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危害有许多深入研究,认为这是器官移植和爱滋病(AIDS)病人并发感染导致移植失败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对非免疫缺陷者,CMV常导致长期潜隐型感染或出现非特异症状。对此有学者指出但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还有一些研究表明CMV能引起感染细胞的转化或畸变,提示CMV感染在人体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近期有的学者基于其研究结果,指出CMV感染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就近年查阅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及笔者参加的CMV感染的研究资料作综述报告。1 …  相似文献   

4.
<正> 1956年由 Smith 等首先以组织培养方法,从死婴的唾液腺中分离出一种病毒,因只能在人纤维母细胞中缓慢增殖,引起细胞增大,出现典型的核内包涵体,故称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或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根据病毒的形态、化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张桂琴曹东铉尹正日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中图法分类号R543.5;R373.9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确切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病毒感染与动脉...  相似文献   

6.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初始治疗前的生物学指标检测,分析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KD并发CAL(CAL组)患儿和70例KD未并发CAL(NCAL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与CAL发生率有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1岁、白细胞计数(WBC)>12×109/L、血清白蛋白(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超敏C反应蛋白(CRP)≥100mg/L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9、4.02、3.06、2.42、2.92、4.05。结论存在男性、年龄≤1岁、WBC>12×109/L、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RP≥100mg/L这些高危因素的KD患儿并发CAL可能性大,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更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60例KD患儿发病早期(<10 d)临床治疗(单一糖皮质激素应用)和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CAL的相关性。结果:发病10 d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WBC、CRP、心电图及糖皮质激素应用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糖皮质激素应用、WBC和心电图异常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发病10 d内可疑KD病例如有WBC显著升高、心电图异常及早期单一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作为KD合并CAL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10例婴幼儿全身性细胞包涵体病(CID)尸检切片的观察,发现各例累及器官数目悬殊,为2~18个不等,好发器为肺,肝,肾,据每张切片的典型巨细胞数大于10个的7张HE切片光镜检查,可将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CIC)分为肿胀细胞,典型巨细胞和退变巨细胞三类,其构成比分别为0~43.5%,48.9%~74.2%和7.6%~38.9%。如结合近期文献中采用核酸杂交技术和(或)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的报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是儿童时期一种以多发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其潜在的血管扩张、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血管破裂或心肌梗塞等大的冠状动脉损伤值得注意。急生期IVIG及阿斯匹林的应用导致冠状动脉并发症有意义的减少;而对持续冠脉异常患儿的长期管理则较少明确界定。本文就KD冠状动脉损伤的特点、治疗与管理的现状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镇宇  姚丽萍 《中外医疗》2016,(16):197-199
川崎病(KD)是婴幼儿时期的急性血管炎,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而出现心肌缺血﹑梗死甚至死亡。尽管近50多年的研究,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关于KD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发病机理。好发于亚裔人群和一级亲属患病率高表明遗传因素与KD的易感性有关。本文概述了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细菌感染与KD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08 年12月住院的KD患儿266例,回顾性分析KD患儿血培养结果,不同年龄段KD患儿血培养阳性率,探讨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266例KD患儿血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为10.15%,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7例,革兰染色阴性菌20例,血培养阴性239例.检出细菌16种.各不同年龄组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幼儿组(1~岁)、学龄前期组(3~岁)及学龄期组(≥6岁)血培养阳性率较婴儿组(<1岁)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KD患儿18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损害80例,占42.2%.18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KD患儿血培养阳性22例,冠状动脉损害率为59.1%(13/22);血培养阴性158例,冠状动脉损害率为38.6%(61/158).血培养阳性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血培养阴性患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感染可能参与KD的发病,年长儿的血培养阳性率较婴儿明显增高,罹患KD的年长儿更需警惕是否合并感染.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耿玲玲  苗峰  李小青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0):3761-3764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完全川崎病(I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以下简称IKD+CAA)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KD)患儿997例,其中IKD+CAA患儿22例(IKD+CAA组),完全川崎病(CKD)合并CAA患儿36例(CKD+CAA组),在剩余939例患儿中随机抽取CKD合并冠状动脉正常(NCA)患儿116例(CKD+NCA组)。