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指压穴位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5例。3组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指压穴位组增加前期系列研究制定的指压穴位刺激法提高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的综合方案干预;电针组电针偏瘫侧足三里穴、足临泣穴;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3组踝关节干预时间均为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评估以下指标:患侧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患侧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踝关节运动控制部分)。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比较:3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踝背屈CCR逐步降低、患侧踝背屈ARO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步增高;②3组间比较:患侧踝背屈CCR、AROM:3组间治疗前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指压穴位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的患侧踝背屈CCR分别低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OM分别高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压穴位刺激法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综合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法和现代康复疗法,对照组40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1个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均有不同的改善(P〈0.01),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方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踝背屈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关节背屈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背屈训练,疗程为8周。采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简化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以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踝关节背屈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步行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正>促进踝背屈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1]。通过不同方法诱发患侧下肢踝背屈反射是促进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的常用策略。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本工作团队已经证实了经丘墟穴缩小足背外侧刺激区诱发脑卒中患者下肢屈曲反射的治疗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容易激发脑卒中患者下肢踝背屈肌肉收缩能力[2]。利用三维步  相似文献   

5.
早期踝及足趾背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踝背屈及足趾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促进作用。方法:病程〈21 d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均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生理学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踝及足趾背屈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Barthel指数法(BI)评定下肢ADL,足印法分析步态。结果:训练3个月后,2组FMA和平衡能力积分、BI积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右步幅差异明显缩小(P〈0.01)。2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评定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配合踝及足趾背屈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减少异常步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利用fMRI技术研究人体单侧主动踝背屈时双侧脑功能区激活情况,为力量训练交叉迁移的中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临床康复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取8名健康青年男性右利腿志愿者,以右踝关节背屈主动用力最大等长收缩为刺激模式,采用组块设计,使用1.5T磁共振全身扫描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利用SPM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 结果:右踝背屈主动运动主要激活脑区为双侧初级躯体运动区、双侧次级躯体感觉区、双侧运动前区、双侧运动辅助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 结论:单侧踝背屈主动运动引起双侧大脑皮质多个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说明主动运动引起的交叉迁移现象可能存在大脑皮质机制,支持皮质参与的神经机制学说,也为进一步将交叉迁移效果应用到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TENS对脑卒中患者踝跖屈内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脑卒中患者踝跖屈内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踝跖屈内翻,随机分为TENS组和对照组各16例,在神经发育疗法、手法治疗以及配戴足托治疗的基础上,TENS组加用患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TENS治疗。于治疗前后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肌电图H反射评定腓肠肌的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TENS组和对照组CSS评分都有明显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ENS组CSS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NS组H反射波潜伏期延长、H/M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目测TENS组患者的痉挛偏瘫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ENS能减轻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有助于踝跖屈内翻和痉挛偏瘫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踝关节功能强化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踝关节强化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评定,测定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的肌电积分值(iEMG)。结果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活动范围及iEMG 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能促进偏瘫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作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踝背屈功能障碍影响其行走和步态。我们对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调制中频电疗加强化训练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踝背屈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步态,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踝背屈诱发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脑卒中后踝主动背屈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叩击区法和丘墟点穴法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和表面肌电图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三组患侧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峰力矩和胫前肌表面肌电积分均升高(t 2.318, P 0.05),B组和C组优于A组(P 0.05),C组优于B组(P 0.05)。结论丘墟点穴法和叩击区法均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丘墟点穴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外劳宫和太冲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佳  豆运香 《中国康复》2009,24(4):259-259
目的:观察针刺外劳宫及太冲穴治疗脑卒中软瘫期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头针运动区,良肢体位摆放及偏瘫肢体被动、助动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加针刺患侧太冲和外劳宫穴,强刺激手法。结果:治疗1周时,2组患侧上下肢Brunnstrom分级达3~6级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显著(P〈0.05)。治疗1个月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太冲和外劳宫穴强刺激手法能明显促进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踝关节主动背屈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功能在人的站立与步行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步态中踝关节有0~20°的背屈变化以完成摆动相的足廓清,如踝关节不能主动背屈,则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到痉挛阶段时,其运动模式就具共同运动的特点;当达到共同运动阶段时其刻板、固定的运动模式达到高峰.此种刻板的,肢体的整体性运动是由于脑损伤使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脊髓的抑制减弱或消失所致.此种共同运动在下肢表现为以伸肌共同运动占主体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踝关节跖屈、内翻.这就给患者的步行能力造成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崔高亮 《中国康复》2017,32(3):257-259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佩戴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及内翻患者重心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后足下垂及内翻患者40例。40例患者分别在穿戴AFO前后进行功能伸展测试及3m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比较穿戴前后向后、前、瘫痪侧及非瘫痪侧运动幅度,以及是否能改善患者的功能性活动。结果:佩戴AFO后向前、后、瘫痪侧及非瘫痪侧运动的幅度均较佩戴前明显提高(均P0.05),3m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值较佩戴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卒中合并有足下垂及内翻患者佩戴AFO后能够提高患者的重心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的双下肢髋踝肌群肌力、背屈角度和动静态平衡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健患侧之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36名CAI患者,进行髋踝肌群力量评估、静态动态平衡测试以及背屈角度的测量。结果:静态平衡主要与踝周肌群力量有关(P<0.05);动态平衡与髋、踝周肌群力量以及背屈角度都有关(P<0.05)。健患侧的静态平衡、髋周肌群力量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动态平衡、踝周肌群力量和背屈角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给动静态平衡的改善提供了不同的指导方向。同时CAI患者的健侧与患侧功能相似,提示健侧可能有受损,在康复训练中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7.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法上加用踝足矫形器。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独立和监视步行者共24例(80%),对照组17例(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10m最大步行速度(42.6±14.7m/min)比对照组(38.7±13.9m/min)快(P<0.05);康复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可加快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重新训练偏瘫患者的行走能力是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一个主要目标。有各种器具和助行器被推荐使用。其中 ,踝足矫形器被推荐用于减轻由脑卒中所致的肌张力降低及膝踝无力所带来的偏斜步态 ,并可用于纠正偏瘫及轻瘫患者中常见的痉挛性足下垂及马蹄足。本试验主要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后在出院时几项功能评价得分的结果与用踝足矫形器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患者来源为 1986年 1月 1日~1995年 12月 31日的 10年间在St Joseph′s健康中心的康复医院住过院并参加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 ,共 4 2 8例 ,其中除去 5例非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不同状态下Berg平衡功能和10m步行速度.结果:在步行状态下,戴DAFO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想象足背屈训练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偏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被动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被动训练组给予手法足背屈训练,联合训练组同时进行想象足背屈和手法足背屈训练,连续训练6周;采用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病人治疗前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人Brunnstrom分期、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和MBI评分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病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能促进患侧下肢的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