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新生儿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临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为医师调整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新生儿31例,对其一般情况、病原学检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血药谷浓度的因素、药物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例患儿中,新生儿脓毒血症占46.34%;病原学检查88.00%为革兰阳性菌,其中多重耐药菌占77.27%。初次血药谷浓度监测范围在10~20 μg·mL-1的患儿仅占32.26%,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干预建议后谷浓度的达标率提高至83.33%(P<0.05);给药间隔与血药谷浓度呈负相关(P<0.05)。本次研究万古霉素治疗有效率80.65%,且未发生万古霉素相关ADR。结论 万古霉素在TDM下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新生儿重症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干预建议、减少给药间隔可显著提高血药谷浓度,为医师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梁培  郭晓芳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40(11):1587-1592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变化,探讨重症患者最优化的伏立康唑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使用伏立康唑并监测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重症患者,从性别、年龄、体重、APACHE2评分、剂量、总胆红素、白蛋白与浓度相关性,浓度分布情况、质子泵抑制剂对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及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99例患者,监测150例次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其中仅76.00%(114/150)达目标范围1~5.5 mg/L,<1 mg/L占13.33%(17/150),>5.5 mg/L占12.67%(19/150);高龄患者(年龄 ≥ 60岁)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与中青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P=0.000),性别、体重、体重标准化剂量、APACHE2评分、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对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165),联用泮托拉唑患者血药浓度呈上升趋势(P=0.054),联用泮托拉唑与艾司奥美拉唑相比伏立康唑谷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6);伏立康唑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809)。结论 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个体差异大,因此临床有监测的必要,年龄、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淑敏  田文园  张杰  边萌 《药学实践杂志》2013,31(3):204-206,209
目的评价我院32例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临床疗效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4月应用万古霉素并监测血药浓度的3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细菌学培养结果、用药情况、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疗效、肾功能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检出率53%,用药指征细菌学符合率31%。应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69%,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所测得谷值在10~20mg/L范围内者占25%,治疗后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3%。结论32例应用万古霉素患者初次测得其血药浓度谷值在有效范围内的比例偏低,对老年患者需重视其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实际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院万古霉素(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监测VAN血药浓度,并对该院2013-2017年113例患者173例次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VAN血药质量浓度均值为(17.7±14.2)μg·mL-1,在治疗窗范围内(10~20 μg·mL-1)的仅占31.79%,其中首次监测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28.57%,达到中毒浓度(>20 μg·mL-1)的患者占32.95%;>60岁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比例最大(38.73%),且血药浓度均值(23.9±17.4)μg·mL-1超出治疗窗范围;日剂量<2 g组,<18岁及>60岁患者血药浓度均值都达到中毒浓度;肾功能异常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血药谷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AN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该院VAN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比例较低,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临床医生和药师需重视血药浓度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赵艳  盛雪鹤  伍葵 《中国药业》2023,(17):49-52
目的 探讨感染患者肝、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应用利奈唑胺的74例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肾功能指标分为正常组(23例)、肝功能不全组(20例)、肾功能不全组(31例),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评估肝、肾功能,分析患者治疗后血药谷浓度变化及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统计不同血药谷浓度患者的痊愈例数。结果 正常组患者治疗后的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显著低于肝、肾功能不全组(P <0.05)。74例患者共监测78例次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其中血药谷浓度<2 mg/L 2例次(2.56%),2~7 mg/L 51例次(65.38%),> 7 mg/L 25例次(32.05%)。血药谷浓度> 7 mg/L时,患者治疗后的ALT,AST,SCr,BUN水平均较血药谷浓度2~7 mg/L时显著升高(P <0.05),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SCr,BUN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 0.05)。血药谷浓度<2...  相似文献   

6.
