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麦角溴烟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咏梅  王彩莲 《铁道医学》2000,28(6):389-391
目的 观察麦角溴烟酯(脑舒)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对4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取30例为治疗组,1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予麦角溴烟酯10mg,每日口服3次;对照组予尼麦角林(脑通)10mg。每日口服3次,疗程2个月。结果 麦角溴烟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症状及血管性痴呆指数(CCI),可降低血液汉变学指标。无不良反应。结论 麦角溴烟酯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高、安全性好的药物,疗效与尼麦角林相近。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相关因素和P300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蓓 《四川医学》2001,22(2):130-131
目的 探究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及P300对MID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60例MID和64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的痴呆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听觉Odd-ball序列测试P300。结果 MID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7次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及双梗死者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而二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MID组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及双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P300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反映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及预后。方法对于多发性梗死性患者采用长谷川修改量表(HDS)评分及Hachinsk缺血计分量表(HIS)评分,HDS〈29.5分,HIS≥7分诊断痴呆,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结果脑梗死后脑软化灶总体积超过50ml即可引起痴呆。MID发病相对迅速,呈阶梯性进展,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力、计算力、情感障碍,晚期呈全面智能衰退。早期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认知功能,重度痴呆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MID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积极治疗诱发脑血管病的相关疾病,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即可减少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国产麦角溴烟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咏梅  王彩莲 《现代医学》2000,28(6):389-391
目的观察麦角溴烟酯(脑舒)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对4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取30例为治疗组,1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予麦角溴烟酯10mg,每日口服3次;对照组予尼麦角林(脑通)10mg,每日口服3次,疗程2个月。结果麦角溴烟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症状及血管性痴呆指数(CCI),可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无不良反应。结论麦角溴烟酯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高、安全性好的药物,疗效与尼麦角林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利脑心胶囊治疗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50例MID患者随机分为利脑心胶囊治疗组与脑活素对照组,分别观察症状,长谷川痴呆量表(HAS)、简易智量表(MMSE)积分,血脂。结果 利脑心胶囊治MID的总有效率达90%,该药不仅能改善症状,提高HDS、MMSE积分,而且能调节血脂。结论 利脑心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开窍通络、宁心益智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所选56例患者均系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病人,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经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均低于21.5分而确定为痴呆,Hachinski改良缺血量表(MIS)检查评分均大于4分。随机分为治疗组(HBO加川芎素治疗)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56~78岁,平均62.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痴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134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用脑素、脑复康、都可喜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20IrI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d。结果 治疗组患者脑电图明显好转,智力量表(HDs)评分显著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显著降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吴根喜 《疑难病杂志》2010,9(4):283-284
目的观察茴拉西坦联用石杉碱甲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24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4例。治疗组用茴拉西坦联用石杉碱甲治疗,对照组单用石杉碱甲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后采用MMSE及ADL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L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茴拉西坦联用石杉碱甲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治疗多梗死性痴呆(MI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0例MID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相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石杉碱甲治疗(0.1mg/次,2次/日,连续服用12周),按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石杉碱甲能改善MI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 (MID)为脑血管性痴呆中较常见的类型 ,约占器质性痴呆的 15 %~ 2 0 % [1] 。我们对经CT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而临床表现为痴呆的 2 8例患者进行脑电图描记 ,现将脑电图特点及脑电图与CT关系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2 8例 ,均为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就诊的患者 ,男 19例 ,女 9例 ,年龄 5 2~ 85岁。均经CT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 ,痴呆诊断根据日本长谷川智能量表改良法确定 ,轻度痴呆 11例 ,中度痴呆 10例 ,重度痴呆 7例。全部病例均在发病 2周内作脑电图描记。2 方法使用丹麦PL2 70型脑电图仪 ,按…  相似文献   

11.
头针治疗对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针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所致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CI所致VaD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Blesse痴呆量表(Blesse Dementia Scale,BDS)、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的变化。结果:92例患者完成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BDS、HDS得分均明显上升,ADL得分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HDS、ADL、BDS、MMSE量表评分差值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I所致VaD患者的临床智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乐脉颗粒治疗社区内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方法运用随机对照法,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以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各种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加用乐脉颗粒治疗后,智能状态、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均比对照组有所改善,说明乐脉颗粒对MID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及预后。方法对于多发性梗死性患者采用长谷川修改量表(HDS)评分及Hachinsk缺血计分量表(HIS)评分,HDS<29.5分,HIS≥7分诊断痴呆,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结果脑梗死后脑软化灶总体积超过50ml即可引起痴呆。MID发病相对迅速,呈阶梯性进展,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力、计算力、情感障碍,晚期呈全面智能衰退。早期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认知功能,重度痴呆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MID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积极治疗诱发脑血管病的相关疾病,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即可减少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病因及经颅多普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黄芝  李玉环 《广东医学》2007,28(4):577-578
目的 研究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MID和38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对病因、TCD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D组有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者及有2次以上脑梗死发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ID组MCA ACA血流速度异常最常见,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者及有2次以上脑梗死是MID的危险因素,TCD对MID的早期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MID和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Infarct,MI)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检查结果。结果 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与痴呆呈正相关,中风次数、梗死的数量越多,容积越大,其智力障碍发生率越高,双侧大脑半球多梗死灶比单侧多梗死灶更易产生智力障碍;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与智力障碍关系密切。结论 多梗死性痴呆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中风次数、部位、梗死数量、容积、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的病因及梗塞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患者的既往史及头颅CT检查。结果 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组年龄在70岁以上占79.2%。年龄是MI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及血糖异常均是MID主要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占79.2%,合并血糖异常占52.1%。48例的患者中,有28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房颤病史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3.3%。有27例患者多发性梗塞的梗塞灶涉及到基底节区、额叶、颞叶、顶叶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0.0%,其中有脑萎缩者占70.0%,白质疏松者占20.0%。结论 通过对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分析,认为高血压、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及心脏病房颤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痂呆(MID)和无痂呆脑梗死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性痂呆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有高血压、糖尿病、≥2次卒中史,颞、顶、额叶、基底节、侧脑室旁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较显著差异(P<0.05)。提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史是MID的危险因素、颞、顶、额叶、皮质下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头颅CT/MRI检查,用MMSE量表进行智能评定,先对研究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组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为28.9%(52/160)。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的高低对脑梗死后痴呆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高血压及既往脑血管病病史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多发性梗死、优势侧半球梗死、双侧半球及大面积梗死与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由多种因素引起,应对引起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 (MID)是由于多发性脑梗死而继发的一种智能障碍。它是老年期痴呆常见的表现形式 ,是血管性痴呆 (VD)中最常见类型。了解其发生的有关因素 ,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减少或避免因脑卒中而引起的智能障碍 ,已成为一重要的研究领域。为此我们对 2 2 7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 ,探讨其易患痴呆的危险因素。1 临床资料本文多发性脑梗死患者 2 2 7例 ,男 116例 ,女 111例 ,年龄 46~ 95岁 ,均为右利手。其中优势半球梗死 5 5例 ,非优势半球梗死 5 4例 ,双侧梗死 118例。有高血压者 163例 ,无高血压史者 64例。2…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了36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病例与31例Alzheimer's(AD)病的病例,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病例来源及一般资料36例MID与对照组31例AD均为我院93年3月~96年6月住院患者.MID女性13例,平均年龄78.3士7.7岁(67~74岁),男性平均年龄75.2士4.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