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小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逐步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通过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神经元发生作用,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与小胶质细胞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分布特点、与神经元的关系和它们在慢性疼痛中对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灼口综合征(Burningmouthsyndrome,BMS)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为特征的慢性疼痛,常不伴有器质性损害。BM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亦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因此对BMS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被认为是疾病影响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感觉传导途径的结果,发生在各种神经源性疾病当中,人群发病率达到6%-8%,对人的生活、情绪和睡眠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一些研究认为BMS是一种NP,应用NP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将可能成为解决BMS治疗难题的突破点之一。本文将从BMS是NP的证据、应用NP的诊断标准诊断BMS、应用NP的治疗方法治疗BMS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咬合创伤诱导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上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咬合创伤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将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咬合创伤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咬合创伤后1、3、7d、2w、4w,5w时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区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区仅见少量星形胶质细胞,7d组星形胶质细胞数开始增加,4W时达到高峰,5W时阳性细胞数开始下降。结论:咬合创伤引起了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海马结构参与了咬合创伤反应,其CA1、CA3区与咬合创伤所致口颌面痛及痛情绪调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咬合创伤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将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咬合创伤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咬合创伤后1、3、7d、2w、4w,5w时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区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区仅见少量星形胶质细胞,7d组星形胶质细胞数开始增加,4W时达到高峰,5W时阳性细胞数开始下降。结论:咬合创伤引起了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海马结构参与了咬合创伤反应,其CA1、CA3区与咬合创伤所致口颌面痛及痛情绪调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咬合创伤对脑桥臂旁核和蓝斑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一磨牙升高咬合造成的咬合创伤能否引起脑桥结合臂旁核和蓝斑小胶质细胞反应。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1h、2h、4h、8h、24h、72h实验组和对照组(n=8),用正畸方丝将上颌第一磨牙咬合升高大约1mm。免疫组化检测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在脑桥臂旁核和蓝斑核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大鼠的脑桥臂旁核和蓝斑核只有少量弱表达,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期。在4h和8h,OX42阳性反应增强,小胶质细胞出现轻度反应,在24h达到高峰,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反应,胞体和分支增粗,细胞突触上小棘样结构明显,72h反应下降。脑桥结合臂旁核外侧反应比内侧强,蓝斑背侧部强于腹侧部。结论:咬合创伤激活脑桥内蓝斑和结合臂旁核内小胶质细胞,参与伤害性信息传入中枢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面神经断裂后面神经元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面神经离断的动物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面神经元的凋亡和面神经核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面神经元在面神经断裂后15天达到凋亡高峰,与正常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GFAP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达最多,细胞着色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面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并探究其与颌面部疼痛是否具有一致性。 方法 部分结扎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IoN)分支,引起三叉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构建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IoN-CCI)。手术当天(术前)、术后第1、5、10、15、30天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电子Von Frey测痛仪测试机械痛阈变化,称重测量体重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p5C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钙离子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量变化,并对3种不同形态的小胶质细胞占比进行分析。 结果 行为学变化及机械痛阈变化显示,IoN-CCI组手术同侧颌面部疼痛水平在术后先升高后降低。IoN-CCI组手术同侧Sp5C的Iba-1表达及变形虫样小胶质细胞占比分别在术后第10天及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至术后第30天基本恢复至与同组对侧一致,该趋势与颌面部疼痛水平变化基本一致。 结论 眶下神经部分结扎构建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引起Sp5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激活情况与颌面部疼痛情况基本一致,在第10天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9.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种胶质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感觉神经节中卫星胶质细胞的研究很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卫星胶质细胞能表达多种神经活性递质及其受体,参与了感觉神经节的信号处理和传导过程,在神经节的痛觉致敏过程中着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其作以回顾。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星形胶质细胞对咬合创伤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用方丝将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咬合。粘固后1,3,7,14,30d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见少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呈散在分布,咬合创伤3d时,实验侧GFAP阳性面积增加,荧光强度增强;7d时达到高峰,14d组GFAP阳性反应产物开始减少。结论:咬合创伤激活了星形胶质细胞,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口颌面痛产生及维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小胶质细胞在口腔癌性疼痛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80~300 g),采用舌黏膜下注射Walker 256细胞悬液,制备舌肿瘤疼痛模型。实验一,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即对照组(Sham组)和肿瘤组(Tumor组)。观察肿瘤生长,通过测定大鼠机械缩头反应阈值(HWMT)观察口面部机械痛行为,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c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实验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即对照+空白组(Sham+Veh组)、对照+抑制剂组(Sham+Mino组)、肿瘤+空白组(Tumor+Veh组)、肿瘤+抑制剂组(Tumor+Mino组)。检测Vc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利用qRT-PCR检测Vc中Iba-1、IL-6、IL-1β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HWMT,观察大鼠口面部机械痛行为变化。采用SPSS 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Sham组相比,随着肿瘤不断增长,Tumor组于第5天时开始出现口面部机械痛(P<0.05),Vc小胶质细胞显著增殖、活化,直至第10天仍处于口面部机械痛敏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给予米诺环素后,与Tumor+Veh组相比,Tumor+Mino组大鼠的Vc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显著受到抑制,Iba-1、IL-6、IL-1β及TNF-α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HWMT显著升高(P<0.05),机械痛敏显著减轻。