收集3组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1岁及≥1岁)、热程(<10 d及≥10 d)、发病季节、区域(城市、农村)〕、实验室检查资料〔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FIB)〕及支原体(MP)、EB病毒(EBV)感染资料。结果 IKD+CAA组、CKD+CAA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CKD+CAA组、CKD+NCA组发病年龄≥1岁比例高于年龄<1岁;CKD+CAA组、CKD+NCA组热程<10 d比例高于热程≥10 d;CKD+CAA组、CKD+NCA组夏季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IKD+CAA组、CKD+CAA组农村发病比例高于城市。3组患儿WBC、Hb、N、PLT、ALB、ALT、AST、ESR、PC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CAA患儿MP感染比例为9.1%,CKD+CAA患儿MP感染比例为16.7%,CKD+NCA患儿MP感染比例为22.4%;IKD+CAA患儿EBV感染比例为4.5%,CKD+CAA患儿EBV感染比例为8.3%,CKD+NCA患儿EBV感染比例为4.3%。结论 IKD+CAA以男性为主,农村发病比例高于城市,实验室检查结果与CKD+CAA、CKD+NCA无差异,临床上对于热程长、年龄小、疑诊IKD的患儿要加强冠状动脉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可增加冠心病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但对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知之善少.本研究旨在探讨CMV感染对冠心痛患者血清IL-10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水利医院联合病房住院患者188例,包括冠心病患者106例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光滑者82例作为对照,E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不同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到2014年5月达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1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丙种球蛋白不同应用时间分为三组,早期组(43例)病程1~5 d,中期组(49例)病程6~10 d,晚期组(52例)病程>10 d。对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行血常规检测,记录患儿发热时间和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同时对比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情况。结果在总发热时间上,晚期组患儿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10±5)d比(6±3)d、(8±3)d],中期组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方面,早期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32.6%(14/43)比12.2%(6/49)、7.7%(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方面,晚期组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32.7%(17/52)比14.0%(6/43)、14.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瘤发生方面,晚期组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34.6%(18/52)比11.6%(5/43)、14.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10 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所需时间短,反应性高,且并发症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冠状动脉病变、治疗及预后。 方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 83例川崎病患儿 ,测量冠状的动脉直径 ,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动脉狭窄 ,测量房室内径 ,计算心功能 ,测量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 结果 在受检的 83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脉损害的共 34例 ,其中单纯左冠脉主干病变 2 0例 ,双支病变 6例 ,7例发生冠状动脉瘤 ,1例动脉瘤回缩后主干轻度狭窄 ,3例冠脉于发病 30天后出现病变及发生冠脉瘤及血栓形成。本组冠脉受累者均合并轻度、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 ,2 5例合并心包积液 ,2例左心一过性扩大及心功能降低。 结论 使用高频探头能提高冠脉的显示率 ,特别是实时观察冠脉病理改变及动脉瘤形成和它的进展及转归 ,评价管壁的厚度和是否光滑、有无蛋白样物质沉积、钙化及血栓形成。早期联合使用阿斯匹林与大计量静滴丙种球蛋白 ,可减少冠脉瘤的发生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分析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 4 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声像改变。结果 发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病变 38例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31例 ,冠状动脉瘤形成 4例 ,巨大左冠状动脉瘤 1例 ,2例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 ,对指导临床治疗、估计预后及预防心血管意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88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和疑为冠心病女性患者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检查的男性患者135例对比。结果女性心电图阳性率75.0%,男性阳性率54.1%;女性T波改变(45.5%)明显高于男性(31.9%);女性冠脉造影阳性率54.5%,男性冠脉造影阳性率68.9%;二者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其次为三支、双支病变,病变部位以左前降支为主,其次为左回旋支、右冠脉、左主干。冠脉重度狭窄明显低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心电图阳性率高,T波改变多见;冠脉造影阳性率低,冠脉病变受累支数低于男性,重度狭窄明显低于男性(P〈0.05)。冠脉造影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亦可能造成女性冠心病漏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方法 冠心病患者23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19例(观察组),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1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冠状动脉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狭窄比例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映病变严重程度的Gensini积分更高(P=0.000)。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