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孟买西郊Malwani地区进行了麻风流行病学调查。Malwani有人口63,321,通过1979年4月至1983年4月的随访,共发现患者691名,其中T547例,B98例,L46例。患病率为10.91‰。在校儿童共10.789名,发现患者149名(13.88‰),占患者总数的21.56%。学校调查是发现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患者(53.11%)在19岁以下,发病年龄高峰在10~19岁(其他报告在20~29岁)。在非瘤型麻风中,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为高,男女比例为1:33。在瘤型比较少时,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本组瘤型病例占6.9%)。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接触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周围血中的巨噬细胞(Mφ)吞噬麻风菌后,能释放一定量的反应性含氧中间介质(ROI),如超氧化物(O_2~-)和羟基(OH·)以杀死细菌。麻风病人的Mφ产生的ROI不足以杀死麻风菌。作者用脱脂后的麻风菌不溶成份(DCC,很可能是菌壁蛋白质)与患者周围血中的单核细胞共同孵育,其上清液加入同一患者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能纠正巨噬细胞的这种缺陷。首先制备DCC刺激悬液。取犰狳组织的麻风菌,用生理盐水洗涤两次,调整细胞至10~(10)~10~(11)个/5ml,经超  相似文献   

3.
麻风病在临床上的特点是在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前者的情况是病人能产生细胞中介免疫反应,相反后者通常只能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在探寻找能控制麻风的疫苗时,对这种免疫平衡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从九带犰狳的感  相似文献   

4.
对麻风至今仍无疫苗。我们用氨砜对738名病人家属行预防服药三年以上,随访5~15年,无一人发病。漂阳市1976年以来现症麻风病人的家属志愿合作者共172户738名,其中多菌型的家属293名,少菌型的445名;男379名,女357名;16岁以上的499名,8~15岁的156名,1~7岁的83名。1周岁以内的暂缓服药。以不服药的家属作为对照组,共145户593名,其中多菌型的家属85名,少菌型的508名;男291名,女302名;16岁以上的409名,8~15岁的118  相似文献   

5.
按Prabhakaran等介绍的方法从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犰狳肝组织分离麻风分枝杆菌。将此杆菌用丙酮处理(不用任何蛋白酶处理),用pH8.8的0.2M醋酸锂溶液(内含20mM EDTA)处理,经超速离心、真空透析浓缩制备麻风分枝杆菌的抗原提取物,用Ouchterlony免疫扩散分析法检测该抗原提取物的特异性。以同样方法制备的包皮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草分枝杆菌(M.Phlei)、牡牛分枝杆菌(M.Vaccae)、M.duvali和M.diernhoferi的抗原提取物和正常犰狳的肝组织提取物作为对照抗原。实验发现:用此种方法制备的麻风分枝杆菌的抗原提取物当与Abe提供的经吸收制成的、对麻风分枝杆菌高度特异的瘤型麻风病人的血清反应时,出现单一的免疫沉淀线;与所有15例已治  相似文献   

6.
在黑长尾猴发生自然获得性麻风,促使人们重新估价非人灵长类动物对麻风的易感性。过去仅报道,九带犰狳接种麻风杆菌可发生瘤型麻风(LL),其它动物或仅发生有限的感染,或因免疫损伤而发生播散。本文作者报道,在黑长尾猴、恒河猴(Macaca mulatta)和非洲绿猴(Cercopithecus acthiops)三种猴中成功地传染上麻风,但在松鼠猴(Saimiri Seiureus)中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7.
1995年4~9月对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ILEP)的9个成员组织所资助的200个项目(分布于亚、非、拉美的25国)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于同年10月于London由从事现场工作的专家开会,对残疾预防(POD)的计划及其执行和评估进  相似文献   

8.
9.
我国麻风残废率颇高,据估计目前全国有30多万已愈及未愈病人面临各种康复问题。为此有二件紧迫的事情要做: 一、把降低麻风残废发生率列入我国麻风控制规划作为主要指标之一,以引起各级行政领导机关及麻风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Chatterjee合成的麻风双糖抗原,通过牛血清白蛋白与羧化聚苯乙稀胶乳缀合,制备成检测麻风抗体的胶乳试剂。该麻风双糖抗原的免疫活性与天然麻风酚糖脂Ⅰ相同,其结构式如下:3,6-二氧甲基-β-D—呋喃葡萄糖(1→4)2,3一二氧甲基—α—L—呋喃鼠李糖—(1→9)-氧壬酰甲酯。试验方法:将待测血清于56℃灭活30分钟。在胶乳凝集试验玻板上分别加一滴约50μl的灭活血清(1:8稀释的灭活血清)和一滴生理盐水;然后各加一滴麻风胶乳试剂,  相似文献   

