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资料表明,酮体酚能抑制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其它活性介质,自肥大细胞和粒细胞中释放出,对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口服有明显嗜睡的副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以酮体芬为主药的鼻腔膜剂。并进行了临床观察及酮体酚含量测定方法的观察。①制备:取酮体酚0.03、麻黄素0.3,地塞米松0.003分别溶于水,再与作为膜剂基质的PVA、CMC—Na液混和,加入甘油混匀,除泡涂膜,干燥分格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消风散的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观察消风散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强度。结果:5.2g/kg和3.9g/kg剂量组消风散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率分别为(52.90±1.95)%和(46.25±2.96)%。结论:消风散能明显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为该药治疗荨麻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美《医学世界新闻》第21卷第9期(1980年)报道亚特兰大消息:对色甘酸钠有反应的疾病不仅是气喘病。在埃默里大学举行的巨细胞专题讨论会上,医生们已证明色甘酸钠可用来治疗枯草热、角膜结膜炎、顽固性食物变态反应和全身性着色性荨麻疹。 1877年,曾对肥大细胞进行了描述:当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时,肥大细胞可释放组织胺、肝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帕德奥尔(Jacques Padawer)认为,色甘酸钠可使细胞免受这种剧烈的病理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碱能性荨麻疹,为临床少见疾病,多因运动、摄人热的食物或酒精饮料、出汗及情绪激动后,躯体深部体温升高,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我院心脑科收治一例胆碱能性荨麻疹致晕厥病例,经诊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黄芪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治疗荨麻疹的可能机制。方法:建造同种大鼠PCA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酮替酚组、黄芪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采用HE染色法、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光光度计比色法观察大鼠PCA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黄芪可减轻大鼠PCA,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黄芪对大鼠PCA有抑制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驱治鞭虫新药间酚嘧啶(Oxantelpamoate)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杭州第一制药厂于1979年试制成功,并经有关单位作药理及临床试验,证明效果良好。但间酚嘧啶仅能驱除鞭虫,在推广使用上受到限制。今杭州第一制药厂又制成间酚嘧啶-噻嘧啶复合片(以下简称间-噻复合片)以求能同时驱治鞭、钩、蛔虫。我室于1982年春季结合教学工作用该药试治一批学生,同时用单一的间酚嘧啶、噻嘧啶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释放活性。方法 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和嗜好性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结果 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和嗜碱性组胺释放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43.75%。结论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释放活性增高,揭示该类病人具有特殊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机制,很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荨麻疹在临床十分常见,但目前关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因找不到确切病因,造成误诊或治疗不及时。既往研究发现肥大细胞活化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遗传、自身免疫、凝血功能紊乱和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免疫与非免疫机制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逐步被揭示,如荨麻疹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与代谢、神经免疫、环境因素和激素等。阐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临床提供多样化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明芪胶囊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观察明芪胶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强度。结果明芪胶囊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率为大剂量组43±5.9%,小剂量组54.9±7.5%。结论明芪胶囊能明显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为该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Shaffer  H.  C.  Parsons  D.  J.  Peden  D.  B.  Morrell  D.  李晓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48-49
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类罕见疾病,可累及皮肤和全身各系统,特征为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根据本病的程度不同,可出现多种因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的临床症状,包括面部潮红、腹泻、呕吐、痉挛、晕厥或过敏反应。儿童患者皮肤受累最常表现为色素性荨麻疹,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表现轻微,青少年期可消失。在本例报道及文献综述中,作者回顾一3岁色素性荨麻疹患儿童,以复发性昏厥和过敏反应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首发表现。作者回顾了同主题文献,发现相关资料有限,推测既往诊断有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儿科患者可能受益于对系统性疾病进行的更积极的检查或预防性使用了抗组胺制剂,并避免了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11.
蝙蝠葛碱(由豆根碱Dauricine)系防己科植物蝙蝠葛根茎中的一种酚性生物碱,经同济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研究证明,具有降压和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使用效果较好。该药对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均无诱变作用,并且对受孕小鼠所产胎仔在外观、骨骼、内脏均无畸变。本文报告显性致死突变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也可称为色素性荨麻疹,其特征为肥大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聚集。CM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斑片或丘疹,搔抓后出现风团、红斑,常感瘙痒(D arier征)。本病的组织学特征为真皮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椭圆至纺锤形的肥大细胞增加。作者描述了3例新的CM临床病理类型的患者,临床类似于组织细胞异常,而组织学类似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V)。3例婴儿(2男1女)患者躯干、四肢出现3~10cm大小的泛发性红黄褐色斑片,伴有少量鳞屑和痂皮,除程度不同的瘙痒外没有其他症状或器官受累。组织学检查显示真皮有弥漫而密集的嗜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慢性荨麻疹的病因、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治疗新进展,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慢性荨麻疹为主题词通过MEDLINE查找1997—2009年度所有英文版公开发表的文章。结果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因难以明确的疾病,可能与食物、药物、感染、甲状腺疾病有关。在慢性荨麻疹的致病机制中,近年来研究最多的就是在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针对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这类患者往往有较严重而难以控制的病情。主要治疗药物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抗H1受体的抗组胺药;另外,对严重者还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华法令、奥马珠单抗和免疫调节剂等。结论在慢性荨麻疹的致病机制中肥大细胞是关键因素。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奥马珠单抗已被用于本病的治疗,但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其作用机制尚待将来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组织嗜碱细胞又名肥大细胞(Mast cell),1877年Paul Erich等首先描述。1949年有人在尸检时发现色素性荨麻疹可伴有内脏肥大细胞浸润。1957年Efarati等提出肥大细胞白血病病的诊断。1966年以前文献上报导细胞增生症不足1000例。国内对组织嗜碱细胞研究不多,1979年解放军163医院病理科报导一例肥大细胞白血病,1980年浦氏等报道血液病患者骨髓肥大细胞计数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伴  相似文献   

