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方小议     
姚杰良  黎忠民 《河南中医》2008,28(12):94-95
《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说明经方是根据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衡量疾病的浅深程度,凭借药物的补泻作用,按照四时气候变化宜忌情况,辨别药物性味,并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组成寒  相似文献   

2.
戴天木 《新中医》2005,37(6):80-80
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中焦寒热错杂引起呕吐、脘痞、肠鸣等症,用于治疗寒热或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症见:胃脘痞满,嘈杂,胃中既恶寒又畏热,恶心或呕吐,嗳气,口苦有异味,纳食不馨,肢倦乏力,肠鸣泄泻或排便不爽,舌红、苔腻而黄白相兼,脉缓或濡数。半夏泻心汤中法半夏、干姜辛温以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虚实兼顾,既可祛邪散结以消痞,又能调理脾胃气机之升降,故适宜于寒(湿)热互结于中焦证。临床可辨证加减,若寒湿偏胜而苔白腻、脉缓,则重用干姜、法半夏,  相似文献   

3.
经方指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栽方剂,其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对于各种危急重症亦收显效。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用经方治疗危急重症经验:善抓主症,果断遣方;药简力专,重点突破;坚持原则,水到渠成;合方化载,随机应变;古方新用,与时俱进;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方医学的代表性著作,尽管其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地融入了医经医学的思想。前文认为,经方医学的科学性就在于经方医学严格地定义了每一个方剂。近年来,对汉代度量衡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许多学者对以容器计量和以个数计量的药物进行了实测,这些成果使我们能够对经方在古代的运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描述每一个经方。  相似文献   

5.
王鸿庆  魏思宁  杨际平 《新中医》2020,52(11):35-37
经方方小药精,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笔者结合临床反复研究,从病脉证治、随证治之、探究剂量、重视煎服等方面探讨如何活用经方,用好经方,为经方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孙进业 《光明中医》2012,27(10):2074
经方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子,其疗效向来为人称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努力尝试应用经方,疗效尚理想,现不揣浅陋报告四则,以做引玉之砖。1病案1患者孙某,男,42岁,2009年5月18日就诊。患者因感冒(咽干、咽痛)后洗澡,洗澡后吹空调(31℃热  相似文献   

7.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8.
经方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进 《中医杂志》2007,48(11):1043-1044
桂枝是一味十分重要的药物,其在经方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该药与不同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经方中运用桂枝的经验十分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讨该药的配伍规律,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经方颇有现实意义。1桂枝与甘草桂枝为温中之品,甘草甘缓补中,二药是仲景用药频次最高的两味药。《伤寒论》中用到甘草70次,桂枝41次;《金匮要略》中用到甘草76次,桂枝48次。从二药同用的情况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57方。用桂枝时,桂、草同用的情况,《金匮要略》至少在六成以上,《伤寒论》更是高达九成以上。甘…  相似文献   

9.
以汉代一两等于15 g的折算方法,运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总结250例病案的临床体会.在治验的病案之中,2剂药内治愈的病例占六成,5剂药内治愈的约占九成,需用7剂药以上的只占少数;2剂内病情减半的占八成,3剂内病情减半的占九成多.由此临床实践,初步验证了应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于当今临床,具有“一剂知、两剂已”之速效.并体会到临床运用经方并非必须“灵活加减”,经方并非不能长期服用,经方煎服法方便患者,翻煎易破坏方剂配伍关系,使用经方必须注意药物质量,必须打破药典“常用量”的局限,使用原方必须重视原意.  相似文献   

10.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对药物的应用多与《本经》所载功效主治符合。搜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明确提及芍药“去”“减”与“加”变化的条文并进行分析,结合注家观点与现代医家研究得出张仲景应用芍药几点法则。首先,芍药应用病位在“腹”不在“胸”,主症在“痛”不在“满”。其次,芍药影响排便。大便下利、脾胃虚弱者,芍药减量;大便下利,脾胃虚寒者,当去芍药。经验与药理亦证实,芍药有通利大便的作用,最后芍药能够通利小便。治疗水气病病位在膀胱、在里、在下,用桂枝汤去桂留芍加茯苓白术,走里、下行,导水从小便而走;病位在表、在上者,桂枝汤去芍留桂加麻辛附子,取发汗散水之法。  相似文献   