11.
明胶凝集试验用于麻风研究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麻风病人的血清158份(LL 58,BL 55,BT 20,TT 20)、家内接触者(HC)的155份、随机人群的149份和正常人的40份,系统地比较了MLAP(MA)和NT—P—BSA—ELLSA(NE),同时对血清、血清滤纸干渍斑和全血干渍斑对MA的影响,以及用以评价化疗的可能性等做了探讨。结果:1)MA不及NE敏感(MA1:32阳性率为73%,MA1:16阳性率为91%),且个体符合率亦>90%;在MB型中MA1:16和1:32的阳性率与NE1和NE2相近,符合率也相当高(与NE的个体符合率分别达83~96%和96~100%);定量比较支持定性比较的结果。2)血清、血清滤纸干渍斑和全血滤纸干渍斑用于NE不加任何处理,其结果一致;用于MA以血清的结果最好,血清滤纸干渍斑虽阳性率略低(X~2=3.2,p>0.05),用全血滤纸干渍斑如按全血中血清实际含量比例折合后与血清相似(个体符合率达98.6%),若不折合则阳性率与个体符合率均明显降低(<10%)。3)用V和U型孔板,其结果无差异(X~2=0,P>0.99),IA(?)93.3%,而V型孔板结果易判断且可国产化,很有潜力。4)与NE相比,用MA评价化疗不够稳定,滴度下降不明显,且材料浪费和价格昂贵,用时要慎重。5)总体上讲,NE比MA敏感、稳定、定量性强,标本多时显得方便、便宜和可靠,适于中心实验室应用;MA敏感性比NE低,但在MB病人,特别是用MA1:16时,结果较为理想,不需特殊设备,用以作少量标本简便、易行、适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麻风实验动物感染(例如犰狳)和体外培养的进展,为麻风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能。麻风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瘤型麻风的许多表现就是由于细胞免疫的缺陷所致,但对于这种缺陷的真正环节还不十分清楚。作者根据有关瘤型麻风细胞免疫缺陷的认识,特別是围绕巨噬细胞的缺陷方面提出了对于研制麻风疫苗的设想。现今,免疫学研究的注意点大半都围绕着T细胞-B细胞的机制方面,大多数麻风工作者主张T细胞群体的缺陷可能是瘤型麻风免疫缺陷的主要环节。作者认为巨噬细胞的作用值得更加重视。尽管  相似文献   

13.
14.
疫菌和药物无疑是阻止麻风流行的有力武器,但就消灭麻风而言哪个更有力,只用此二者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人还有怀疑。此外这二者至今都还不够完善,都需研究改进,所以现在来回答这些疑问还为时过早。不过要是想到为达  相似文献   

15.
74例麻风畸残者通过自我护理、安全生活及体育疗法,一年后Ⅰ级手及足畸残者感觉恢复各为3只,部分恢复分别为2只和6只,手部溃疡痊愈1只;手部有效率为14.3%(6/42),足部为14.7%(9/61)。对18例(21处)足底溃疡的预防效果较显著,有效率为47.61%(10处/21处)。Ⅱ~Ⅲ级畸残未见加重。作者认为此法对麻风畸残的预防是有效的,特别是防止Ⅰ级畸残加重。  相似文献   

16.
有许多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的观察表明除患者外,环境因素在麻风菌感染和麻风病传播上可能起重要作用。为此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印度尼西亚一麻风流行区日常用水中的麻风杆菌DNA,研究其作为麻风传染源的意义。印度尼西亚北Maluku地区Halmahera岛的6个村庄是麻风高流行区。根据大规模临床调查,这些村庄的麻风患病率为32%~94%。除1个村庄在1年前安装自来水外,其余5个村庄均以井水、河水或池塘水作为饮用和洗澡水。该研究自上述水源中取44份水样冷藏至检测。50ml水样中加吐温80配成001%浓度后搅动5分钟,以100×…  相似文献   

17.
对麻风传播方式已进行了百余年的研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著者认为,初发皮损的分布对皮肤可能作为麻风菌的入侵门户来说很重要。假如初发皮损产生於细菌最初侵入机体的部位,那么皮损的分布部位就应当与机体经常暴露有关。如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就倾向於说明皮肤是麻风菌的侵入门户。如果皮损的分布是随机的,就可能提示细菌是从其它门户(如上呼吸道)侵入后才分布至全身。经过6次对1288例患者的观察,将全身皮肤划为4个区域:(1)头部,(2)上肢,(3)躯干、臀部和股部,(4)下肢;分儿童(714)和成人(574)两大组;比较皮损的  相似文献   

18.
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麻风防治实验技术讲习班”于1984年3月5日~21日在上海遵义医院举行。参加讲习班的外籍教员有国际麻风病治疗委员会主席、美国比较医学和医学生态学副教授L.Levy,WHO医学官员S.K.Noordeen,英国伦敦热带病医院顾问、病理学家D.S.Ridley,比利时热带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现在将谈谈我对麻风的预防和治疗的看法,我将麻风看做一种代谢性疾病,而不是传染病。我认为麻风是一种叫做自体氧化病的代谢紊乱,是由于人体内自体氧化反应的控制失调,以致持续不断地形成类脂质的过氧化物,为麻风提供了一种生物化学的基础。这样来看待麻风,将可对其预防和治疗提出一些设想。预防要预防麻风只有设法消除这种自体氧化病才行。只要不存在这种氧化病,麻风就不能发生,即使有麻风菌也不能。在流行麻风的国家中预防麻风就是预防自体氧化病,其  相似文献   

20.
自 Brennan 等首次证明在感染组织中麻风杆菌周围的荚膜是一种类脂质和对麻风血清显示特异活性以来,寻找麻风杆菌特异抗原,建立有效的麻风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日见增多。特别是 Hunter 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