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整体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接诊的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中医整体护理并强化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用药依从性、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糖尿病患者以中医整体护理,并加强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同时提高他们对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5例糖尿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能力,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极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65例糖尿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玲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2):88-89
为探索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行为干预的作用,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认为健康教育的实施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整体观念实施住院与出院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效果。方法:21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予常规专科护理,B组应用中医整体观念实施住院教育,C组应用中医整体观念实施住院与出院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生活习惯、自我保健能力的变化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3组患者中以C组的生活习惯最为规律,自我保健能力最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最高,A组均为最差,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中医整体观念实施住院与出院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改善其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李亚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415-415,193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知识及依从行为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56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有了正确认识。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患者逐渐建立起正确合理的生活习惯,可维持、稳定患者知识、依从行为,并将建立起来的良好生活习惯固定维持下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相新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2):135-136,14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并发症也相当广泛,从头部疾病到足部疾患都有可能发生。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已达人口总数的2%以上,患者近4000万人。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的范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糖尿病的宝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高血压住院患者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饮食疗法、辨证治疗、未病预防等相关知识,并因人而异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住院患者对高血压病的了解,起到了防治并发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体会。方法:将入住医院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医院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症状,深化和促进整体护理工作,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 ,目前全世界有 1.5亿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DM )患者 ,近几年发病率明显上升。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影响。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经渗透到患者的治疗计划中 ,影响着疾病的转归[1] 。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教育 ,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科自 2 0 0 0年以来 ,对 9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住院 -出院随访全程健康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我科共收治糖尿病患者 90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深入、卫生观念的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医院的卫生服务开始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结合型转变。医院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它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疾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及宣传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与政策,调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尚未完全阐明,中医学早期文献中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尚无确切记载和专门病名,所以近代中医学家多根据其证候立论,依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痹证"、"血痹"、"脉痹"、"麻木"、"不仁"等病变范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配合降糖西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在常规降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照组(30例)单纯用西药,治疗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全血粘度、甲襞微循环及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均显著下降,甲襞微循环明显改善。结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配合降糖西药能全面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中医理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及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相关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在中国大学中仍较缺乏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此文着重探讨中医药与健康通识课程建设的意义,以内容要有特色代表性、学习态度要科学客观、教学方式要通俗易接受为构建原则,围绕中医药文化史、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养生观、神奇的经络、正确认识中药6个核心模块进行课程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全科医学在社区医疗及家庭保健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现状进行阐述,对如何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提出了几种想法。在学习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发展院校教育,加强师承教育,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师资建设及社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全科医师的制度建设,加速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药的不合理使用是普遍现象,通过中药知识的社区宣教培训与咨询,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帮助社区居民了解中药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这能够充分发挥药师职能,促进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提升合理用药、提高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就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一些体会,以期为同道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以“糖尿病”为例,通过整理和分析任继学、颜德馨、吕仁和三位国医大师对糖尿病的治疗经验,探讨其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不同国医大师对其产生相异治法的认知根源。认为三位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是基于“自然之火”、“釜底无薪”、“枢纽不利”等始源域建构而成的;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糖尿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糖尿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复杂,说法不一,瘀血、痰浊是其病理产物。西医治疗缺乏有效防治手段,中医药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辨证论治、中药提取物(葛根素、黄芪多糖、大黄素)、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针灸、外治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期待今后中医临床研究严格组方用药、制定严谨治疗方案和采集科学实验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论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出:中医药有改善临床症状的优势,标本兼治,既可以滋阴清热、止血化瘀,又可以滋肾健脾以补虚。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护理方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护肤时间。针对不同疾病进行入院教育、疾病护理、用药指导、检查、饮食、运动、休息、心理指导、行为指导、出院指导等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疾病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