陈皮5g,柴胡5g,升麻5g,甘草3g,黄芩5g,青蒿(后下)5g,地骨皮10g,白薇10g。随…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灰关联聚类法在综合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中的运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组、气虚发热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游泳劳损法加限食法制作气虚模型,除正常组、气虚组外,各组ip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气虚发热模型,比较各组测量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T、大鼠的体质量,运用灰关联聚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于治疗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阿司匹林与高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最好,中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与低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次之。结论灰关联聚类法可客观、公正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