15.
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是一种长效抗组胺药,它不仅能选择性的阻断组胺H1受体,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是一种新型的第2代抗组胺药。为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于2002年6月~2003年2月应用咪唑斯汀治疗45例慢性荨麻疹,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是一种罕见的伴有一个或多个系统肥大细胞异常增加的遗传异质性疾病。目的:评估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CM)的疾病谱及临床特征。方法:对记录的55例C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女性22例,男性33例,80%患色素性荨麻疹/斑丘疹型CM,20%患肥大细胞增多。对所有病例,81.8%的患者首次发病在儿童期,最常见的表现为皮损在躯干及肢端同时出现,13例(23.6%)患者有大疱病史,38例中有34例Darier征呈阳性,瘙痒是最常见的主诉,多由潮热的气候或沐浴诱发。结论:色素性荨麻疹/斑丘疹型CM和肥大细胞瘤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诊断年龄和…  相似文献   

17.
采用血海穴注射丹皮酚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0年3月以来,本门诊采用丹皮酚注射血海穴,对9例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疱性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D PU)是D PU的一种极少见变异。D PU的治疗困难,其潜在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本文报道1例72岁DPU患者,伴迟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性皮肤划痕征。钝性压力刺激24h后出现风团,上覆多个小水疱和大疱。压力刺激24h后行皮肤活检证实为表皮内疱,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内有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然而,肥大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均未发生改变,细胞外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沉积,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与之相伴的是,浸润细胞中有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白介素5。由于大疱性D PU可能是D PU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2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 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7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示物,并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相似文献   

20.
荨麻疹的表现是迅速出现及消退的风疹块,往往有剧烈痒感,有的病人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临床分为风热型,风寒型和肠胃实热型。现代医学分为人工性荨麻疹,压迫性荨麻疹,寒性荨麻疹,温热性荨麻疹,胆硷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一般以抗组织胺及类固醇类激素等药物治疗,疗效均不够理想。笔者曾以防风通圣散加减煎服治疗肠胃实热型荨麻疹取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