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5年2月~2016年10月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48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认知行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效果;焦虑症状消失时间、疾病认知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 认知行为组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认知行为组焦虑症状消失时间、疾病认知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加速焦虑症状消退,提高疾病认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岩滨 《中外医疗》2011,30(36):24+26-24,2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12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定期评定,观察6个月.结果 在治疗4个月和6个月末,治疗组对强迫行为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强迫症的强迫行为远期疗效好,且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伴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39例住院冠心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为期2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以PSQI评分为效应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伴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施明南  陈建明 《中外医疗》2013,(33):112-112,114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强迫症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帕罗西汀治疗.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定期评定疗效,疗程6个月.结果在治疗第1、2、4、6个月末,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优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伴有强迫症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传统治疗;两组患者均以Yale-Brown强迫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作3、6个月的评定。结果:3、6月末观察组患者的Yale-Brown强迫量表及CGI-SI评分与治疗前和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而对照组患者前后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郑建  李师东  杨克菲  彭俊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55-555,562
目的:运用认知疗法缓解和减轻大学生心理问题。方法:使用SCL-90问卷对大学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强迫、抑郁等负性情绪是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策略及干预方式。结果:认知行为疗法对减轻大学生强迫、抑郁等负性情绪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慢性失眠症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米氮平)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4例慢性失眠症成年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A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米氮平治疗,B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治疗,C组接受单纯认知行为疗法.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8周末的睡眠质量问卷评分(PSQI)、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不良反应评分.结果 治疗2周末,A组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及总睡眠时间比B组及C组有显著好转(P<0.05),B组的睡眠潜伏期、HAMD及睡眠障碍因子分比C组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末时,A组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及HAMD评分更好于其他两组(P<0.01);C组睡眠指标比B组好(P<0.05);治疗8周末对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米氮平治疗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好,并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也有改善;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组在早期治疗中有一些短期疗效,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辅助治疗的长期效果,故应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基础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8.
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强迫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认知疗法缓解和减轻大学生心理问题.方法使用SCL-90问卷对大学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强迫、抑郁等负性情绪是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策略及干预方式.结果认知行为疗法对减轻大学生强迫、抑郁等负性情绪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甲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治疗方法。方法:运用SCL-90、SAS、SDS心理测量表评估甲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其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及精神病等方面均高于常模。研究甲亢患者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及认知行为疗法对其疾病的影响。结果:甲亢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可影响其疾病的变化。结论:甲亢患者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行为疗法主要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与美国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它着重于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在病人身上建立一些适应良好的行为与消除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它完全不同于精神分析方法,即它不去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而着眼于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因而将行为科学的数据、原理及具体实验方法应用于临床的方法称做行为矫正疗法,简称行为疗法,也叫学习疗法。强迫症的临床以各种强迫性思维、强迫性情绪和强迫性行为为主,其发病率在一般人口中为0.05~1%。强迫症传统的治疗措施是药物、心理治疗、电痉挛和脑外科定向手术治疗及改变环境等,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3)。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观察组采用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观察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改善以及复发情况,评价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各维度及总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各维度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各维度得分、服药依从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提高社会和认知功能,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符合CCDM-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帕罗西汀治疗,为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 在治疗第1、2、4、6周末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对焦虑症状疗效更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效果优于单用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团体认知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血红蛋白( Hemoglobin,HGB)、血浆白蛋白( Plasma Albumin,ALB)及血肌酐(Seram Creatinine,Scr)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团体认知的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相似文献   

14.
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焦虑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药及二者结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 将焦虑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组、药物组、结合治疗组,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情况等.结果 治疗后,3组HAMA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认知行为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药物组和结合治疗组.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药和二者结合治疗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二者结合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3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梅毒Ⅰ、Ⅱ期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的64例梅毒Ⅰ、Ⅱ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Ⅰ期患者36例,Ⅱ期患者2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Barthel指数量表测评分值.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评分分别为(54.05 ±4.80)分和(52.94 ±5.05)分,SDS评分分别为(54.16 ±4.82)分和(55.43 ±4.1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9.25 ±3.16)分、(48.49 ±3.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90 ± 3.07)分和(51.77 ±3.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Z=2.466,P=0.014),且其日常生活能力高于治疗前(Z=2.611,P=0.009).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梅毒Ⅰ、Ⅱ期患者的精神障碍,同时还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Theliteratureisacarrierofrecordsofscientificactivitiesandthechangeintheamountandcontentofliteraturecandirectlyreflectthechangesinscientificactivities[1] .Inpreviousstudy ,theauthorhadana lyzedthepatternofchangeinthetotalamountoflit eratureonthepsychotherapyandthebehaviorthera py,theresultsshowedthat:thepsychotherapyinothercountrieshadbeengrowinglinearlyoverthepast 2 0 years ,lyinginthethirdstageofdisciplinede velopment ;thatthebehaviortherapyhadenteredthefourthstageofthedisciplinedevelopmentins…  相似文献   

17.
高通气综合征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通气综合征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经Nijmegen问卷累积分诊断为高通气综合征患者计37例,给予抗焦虑药及一般治疗的同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将能坚持认知行为治疗的21例患者分为(A组);未能按要求治疗及末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16例分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其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30天后,A组显效率52.3%,总有效率90.5%,而B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8.8%,50.0%。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显效率(P<0.05)及总有效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认知行为治疗高通气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道家认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干预5 a后的临床情况和心理状况。方法调查采用小组讨论、个别访谈及电话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原来实施道家认知治疗的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随访,采用一般调查问卷、精神超脱量表和A型行为调查表,结合入组时的原有基本材料进行统计,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量表评定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道家认知治疗中的柔动术和病情分析会对患者生活和病情的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其中道家认知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效果影响较大;心理治疗组的A型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1);而心理治疗组的精神超脱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P<0.01)。结论中国道家认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干预效果在5 a后仍然明显,是一种适合心身疾病干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介入血液透析治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制订了一整套的心理支持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值和顺利介入持续规律的血液透析情况。结果:随着血液透析治疗临近,两组患者焦虑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观察组明显1氏于对照组,放弃或延迟血液透析的患者人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据认知行为疗法所制订的心理支持措施可有效减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前的焦虑、恐惧,并防止患者放弃或延迟血液透析治疗现象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诱导透析期,为介入规律持续血液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