詹峰 《中国药师》2020,(2):299-302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对117例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谷浓度和峰浓度区间患者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统计各浓度区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117例患者中,去甲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处于有效范围(10~20μg·ml-1)的占29. 06%(34/117),处于有效峰浓度范围(20~40μg·ml-1)的占67. 52%(79/117)。平均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人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 05),>75岁患者的血药谷浓度>20μg·ml-1和峰浓度>40μg·ml-1比例显著高于<60岁组和60~75岁组(P<0. 05)。不同性别患者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1组和Ccr 40~60 ml·min-1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Ccr≥60 ml·min-1组(P<0. 05),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 53%(17/117),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14例,很可能2例,可能1例。结论: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影响显著,应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特别应加强75岁以上老年人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14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原患疾病、病原学检测结果、血药浓度、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率为13.26%,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在10~20μg·m L~(-1)的患者占41.23%,治疗前后肾功能异常占比率分别为27.52%和30.87%。结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总体正常,但仍有少部分患者血药浓度异常,可结合临床实际适当调整万古霉素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使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进行的118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70.21%(33/47);118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所得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30.6%(19/62);谷浓度低于10 mg/L的占69.4%(43/62);谷浓度〉10 mg/L的患者肾毒性发生率为8.5%(4/47)。结论:该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用量和血药浓度均偏低,需重视其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实际,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整合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数据,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对某院2020年全年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年龄、溶媒量、肾功能的关系以及溶媒量、药物浓度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8例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共239例次,其中126例次的患者(52.72%)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在治疗窗范围(10~20μg/ml)内。60~70岁患者的血药浓度均值约为27.89μg/ml,已达到中毒浓度,而<60岁和> 70岁患者的血药浓度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肾功能轻度损害组的患者和肾功能中重度损害组的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肾功能正常组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次给药浓度为0.5%组用药前后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次给药浓度> 0.5%组用药前后的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年龄、基础肾功能、溶媒量均会影响万古霉素的血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和临床疗效、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应用万古霉素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69例老年住院患者,按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划分为L(<10 mg·L-1)、M(10~20 mg·L-1)、H(>20 mg·L-1) 3组,分别对其血药浓度、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M、H 3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24%、76.92%、38.47%,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00%、7.69%、3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6)。L和M组疗效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两组疗效均显著性高于H组,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性低于H组。结论:万古霉素谷浓度高于20 mg·L-1并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反而会引起肾功能损伤。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监测万古霉素谷浓度,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充分体现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检测法(吖啶酯)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我院2012年66例患者85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从年龄结构上看,万古霉素的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60岁的患者占54.55%;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占48.24%,超过一半的患者血药浓度不在治疗窗内,其中达到中毒浓度(超过20 mg·L-1)的患者高达20%。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损害组用药前后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但肾功能轻度损害组较正常组平均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采用同一给药方案(1.0 g,q12 h)时,肾功能正常及轻度损害患者,超过治疗窗上限的比例不高,但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万古霉素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肌酐清除率相当的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应加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特别是对于老年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包括治疗效果评估、动态监测肾功能指标等,实现个体化用药,保证临床医生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某院老年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对肾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给药方案的适宜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老年患者,按日剂量把给药方案分为4组,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以及治疗前后相关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老年患者中,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在参考范围10~20 mg·L-1的占41.67%,高于参考范围的占43.33%;轻度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g qd/0.5g q12h的仅占47.92%,给药方案为0.5g q8h或1g q12h的有近30%老年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g q12h组,老年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大,谨慎使用1g q12h的给药方案,给药方案需在血药谷浓度监测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64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对64例157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万古霉素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均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40% 左右,而谷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约占50% ;首剂饱和方案组与首剂未饱和方案组中血清峰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肾功能正常组患者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而肾功能损害组患者用药前、后尿素氮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近45% 的患者给药方案为500 mg,每日2~3 次,约75% 的患者未能达到有效峰浓度,约60% 的患者谷浓度超过正常水平.结论:老年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很大且多数患者伴有肾功能轻中度损害,应尽量给予首剂饱和方案并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进而提高该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替考拉宁在不同患者人群中的血药浓度达标率、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使用替考拉宁的195例患者,按患者人群特点分为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组,分析两组人群血药浓度达标情况、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影响谷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195例患者共302例次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其中老年人113例,谷浓度达标率34.58%,临床有效率75.22%;非老年人82例,谷浓度达标率13.16%,临床有效率71.95%;两组间谷浓度达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影响老年人谷浓度达标的主要因素;血肌酐和是否合并其他抗菌药是影响非老年人谷浓度达标的主要因素。结论按替考拉宁说明书进行给药,老年患者目标谷浓度更易达标,且要根据患者CCr来调整给药剂量;非老年患者可根据血肌酐或减少合用影响替考拉宁代谢的抗菌药来提高替考拉宁的谷浓度。  相似文献   

15.