结论 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参与口面部癌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可显著减轻口面部癌性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小RNA21(miR21)在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成骨分化早期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PDL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培养PDL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来源。取第3~4代细胞矿化培养7、14、21 d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21 d进行茜素红染色;分别培养4 h和1、3、7 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21、靶基因萌牙2(SPRY2)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p38、SPRY2和RUNX2。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细胞。结果培养的PDLC来源于间充质,7、14、21 d的ALP活性明显增高(t7 d=2.707,P7 d=0.011;t14 d=8.189,P14 d=0.001;t21 d=3.546,P21 d=0.024),矿化诱导21 d茜素红染色可见矿化结节,具有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1在矿化诱导3、7 d表达上升,SPRY2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FmiR21=14.567,PmiR21<0.05,FSPRY2=7.765,PSPRY2=0.00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矿化诱导第1天始激活,而后稳步上升(t1 d=14.378,P3 d<0.05,t3 d=6.558,P3 d=0.003,t7 d=10.685,P7 d<0.05);p38 MAPK信号通路活性在诱导4 h时被激活,而后与对照组活性无差异,在第7天时有所升高(t4 h=18.803,P4 h<0.05,t7 d=9.643,P7 d=0.001)。结论 miR21与PDLC成骨分化相关,其调控机制可能与ERK-MAPK、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miR21可能靶向SPRY2调控ERK-MAPK信号通路活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iR21的功能作用与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面神经损伤后CS基因敲除(CS-/-)小鼠小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两种小鼠经脾分别注射CFDA,24 h后离断右侧面神经。术后7 d,取出含面神经核(FMN)的脑干进行切片,小胶质细胞和面神经元免疫荧光双重染色,作Westernblot分析,并进行CS、CB的RT-PCR定量分析。术后14 d、50 d,进行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分别培养CS-/-和野生型小胶质细胞后进行ATP诱导小胶质细胞位移实验、游走实验、增殖实验。结果:神经离断后,CS和MMP-9在野生型小胶质细胞增生表达,而不出现在CS-/-小胶质细胞。CB仅在野生型面神经元内显著性增加。CFDA和CD3仅在野生型小鼠FMN内出现。CS和MMP-9在野生型小鼠FMN内明显增加,而CB的水平无变化,并且CB在CS-/-小鼠FMN内显著性增加。CS-/-小胶质细胞的位移和游走能力大幅降低,但增殖能力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面神经离断后,CS的缺失会使单核、淋巴细胞的动员游走能力受到损害,表现出了神经元毒性和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舌鳞癌细胞Tca8113中,探索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RNAi技术沉默Tca8113细胞中NOS-2、蛋白激酶C(PKC)-α、PKC-β和PKC-δ的基因;Griess Reagent法检测NOS-2基因沉默后一氧化氮(NO)生成量;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PCR)技术检测各种方法处理后NOS-2、PKC-α、PKC-β和PKC-δ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作用细胞后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程度。结果 利用NOS-2的siRNA处理后,Tca8113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PKC的活性与NOS-2的基因表达成负相关(P<0.05);PKC亚型PKC-α、PKC-β和PKC-δ共同参与NOS-2的基因调控(P<0.0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ERK通路负调控NOS-2的基因表达(P<0.05);PKC通过MEK/ERK通路负调控NOS-2的基因表达(P<0.05)。结论 在Tca8113细胞中,PKC通过MEK/ERK通路负调控与细胞增殖相关的NOS-2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时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左侧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对颌牙的创伤.粘固后1、3、7、14、30d时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p5C中GFAP,IL-1,TNF α,nNOS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创伤后1dGFAP,IL-1,TNFαmRNA表达即上调,3d时达到峰值,三者呈现相关性一致变化规律,以后虽有下调,仍高于对照组.(2)nNOS mRNA创伤后1d表达上调,14d时达峰值.结论:咬合创伤能导致Sp5C中GFAP,IL-1,TNFα,nNOSmRNA表达上调,且GFAP,IL-1,TNFαmRNA呈现一致性相关变化规律,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咬合创伤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唾液腺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组织中AEG-1的表达,探讨AEG-1的表达与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选取同期15例非肿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唾液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P=0.001),恶性肿瘤组AEG-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织(P=0.033),晚期恶性肿瘤(T3+T4)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肿瘤(T1+T2)(P=0.035)。结论:AEG-1可能在唾液腺肿瘤的发生和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牙髓卟啉单胞菌(P.e)脂多糖(LPS)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细胞ERK1/2和p38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μg/mL的P.e-LPS分别作用于成骨细胞0、5、15、30、60、180 min,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成骨细胞内磷酸化ERK1/2和p38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 t检验。结果:10μg/mL的P.e-LPS刺激后,成骨细胞内p38迅速被活化,5~30 min为激活高峰(P<0.01),60 min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ERK1/2磷酸化水平在P.e-LPS刺激5 min后明显增加,15 min后磷酸化水平最高(P<0.01),30 min后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P.e-LPS可诱导成骨细胞MC3T3-E1的p38和ERK1/2蛋白表达增强,Pe-LPS可能通过p38和ERK1/2对成骨细胞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损伤是常见的颌面外科疾患,目前的治疗多强调手术修复技巧,自体神经移植被视为黄金手段。尽管显微外科和神经科学不断发展,修复技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临床上我们常见到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不理想。人们发现神经元胞体的调控和再生微环境的营养和导向对受损神经的有效再生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再生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icfactor,GDNF)则是现在发现的活性最强的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本文就GDNF与面神经损伤及再生的研究现状作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表达和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能力及规律,为进一步探讨SHED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乳牙牙髓中的干细胞,当传代至第3代时,加入神经干细胞的特殊培养基Neurobasal A和细胞因子进行神经球诱导培养,通过Real-Ti...  相似文献   

20.
颌面部小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例颌面部罕见的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讨论,分析3例颌面部小细胞癌临床病人的诊断、治疗、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原发于腮腺1例术后4个月死亡。前列腺癌颌下区转移1例术后11个月死亡。肺部小细胞癌右颌下区、颈部转移1例,放疗后随访5个月至今仍存活。结论:颌面部小细胞癌罕见,但恶性程度极高,常由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