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Cage,nHA/PA66 Cage)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采用nHA/PA66 Cage行后路侧凸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43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18例(单节段组)和双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凸方向、顶椎旋转度、融合节段、骨质疏松例数以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ODI、VAS评分、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检测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Cage植入深度、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0.9个月。术后4例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单节段组2例、双节段组2例),单节段组1例出现谵妄,双节段组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椎间隙高度高于单节段组(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age植入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骨性融合。两组术后VAS评分、改良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VAS评分高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VAS评分、改良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腰椎功能MacNab标准,单节段组优良率为94.4%、双节段组为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HA/PA66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恢复、维持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疗效。其中,双节段患者椎间隙高度维持优于单节段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单侧固定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4~68岁,平均52.4岁;双侧固定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2~75岁,平均53.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8年.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VAS评分、ODI评分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手术前后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降低(P<0.05),椎旁肌纤维化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6年以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通过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随访6年以上的42例患者。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56±6.3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均行俯卧位单节段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cNab优良率;影像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性。[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手术,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75~93个月,平均(82.75±5.52)个月。2例患者(4.76%)接受了翻修术,均在术后3个月内;1例YESS患者因腿痛缓解不满意,行同节段椎间孔镜TESSYS翻修;另1例患者因复发并腰痛行手术节段及下位节段腰椎融合术。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42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显著增加(P0.05),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腰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按McNab标准,临床优良率术后6个月为83.33%,末次随访时为85.71%。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术前的(84.52±5.66)%,动力位影像未见腰椎不稳征象。[结论]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不仅术后6个月时的近期疗效良好,6年以上随访的中期疗效亦保持良好。术后6年以上虽有椎间隙高度轻度下降,但无手术节段失稳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MRI和CT扫描,证实相应节段因各个原因继发腰椎管狭窄。在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椎间活动范围,采用VAS评分及JOA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末次随访较术后3、12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4.65±3.8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25.12±1.96)分(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仍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oflex系统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应棘突的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手术节段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及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的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及手术节段椎间Cobb角,并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0~12年,平均11.3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I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总融合率为94.7%(36/38)。12例(31.6%)患者相邻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凸,未见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疗效显著,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向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植骨面积、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边缘的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断裂和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植骨面积横向组(322.26±32.36mm2)大于斜向组(198.40±22.08mm2)(P0.05);斜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8.5±1.2mm、21.2±1.5mm,距椎体后缘距离4.2±0.5mm,横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13.1±1.8mm、14.2±1.4mm,距椎体后缘距离9.8±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横向组(90%)大于斜向组(71%)(P0.05),12个月、24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度横向组(1.8±1.6mm)低于斜向组(2.6±1.7mm)(P0.05),植骨面积横向组(423.56±23.29mm2)大于斜向组(299.64±21.68mm2)(P0.05);随访过程中斜向组4例出现断钉,5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横向组无断钉,2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采取斜向和横向置入椎间融合器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椎间融合器横向置入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早期融合率更高,可减少术后钉棒断裂、腰背部疼痛再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PLIF术后完全复位48例,复位程度100%;部分复位36例,复位程度平均为(47.12±12.84)%。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2.07±8.70)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T显示椎体间融合率100.0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移位,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需二次手术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左右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的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4.01±7.20)°增加至术后的(17.7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以恢复节段前凸角,增大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孔径及面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TLIF术治疗41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椎体间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24~59(38±6)个月。手术时间80~180(125±10)min,术中出血量100~550(310±30)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腰痛VAS分值由术前的(6.5±2.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3±0.9)分(P0.01),腿痛VAS分值由术前的(7.6±2.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0.8)分(P0.01),ODI由术前的54.2±10.9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8±2.1(P0.01)。末次随访融合率为9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情况。结论单侧TLIF术可有选择地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其疗效确切,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椎体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TLIF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矢状面MRI椎体终板形态分为规则组54例(A组)和不规则组21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及腰椎局部前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采用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 ~ 3.9(2.7±0.7)年。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矫正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及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16例(21.3%)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A组7例(13.0%),B组9例(42.9%);其中重度沉降3例,A组1例,B组2例。结论终板形态不规则患者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显著高于终板形态规则患者,且术后易发生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的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单一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重建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 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9例.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5.6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证实椎间融合,19例患者术前平均伤椎高度为正常椎体高度的(40.62±12.32)%,术后恢复至(96.52±10.62)%,末次随访时为(95.43%9.54)%.腰椎前凸角术前32.2°±5.1°,术后38.4°±5.2°,末次随访时为38.4°±7.2°.末次随访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完成短节段三柱固定,同时修复了前柱及矫正脊柱后凸,取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13.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因患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7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治疗48例(单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1~64岁,平均47.6岁.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治疗30例(双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6~66岁,平均50.5岁.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和椎间隙塌陷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前与术后1年的评分改善方面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组少于双侧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双侧组融合率分别为91.7%(44/48)和93.3%(28/30).结论 椎间植骨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较好的脊柱即刻稳定性.单侧椎弓根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作为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采用TLIF(n=64)和PLIF(n=52)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和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INRD)情况,以及手术节段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两组的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VAS评分、ODI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LIF组术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LIF组在维持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方面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在恢复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方面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及PLIF在INRD发生率,恢复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各有优劣,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入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1岁,平均61岁;病程6个月-6年。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潜行减压范围:单节段24例,双节段4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JOA、VAS评分(17.9±2.2、2.8±0.7)与术前(8.5±1.7、8.6±1.2)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8例患者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侧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能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