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特异性染色体及基因标志而容易诊断外,其他几种MPD患者病程缓慢,临床表现不特异,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2005年以来多个国际研究小组陆续报道该类MPD有高频获得性JAK2 V617F点突变,JAK2 V617F突变是JAK2基因突变的常见类型,对MPD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现对JAK2基因结构及功能、JAK2 V617F点突变及其临床意义、诊治MPD的作用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除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与BCR-ABL融合基因有关外,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多种MPNs中存在较高的JAK2基因突变率,并认为该突变可能是BCR-ABL阴性MPNs所特有的分子标志。该文就近年来对JAK2基因突变、MPNs的最新诊断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研究突变负荷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其在MPNs预后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dPCR方法检测42例MPNs患者的JAK2V617F的突变负荷,比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突变与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64 例MPN患者
JAK2V617F 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 64 例 MPN 患者脑血管事件(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
血)发生情况等资料,统计分析 JAK2V617F 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 JAK2V617F突变阳性
的不同病种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64 例 MPN 患者中 47 例(73.4%)存在 JAK2V617F突变,38 例有脑血管事件(59.4%),JAK2V617F 突变阳性和阴性患者中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68.1% 和 35.3%,2 组间 P=0.018。JAK2V617F 突变阳性的PV和ET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JAK2V617F突变阳性较突变阴性的MPN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病例,其中包括9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12月以上,分析其临床数据,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后,ET及PV患者均获得较高的血液学缓解率(P<0.05),ET与PV治疗组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 vs 0.78,P>0.05),脾脏长厚径(脾脏指数)下降13.5%(95%CI:8.5%~18.5%),获得血液学缓解的患者MPN10评分下降较为显著(P<0.01)。PV患者JAK2V617F等位基因突变负荷中位值由67.23%(49.6%~84.86%)下降至19.7%(0.57%~74.6%)(P<0.05);ET患者JAK2V617F突变定量阳由48.97%(0.45%~74.24%)下降至22.1%(0.33%~65.42%)(P<0.05)。ET和PV患者观察到轻微不良反应(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血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10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9至2012年7月及长沙地区另外3家医院2012年1-10月间接诊的MPN初诊患者骨髓标本共110例,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5例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1例,以同期2例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PCR扩增并直接进行基因测序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分析JAK2V617F突变与患者性别、疾病类型、年龄及外周血血红蛋白(Hb)含量、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计数等的关系。结果:110例MPN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67.3%(74/110)。其中Pv、ET及P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分别为70.5%(31/44)、70.9%(39/55)、36.4%(4/11)。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的年龄、外周血WBC、PLT计数均高于野生型患者,JAK2V617F突变型ET患者的年龄、外周血WBC计数、Hb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患者,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外周血Hb含量高于野生型患者(均P〈0.05)。结论:MPN患者JAK2V617F突变与患者发病年龄和血象指标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观察联合骨髓活检对JAK2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JAK2V617F突变阳性MPN患者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骨髓细胞形态观察和骨髓活检联合诊断,对照组只通过骨髓活检进行诊断。以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N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95. 00%,高于对照组的7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骨髓增生及病态造血的诊断方面,观察组对骨髓增生Ⅲ级以上者检出率为95. 00%,高于对照组的55.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中三系细胞病态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骨髓细胞形态观察联合骨髓活检可提高JAK2V617F突变阳性MPN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且检出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0):1421-1423
目的: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细胞增殖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断为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突变阳性组和突变阴性组。检测骨髓液中JAK2/STATs信号通路分子、细胞增殖基因的表达量及外周血中凝血功能的指标。结果:突变阳性组骨髓增殖性肿瘤中p-JAK2、p-STAT3、p-STAT5、Survivin、C-myc、CyclinD1、ASXL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突变阴性组,外周血中PT、APTT的水平显著低于突变阴性组,TT、FIB的水平与突变阴性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基因突变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并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类型及疾病转化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我区134例MPN患者JAK2V617F基因,分析基因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3种MPN亚型中的发生率及其与疾病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1)134例MPN患者中PV 51例、ET 66例、IMF 17例,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98例(73.1%),且在PV中发生率(84.3%)高于ET(69.7%)及IMF(52.9%)的发生率(P<0.05),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例维吾尔族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3种疾病的分布与总体一致,PV(93.8%)高于ET(60.0%)和IMF(33.3%)(P<0.05),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4例MPN患者中发生疾病转化者12例(8.9%),其中PV转骨髓纤维化(MF)7例,ET转MF 3例,PV转ET 1例,MF转急性白血病1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发生疾病转化8例(8.2%);突变阴性者发生转化4例(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发生率与疾病类型有关,且维吾尔族患者也符合基因突变发生率在疾病中的分布规律。MPN患者疾病可以发生转化,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的转化无相关性,因此JAK2V617F基因突变对MPN尤其是PV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疾病转化及预后是否有提示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JAK2V617F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JAK2V617F突变与MPN临床特征的关联性,阐明其在MPN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70例M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组(n=6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n=88)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组(n=14),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法检测170例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情况,分析各组内JAK2V617F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性别分布、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是否并发脾肿大和血栓栓塞方面的差别。结果:在170例MPN患者中JAK2V617F的总突变率为68.2%(116/170),PV、ET和PMF组的突变率分别为72.1%(49/68)、68.1%(60/88)和50.0%(7/14),PV组患者中的JAK2V617F突变率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与野生型组比较,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发病年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PT和APTT明显延长(P<0.01),脾肿大发生率升高(P<0.05);JAK2V617F突变型ET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P<0.01),血红蛋白水平降低(P<0.01),APTT明显延长(P<0.01),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升高(P<0.05);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发病年龄增加(P<0.05),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或P<0.01)。