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乳癖消颗粒剂与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方法:按接诊顺序分组用乳癖消颗粒剂治疗乳腺增生症456例,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327例,观察比较服药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结果:颗粒剂组治愈237例,有效137例,无效82例,总有效率为82.02%。片剂组治愈99例,有效115例,无效113例,总有效率65.44%。结论:乳癖消颗粒剂治疗组乳房疼痛和肿块消失率明显高于片剂组(P<0.01)。 相似文献
2.
笔者2006年1~5月采用乳癖消片合乳宁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均为女性门诊病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52岁,平均34岁;其中育龄妇女112例。多普勒彩超检查:双侧乳腺增生102例,单侧乳腺增生18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乳癖的诊断标准:①具有明显的乳房单侧或双侧的肿块及胀痛的特征症状;②多普勒彩超检查具有乳房增生改变;③除外生理性乳房疼痛。2治疗方法中成药乳癖消片(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1021822)是由鹿角、蒲公英、昆布、夏枯… 相似文献
3.
4.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1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以乳房疼痛及肿块为主要症状。2002年8月—2003年3月,笔者采用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患者1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乳腺增生症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乳癖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消乳癖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除乳房肿块,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乳腺增生患者80例,平均年龄38.5岁,20—30岁2例,31—40岁32例,41—50岁36例,50岁以上10例。1.2治疗方法将8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设治疗组80例,口服乳癖消,每次3片(每片0.67g),每日3次,4周为1疗程,另设对照组40例,El服桂枝茯苓胶囊,每日3次,每次4片,4周为1疗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自拟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服用消乳癖汤 ,并临证加减 ,2 0天为 1疗程 ,治疗 1~ 3个疗程。结果 :治愈 5 0例 ,好转 10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 98.3%。结论 :自拟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2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4年开始,我们应用自拟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20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乳腺增生门诊患者均为女性,经临床手检、彩超检查,严格筛选,排除恶性病变后随机分为2组,应用乳癖消治疗200例(下称治疗组),口服乳块消片治疗100例(下称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徐建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1687-1688
目的观察乳癖消配合理疗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予口服乳癖消3片,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配合局部理疗7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结果治愈76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结论乳癖消配合理疗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结构对药效的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结果:马鹿茸多肽A表面呈三维的曲面、板状结构;其基部为不规则网格状结构,3D结构显示其网格边缘具有粗细不均、长短不等的支链形成椎体状突起,呈栅状或片状。质量浓度为0.50、0.25、0.10µg·mL^(–1)的马鹿茸多肽A的粗糙度分别为0.6672、0.7000和0.7900,表面高度分别为14.5105、39.4588、6.1397 nm。在相同波长下,一维各向同性功率谱密度越大,则二维各向同性功率谱密度越大,样品对于测定的响应越灵敏。结论:马鹿茸多肽A的曲面板状结构可增加与作用靶点的接触面积,其栅状或片状椎体支链结构则更有利于和作用靶点的相互接触或渗入而易发挥药效作用。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其粗糙度逐渐变小;而表面高度没有随质量浓度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蟾素和姜黄素联合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原子力显微镜(AFM)探测细胞形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及粗糙度变化。结果:MTT实验显示,华蟾素和姜黄素联合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64.04%±1.29%~75.07%±2.19%)较华蟾素单独用药(11.30%±0.6%~22.04%±0.96%)明显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华蟾素和姜黄素联合诱导Hela细胞早期凋亡率(11.97%±1.36%~49.2%±2.36%)显著大于华蟾素单独用药(8.05%±0.21%~16.43%±0.29%),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原子力显微镜(AFM)成像表明,随着联合用药浓度增大,细胞逐渐坍塌,核染色质浓缩和边集,最后核膜破裂,核基质结构虽然存在但遭破坏,呈现凋亡现象;膜表面颗粒粒径增大,平均粗糙度增加。结论:华蟾素和姜黄素联合能够增强诱导Hela细胞凋亡作用,两者联用为协同效应,这为宫颈癌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芪天滴丸(黄芪、赤芍、红景天和红花)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芪天滴丸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TG曲线说明滴丸在常温下没有导致其质量发生变化的因素;TG/DSC对比分析显示放置两年的芪天滴丸在70°С和430°С左右的吸热峰明显减小;芍药苷对照品、PEG4000、物理混合物和芪天滴丸的比热变化分别为48.470、24.758、9.328、2.058 J/(g.K),相比其他3种物质,滴丸的稳定性最好;滴丸经过0、1、2、3、6个月的加速试验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几乎没有变化,无新衍射峰出现,而放置两年的滴丸X-射线衍射图谱有新的衍射峰出现;SEM图揭示滴丸放置两年后存在老化现象。结论这些分析数据提供了芪天滴丸经加速试验后稳定性良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辣椒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鉴定及
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及鉴定辣椒碱-HP-β-CD包合物,并考察辣椒碱和HP-β-CD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及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常数.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辣椒碱-HP-β-CD包合物,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I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通过表观溶解度法考察包合物中主客分子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及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常数.结果:25,35,45℃下辣椒碱和HP-β-CD能形成1:1摩尔比包合物,相溶解度图呈A_L型.结论:辣椒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显著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和鉴定马蔺子素-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考察了马蔺子素与HP-βCD之间的包合机制及构成摩尔质量比。方法采用冷冻法制备马蔺子素-HP-βCD包合物,摩尔梯度法和连续递变法考察了包合物中主客分子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主客分子摩尔梯度和反应热力学结果显示,25、35、45℃下HP-βCD与马蔺子素包合摩尔质量比为2:1,具有最大的增溶特性和较大结合常数,其冻于粉经鉴别已形成包合物。结论马蔺子素包合物能显著增大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建立了全面分析鉴别自然铜生、煅品的方法。方法利用远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对自然铜生、煅品的结构组成、主要化学成分和热稳定性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结果远红外图谱分析显示:煅品有Fe2O3生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生品主要物相为FeS2,煅品出现了Fe7S8、FeO(OH)、Fe2O3、Fe3O4等复杂物相。热分析显示:自然铜在400~1 000℃时,FeS2逐渐分解;煅品成分结构变化较少。结论以上分析方法鉴别自然铜生、煅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2种鹿尾药材中铜、铅、镉、汞、砷5种有害元素,对鹿尾药材进行质量和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砷。结果花鹿尾中铜、铅、镉、汞、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41、0.68、0.054、0.030、0.022mg/kg;马鹿尾中铜、铅、镉、汞、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57、1.08、0.058、0.040、0.018 mg/kg;所有样品中的5种有害元素均在规定的安全标准范围之内。结论该实验证明鹿尾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以作为鹿尾药材质量控制中有害元素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方法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各包合物的结晶形态,并通过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对青藤碱-β-CD包合物,XRD检测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分别为6.98°、8.48°、9.74°、9.92°、18.50°;DSC能观察到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存在明显不同;IR检测到青藤碱的部分特征吸收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强度降低,峰形变宽,发生位移或消失等现象;1H-NMR能检测到β-CD空腔内壁的两个质子H-3和H-5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减小。这些表征试验均证实,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青藤碱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β-环糊精可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20.
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鉴定和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和鉴定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考察穿心莲内酯和羟丙基-β-环糊精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及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常数.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法(I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通过表观溶解度法考察包合物中主客分子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及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常数.结果 25、35、45 C下穿心莲内酯和羟丙基-β-环糊精能形成1:1摩尔比包合物,相溶解度图呈AL型,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结论 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显著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