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3~12月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98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危重新生儿均成功置入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73/98),导管留置时间(19.7±2.0) d,成功过渡到肠内营养完全建立并成功拔管的92例(93.9%),发生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0.5/1000导管日,其中感染0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落3例,导管堵塞3例,穿刺点渗血3例。因并发症拔管6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治疗4例。结论 PICC可作为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的静脉通路,掌握正确的PICC方法,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通过对2009年5月-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使用PICC导管的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新生儿可经哪些外周静脉成功置入PICC导管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新生儿行PICC穿刺术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较高;外周静脉分别为:颈外静脉,置入率93.5%,并发症发生率16.1%;腋静脉,置入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贵要静脉,置入率86.4%,并发症发生率6.8%;颞静脉,置入率64.3%,并发症发生率14.3%。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依次为颈外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外周静脉依次为腋静脉、贵要静脉、颞静脉。  相似文献   

4.
廖和平 《当代医学》2012,18(12):135-13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D公司生产的1.9Fr的中心静脉导管对新生儿科住院的238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7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导管保留时间3~52d,平均留置时间(21±5)d;223例计划拔管,占留置导管总数的93.25%;11例意外拔管,3例因放弃治疗而拔管;导管尖端异位51例(其中30例异位于右心房),占21.52%;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的18例,发生率为7.60%。结论 PICC置管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提供了安全的长期静脉输液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危重新生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 < 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管径粗、血流速度快、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及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广泛用于危重患者抢救、长期静脉治疗、化疗和胃肠外营养。但据报道,随着PICC的广泛应用,由导管引起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其中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最为常见。CRBSI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使病死率升  相似文献   

10.
美国研究表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其他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均可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且前者所致风险更高,在危重或恶性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建议施行PICC前应权衡利弊。论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是重要的给药途径,常用钢针穿刺静脉输液只适合疗程短、外周静脉状况良好的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病人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但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大。采用经股静脉置入导管术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的第二选择。在补液、静脉营养支持,老年体弱病人的疾病治疗已广泛应用。1临床资料采用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型号CB—B。2005年8月 ̄2006年2月我科做经股静脉置入导管术87例,成功85例,失败2例;…  相似文献   

12.
吴婷婷  王楠  李雪莲 《重庆医学》2015,(9):1288-1289
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一些危重新生儿住院、禁食时间长,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和全胃肠外营养(T PN ),输注高渗性或黏稠性液体,如脂肪乳、蛋白等,可供穿刺的血管少而细,血管通透性高,输液易外渗,反复穿刺后损伤血管大,容易造成感染,延缓了液体进入体内,影响患儿后续治疗,甚至导致救治失败。与此同时,深静脉穿刺系有创操作,由于早产儿皮肤娇嫩,穿刺及护理相对复杂,同时容易导致心肺损伤,限制了其进一步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输液技术,适用于5d及以上的中、长期治疗和输入高渗性、刺激性的药物治疗,用于早产儿,可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其操作简便、安全,穿刺点远离身体重要脏器,避免了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引起的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为长期静脉营养治疗保留血管通路。PICC一方面有力地避免了外周静脉输注时因药物外渗导致组织坏死的风险[1]。另一方面,与深静脉置管比较,PICC 创面小,护理简单,感染发生率低。PICC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外周和深静脉穿刺的问题,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留置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 PICC由于为外周静脉置入,在一些情况下不易留置成功。PICC操作失败一方面给患儿造成痛苦和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新生儿救治带来了困难,是临床上医护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科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共有30例患儿操作失败,现将PICC留置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中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应用PICC,1例经腘窝静脉,2例经头静脉,3例经肘正中静脉,20例经腋静脉,39例经贵要静脉穿刺。结果 64例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置管成功,1例失败,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8d。其中,3例出现机械性静脉炎,7例出现堵管状况。结论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为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提供一个良好的中长期静脉通道,确保营养、药物供给的正常,有效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于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因其插入简单和成本效益而广受欢迎[1,2]。但是,PICC与许多并发症有关,尤其是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肺栓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增加[3]。有证据表明,PICC引起的导管相关大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在危重患者中[4,5,6]。  相似文献   

15.
武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9):1020-1022
目的: 总结三向瓣膜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 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前、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并对相关并发症进行相应护理。结果: 应用PICC导管48例,留置时间58~160 d,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治疗途径,积极做好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赵燕  程敏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45-1046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1〕。自20世纪80年代起,PICC在国外被普遍用于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和家庭的中长期输液治疗〔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18.
贺大菊  伍海燕  王蔓莉 《当代医学》2011,17(34):108-109
目的 探讨彩超引导下对低出生体重儿置入PICC导管的成功体会.方法 选择对新生儿科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彩超置入PICC治疗.结果 2例接受PICC新生儿中,均穿刺成功,且无并发症.留置管时间平均19d.结论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显像实时直观、无创伤、可重复,对于外周静脉细、血管条件差的危重患儿的PICC置管具有指导性作用,使置管更为安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新的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护理技术,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1]。一般情况下,临床上首选经肘部血管穿刺将PICC管送至上腔静脉内。但对于不能经上腔静脉途径置入PICC管时(如上腔静脉狭窄、肘部血管穿刺部位皮肤过敏或异常等),经股静脉穿刺将PICC管置入下腔静脉便是开通静脉通道的有效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PICC)导管在化疗患儿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60例化疗患儿采用肘前外周静脉穿刺,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观察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成功率100%,无感染或因并发症拔管者,导管留置时间120~365 d。结论化疗患儿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进行化疗,可以减少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及恐惧心理,减少和(或)避免药物外渗,提高患儿依从性,同时降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