Context: 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 refers to enhanced renal elimination of circulating solute, and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Objective: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ARC on serum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administered vancomyci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patients receiving vancomycin treatment at a dose of 1000?mg in every 12?h and undergoing serum monitoring admitted over a 2-year period (May 2013 to May 2015),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influence of ARC on serum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 In this study,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the results from patients grouped according to creatinine clearance (CLcr).

Results: One hundred forty-eight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C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younger, with a significantly lower Scr and higher GFR. The CLcr and steady-state trough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vancomycin exhibited a logarithmic correlation (Rs?=??0.699, R2?=?0.488, p?<?0.01) in the patients included in our study. The trough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s of 62.9% patients in high CLcr group were under 10?μg/mL.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Since ARC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ubtherapeutic serum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 it was necessary to devise adjusted dosage regimens for these patients based on their CLc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细菌性肺炎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10mg·L^-1时肾毒性的发生。方法将53例万古霉素谷浓度〉10mg·L^-1的患者按谷浓度不同分为A(谷浓度〉15mg·L^-1)、B(10mg·L^-1〈谷浓度≤15mg·L^-1)2组,治疗前至治疗后3d内进行肾功能指标的监测。结果53例患者中共有5例(9.4%)发生肾毒性,其中A组(25例)发生4例(16.0%),B组(28例)发生1例(3.6%);与用药前相比,A组患者用药后血肌酐值有明显上升(P=0.006),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明显下降(P=0.014),B组患者用药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276,P=0.750);2组间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A组患者谷浓度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值的变化均有线性相关(P=0.005,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8;P=0.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6)。结论当万古霉素谷浓度在10~15mg·L^-1时,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而谷浓度超过15mg·L^-1时,肾功能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7-2018年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为促进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病历228例,对患者基本概况、科室分布、病原学检查、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疗程及血药浓度监测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患者中,男性(143例,62.72%)多于女性(85例,37.28%);患者主要分布于骨科(73例,32.02%),神经外科(32例,14.04%)等;195例在使用万古霉素前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85.53%;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例,35.62%),表皮葡萄球菌(15例,20.55%)等;193例(84.65%)为静脉滴注给药;给药剂量主要为2 g/d(156例,68.42%);144例(63.16%)给药疗程少于7 d;39例(31.70%)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患者中,血药谷浓度维持在10~20 mg/L的为15例(38.46%)。结论 2017-2018年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万古霉素总体应用基本合理,应加强万古霉素的应用管理,促进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及血清谷浓度的监测。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偏振法测定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并结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病原学结果、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肾功能情况等),对血流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并应用万古霉素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例(44.0%),屎肠球菌14例(56.0%);临床治愈率32.0%。25例患者共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测定38例次,血清谷浓度范围2.99~39.1μg/mL,均值(14.96±7.83)μg/mL,其中达到靶浓度15~20μg/mL者8例(21.0%)。临床治愈组与临床无效组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分别为(14.69±7.20)、(15.13±8.53)μg/mL(P=0.85)。肾毒性发生6例(24.0%),APACHEⅡ评分均值17分,均为临床无效组。11例MRSA血流感染中,1例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2 mg/L,其余万古霉素MIC值均为1 mg/L;临床治愈组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209±114。结论按照指南的标准,25例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达标率低,需加强对这一类患者血清谷浓度的监测力度,并随时调整用药,给出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用药剂量、谷浓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某院住院期间使用过万古霉素并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的67例ARC患者和142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病历资料,比较2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ARC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初始给药的日剂量分别为(2.0±0.3) g和(1.8±0.4) 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1)。ARC组初始给药方案下谷浓度均值(8.3±5.2) mg·L-1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的谷浓度均值(14.3±8.4) m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0)。ARC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谷浓度达标率为20.6%,肾功能正常组为40.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ARC组万古霉素的临床总有效率和革兰阳性菌清除率分别为69.1%和67.6%,肾功能正常组为76.7%和81.6%,均无显著性差异(P=0.286;P=0.143)。结论:多数ARC患者初始方案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谷浓度达标率较肾功能正常患者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