与JAK2V617F突变型ET和PMF患者比较,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APTT明显延长(P<0.05);与JAK2V617F突变型PV和ET患者比较,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发病年龄增加及白细胞计数升高(P<0.05)。结论: JAK2V617F突变型MPN患者与野生型患者临床特征明显不同;JAK2V617F突变型MPN患者中PV、ET和PMF临床特征也不尽相同,JAK2V617F突变型PV患者更易发生APTT延长,JAK2V617F突变型PMF患者发病年龄更大且白细胞计数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68例MPN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序列测定方法,检测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结合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二组患者脑梗死发生情况,探讨该基因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对照高血压引发脑梗死,探讨MPN引发脑梗死的特点。结果①68例MPN患者中共检出39例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总突变率为57.4%。②68例MPN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为47.0%(32/6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组为41.4%(12/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为51.3%(20/39),二组间χ2=0.655,P>0.05。32例脑梗死患者中,JAK2V617F阳性患者23例,阴性患者9例,二组间χ2=5.212,P<0.05。37例年龄≥60岁患者中23例并发脑梗死(62.2%),31例年龄<60岁者中9例并发脑梗死(29.0%),二组间比较χ2=7.431,P<0.01。③MPN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好发部位与高血压引相同,23例基因阳性者中多发梗死21人,9例基因阴性者中多发梗死4例,二组间χ2=8.312,P<0.01。④随诊30例口服羟基脲及阿司匹林的梗死患者,使血细胞降至理想范围,跟踪1年余均未再发血栓。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率较高,JAK2-V617F阳性及高龄(≥60)患者易并发脑梗死,基因表达阳性患者更易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口服羟基脲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再梗。 相似文献
14.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病与JAK2基因突变着密切关系。该突变通过过度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PV发生。目前,JAK2基因突变已经成为诊断PV的重要条件,JAK2抑制剂在临床前试验中初见成效,进入早期临床试验。该文就近年来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PV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JAK2 V617F基因突变及网织血小板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MPN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并发血栓分为病例组(n=82)和血栓组(n=50);另选40名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对象外周血网织血小板计数及MPN患者JAK2V617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其与MPN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血栓组网织血小板计数高于病例组及对照组(P<0.05),且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组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高于病例组(P<0.05).网织血小板计数及JAK2V617基因突变与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MPN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与网织血小板计数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成为评估MPN患者血栓早期发生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突变与Ⅰ型细胞因子受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JAK2V617F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4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包括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应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检测上述受检者的骨髓或外周血JAK2V617F突变及EPOR、G-CSFR、MPL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44例BCR/ABL阴性的MPN患者中有26例(59.1%)存在JAK2V617F点突变,而在11例CML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检测到JAK2V617F突变。BCR/ABL阴性MPN初治患者EPOR、G-CSFR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MPL的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患者EPOR、G-CSFR、MP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CR/ABL阴性JAK2V617F突变阳性与阴性初治组患者EPOR、G-CSFR、MPL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Ⅰ型细胞因子和(或)JAK2V617F参与了MPN的发病;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在多种造血系统肿瘤疾病中高表达,但对MPN的发病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疗效及对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析73例应用干扰素-α治疗超过6个月的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JAK2V617F基因表达,并与同期单用羟基脲治疗的20例MPN做对照。治疗前后采用AS-PCR方法检测JAK2V617F基因表达。【结果】 干扰素-α治疗组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分别有85.2 %、87 %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与对照组单用羟基脲治疗比较,P < 0.01)。随访1 ~ 6年,56例干扰素-α治疗组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基因转阴率分别为54%、41%,转阴患者100%达到临床及血液学完全缓解,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干扰素-α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但均能耐受。【结论】干扰素-α治疗MPN 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及较好的耐受性,JAK2V617F或可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能否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凝血功能。方法选择69例MPN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同时检测MPN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分析其与JAK2V617F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69例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66.6%(46/69),其中PV 20例,阳性率83.3%(20/24);ET 27例,阳性率60.0%(27/45)。MPN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T、aPTT、TT、D-D存在明显差异(P<0.05),vWF、ATⅢ无明显差异;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T、aPTT、TT、存在明显差异(P<0.05),D-D、vWF、AT均无明显差异。白细胞计数在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发生率高,可作为MPN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初诊MPN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白细胞计数、凝血常规可初步评估MPN患者凝血功能,早期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6—2016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r/Abl阴性MPN患者150例,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共122例,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6例。根据药物治疗反应将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分治疗组1〔57例,给予IFN-α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25例(A1亚组),ET患者32例(B1亚组)〕;治疗组2〔35例,给予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15例(A2亚组),ET患者20例(B2亚组)〕;对照组〔30例,给予羟基脲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16例(A3亚组),ET患者14例(B3亚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无疾病进展生存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1、A2、A3亚组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亚组临床缓解率高于B3亚组(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后半年、1年A1亚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低于A2、A3亚组,B1亚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低于B2、B3亚组(P<0.05);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2%(52/57)、80.0%(28/35)、60.0%(18/30)。药物不良反应在3组之间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MPN能提高临床缓解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并且其可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