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4l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l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l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尺寸为6/4~16/1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1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l~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 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4.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m。ASD均为继发孔型 ,缺损直径 5~ 8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 ,确定VSD适合封堵后 ,先行VSD封堵 ,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 3例 ,囊袋直径分别为 4、5和 10mm ,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 4、8和 12mm。 1例缺损为管状 ,直径 3.5mm ,用 4mm的封堵器治疗成功。4例患者ASD伸展径为 6~ 10mm ,封堵器直径为 6~ 12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合并ASD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 196 4年Dotter等开创血管病介入治疗以来 ,介入诊疗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已趋成熟 ,对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基本上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使治疗更简便和安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petaldefect ,VS 相似文献
6.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0 0 3年1月至2 0 0 5年4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6例VSD施行封堵术。患者年龄3.5~4 1(13.98±11.0 5 )岁,体重12 .5~5 9(32 .1±17.5 9)kg。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3.7~9mm(5 .34±1.75mm)。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 术中造影示漏斗部嵴内型2例,膜部14例。13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2例分别采用6 8mm、4 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另外8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0 (7±2 .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 .8~9(3.1±2 .2 )mm ,10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1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 .5cm s的2mm的残余分流。3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缺损、操作粗暴损伤右房室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 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8例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1.2%.术后24 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24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PPVS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但需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置入CardioSEAL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经导管置入CardioSEAL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共12例,术前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示11例为单一二孔型ASD,1例为多发性ASD;ASD平均直径为(13.14±3.48)mm(8~20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CardioSEAL封堵器封堵ASD,术后24h、1个月、3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及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11例封堵器置入获得成功.封堵器置入成功者术后即刻TEE,显示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TTE显示仅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存在二尖瓣少量返流,但未见左房、室增大.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除上述1例仍存在残余分流外,其余10例ASD完全闭合者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CardioSEAL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可靠,尤其适合于某些特殊解剖类型ASD的介入治疗,其临床应用的中、远期疗效尚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国产零边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16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IVSD,经胸超声(TTE)大血管短轴观室间隔回声失落,且其分流束位于时钟11点半~1点钟之间,测得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2(平均1.4±1.1)mm,VSD直径为3.5~12mm(平均6.4±4.6)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为4~14(平均6.5±4.8)mm,均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腰部直径6~14mm)。结果16例IVSD患者15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93.8%,2例术后即刻左室造影及超声检查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反流。1例缺损过大,应用14mm封堵器不成功而放弃封堵治疗。术后1周心电监测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周至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下反流,ECG无传导阻滞等特殊异常表现。结论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安全、疗效好,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15.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34例,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其中31例应用Amplatzer不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3例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1天、1月、3月、6月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3.0~11.6mm(平均4.5mm),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7~7.8mm(平均3.6mm),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0~8.8mm(平均5.4mm),所选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4.0~16mm(平均7.9mm)。技术成功率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7.6%(6/34),24h后残余分流为8.8%(3/34),1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9%(2/34)。34例患者术中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一过性心跳骤停。术后1例出现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出现了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于术后24h内发生溶血,经内科治疗后完全恢复,未见封堵器脱落、主动脉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残余分流少见,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心慌、心悸、乏力2年余加重10d入院,体检:血压130/70mmHg,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左室偏大,无冠窦扩大,突向右房,可见大小约5mm的缺口有连续血流分流入右房(图1)。因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拟行介入治疗。操作方法和过程: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分别置入血管鞘,经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置主动脉根部,行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窦无冠窦突向右房形成一大窦瘤,瘤底有约5mm破口,血流由主动脉流入右心房(图2)。经动脉送入改造的猪尾导管置于窦瘤破口处,经猪尾导管送入泥鳅导丝,通过破口进入右房至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至上腔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