11.
梁晓夏 《世界中医药》2008,3(5):295-295
《伤寒论》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经典,是习医者的必读书。书中112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屡用屡效。然而,症状千变万化,证亦多相兼杂,故应用经方应该灵活。如单用某一个经方难以满足要求,可经方合用,使适用症扩大且疗效倍增。笔者结合案例将自己的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洋  于峥  刘慧杰 《中医杂志》2007,48(4):377-378
处方中药物用量是中医临床颇具技术含量的内容。处方一经组成,每味药物的用量直接关系方剂的功效,故素有“不传之秘在药量”的说法。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辨证论治系统的先河,经方的药物组成、用量、加减、炮制、制剂、服法等精确清晰,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医临床用药过程,其规式作用,也是被后世尊为医方之祖的原因之一。但经方药量欹重,动辄数两,甚至半斤、1斤、2斤。后世畏其药重,尚轻剂而用之。对经方的药量考据,一直是历代聚讼之一。对经方药量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经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认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所指出的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是中医学的两大源头,而《伤寒卒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则是经方医学的代表著作。经方具有三定律:一是方剂是复杂成分药物;二是方剂的复杂成分在体内运动、变化和发挥作用符合药理学的基本规律,并有其特点;三是方剂的运用有一定指征。这三定律可以作为新时期经方医学的理论基础。最后指出经方的剂量和煎服法有严格的规定,可通过测试进行现代计量描述  相似文献   

14.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启动了“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该项目将在未来两年内,分批次对基层中医师进行经方应用的培训。 经方,是西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药方,以其短小精悍与疗效显著著称。经方大多由几味简单的药物组成。配伍严谨精湛,治疗思路鲜明,而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邵晓颖 《光明中医》2012,27(10):2075-2076
经方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千年而不朽,临证如能应用得当,则效若桴鼓,可覆杯而愈。笔者多年来一直学习使用经方,现将验案3则报告如下,敬请指正。1小陷胸汤治疗胃痛患者,男43岁,2010年7月7日来诊。缘于3天前淋雨后感觉凉爽,晚饭时较平时多吃了些即感觉胃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诸方,组方严密,药味少而精,专效如桴鼓,后代医家尊之为经方。几年来,临床应用经方,确能药到病除,今录两例以供参考。例1:《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病案。解××,男,52岁,干部。 1975年11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支气管炎,经常服用消炎止咳、祛痰定喘等片剂。近几日复感寒邪,致宿疾加重。继服前药病症不减。患者咳嗽少痰,气促抬肩,面热、时而汗出,两眼睑浮肿,口唇微紫而干,苔白欠润,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存在明确的单味药物用量增减的情形。药物用量增减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症状兼变,即在原病证上出现新的症状,或者原有症状的轻重程度发生改变,或者某症状为阴性/不复存在;二是病情轻重缓急;三是患者体质强弱。药物用量增减可能会带来方剂功效主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王明炯  周慎 《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66-66,85
众所周知,《伤寒论》为辨证论治之巨著,中医之灵魂,其文以言简义深、寓意奥妙见称。严器之日:“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由于其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使得后学者在临床之中灵活运用《伤寒论》颇感困难。为此笔者从以下病例中提出其对《伤寒论》中两条原文的管窥之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物警戒思想,传承中医药安全用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法:从法、药、人多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用药安全内容,并分类归纳,探讨其警戒措施,提炼经方警戒思想与方法。结果:从“法-药-人”角度探讨经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经方依据汗、吐、下、消、温、清、补、和八法各治法特点,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具有相应的警戒措施。结论:经方中蕴含的中药药物警戒内容丰富,对现代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林爱珍是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全国第三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副会长等。林教授从事肛肠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对肛肠科各种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尤其是在运用经方治疗便秘方面更有其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