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对降低普外科ICU患者常见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主题进行调查,通过鱼骨图和柏拉图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圈员自评设定目标值,用头脑风暴法拟定措施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非计划性拔管率从活动前的5.8%降低至1.8%。结论:正确应用品管圈可明显降低普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完善引流管SAFE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增强责任心。  相似文献   

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在同一工作单位工作或具有类似工作性质的相关人员,自发地、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提升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相关工作的永续性小组。服务质量是医院竞争的核心也是医院关注的重点,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是所有护理管理人员乃至医院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问题。2013—05月,作者科室对护理人员非计划拔管率的降低尝试了QCC活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运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2013年9-11月间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运用品管圈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及实施,评价2014年1-3月实施品管圈方法后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2组在出现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从64%降低到2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能有效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高留置针正常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赵焱  赵美杨  宋春玲  邵艳萍 《吉林医学》2014,(27):6151-615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方面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明确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主要因素(导管堵塞和液体外渗)得到明显改善,使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5.7%下降到2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胸外病房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导致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评价。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11.5%下降至3.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合理的圈内讨论研究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因素,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安全意识,确保患者安全,改善护理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对于留置胃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率的主要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89例留置胃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实施QCC活动前(对照组)以及实施QCC活动后(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实施QCC活动前47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实施QCC活动后13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6.8%)显著低于对照组(24.7%),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留置胃管患者实施QCC活动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晔宏  赵滨  李秀轻  高翠 《中国医药导报》2014,(13):122-124,129
目的探索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中心静脉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23.08%降至活动后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不但减轻了非计划性拔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达到了医护与患者双赢的目的。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还能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活动,探索如何降低患者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应用品管圈活动分析引起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了,由活动前的20例降为4例,下降比达80%。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全员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意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和搬运患者时及其他非患者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1]。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指的是由同一工作单位、部门或工作性质的相关人员,自动自发地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品管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小组[2]。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力的小组,每个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我院SICU从2013年8月起,将QCC工作方法运用于降低S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有效管理ICU患者,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模式管理在降低神经内科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同时, 能否降低护理成本, 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前 (2015年7月至8月) 留置鼻胃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 神经内科病区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后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 留置鼻胃管患者51例为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策拟定阶段, 加入循证护理方法, 拟定对策为系带鼻胃管固定方法.调查的内容包括:品管圈模式管理前后神经内科病区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留置鼻胃管的工作时数、留置鼻胃管的护理成本.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组患者的留置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非计划拔管率由62.00%下降到17.65%;留置鼻胃管耗材费用比较, 每位留置鼻胃管患者耗材费用由 (11.81±9.08) 元/人下降至 (7.30±2.53) 元/人;留置鼻胃管护理用时比较, 每位留置鼻胃管患者护理用时由 (13.22±10.77) min/人下降到 (7.48±2.56) min/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品管圈管理降低了神经内科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 降低了护理成本, 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辛玲  伏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1):1579-1581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非计划拔管(UEX)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导致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结果:全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率从活动前的5%降低至活动后1.75%(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率,并且有助于提高圈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品管圈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该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治疗的ICU患者100例未实施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作为对照组;将该院于2014年8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实施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所有患者均为气管的非计划性拔管患者。分析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对比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及阳性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后气管的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当发生率为1.00%、病人烦躁不配合发生率为1.00%,未发生压束带使用不到位及护士宣教不到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研究组患者实施前阳性率82.00%明显高于实施后,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ICU患者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翠卿 《广西医学》2014,(11):1677-167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分析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高的原因并采取改良气管插管固定方法、规范护理操作、对患儿实施正确有效约束等对策。结果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16%降至4%(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管理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可以有效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非计划性拔管例数按年平均数计算,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年平均值20例,降至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3年7月至12月)的年平均值14例;年平均目标值计算结果为12例,则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目标达成率为75.0%。结论采用品管圈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质量改进,制定管道护理流程,可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提升护理质量方面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导管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士经过培训和学习自发成立品管圈,通过确定主题,拟订活动计划并分析现状,设定目标,提出对策并组织实现,将活动前后的意外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导管意外拔管率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精神,持续改善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胸管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降低胸管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使胸管非计划拔管率由改善前的16.7%降低至改善后的6.7%。结论: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不仅降低了胸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积极性,也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4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前190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及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后243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开展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效果确认,制定留置胃管固定的标准化流程。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4%降至活动后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护士护理科研参与意识及护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预防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明 《黑龙江医学》2007,31(6):457-457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5—2006年,在我科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182例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对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高度重视,重在预防,做到正确固定,充分沟通,适当镇静和肢体约束,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凤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137-138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6年11月~2008年5月在我院ICU接受人工气道的128例患者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结果:对其中4例建立人工气道非计划拔管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结论:对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高度重视,重在预防.做到正确固定,充分沟通,适当镇静和肢体约束,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卢层层  石晶  马欣  季玲 《吉林医学》2022,(1):251-25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预防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UEE)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2019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 048例,以前者578例行气管插管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气管插管常规护理方案;以后者行气管插管的47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FMEA理论分析UEE发生的失效模式构建的改善方案。比较两组失效模式RPN评分、UE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RPN评分、UE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论:基于FMEA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UEE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