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膀胱黏膜活检诊断泌尿系结核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泌尿系结核患者膀胱镜检加膀胱黏膜活检的资料,并与同期进行的尿沉渣抗酸杆菌检查和泌尿系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40例中有30例(75%)膀胱黏膜活检诊断为结核性膀胱炎,高于同期尿沉渣抗酸杆菌检查10%(4/40)和泌尿系影像学检查的60%(24/40)。结论膀胱镜检查加膀胱黏膜活检是诊断泌尿系结核的一项敏感、特异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膀胱黏膜活检诊断泌尿系结核的价值(附46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膀胱黏膜活检诊断泌尿系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泌尿系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膀胱镜活检的结果,并与同期进行的尿沉渣抗酸杆菌检查和泌尿系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46例患者中有31例活检病理诊断为结核性膀胱炎,诊断阳性率为67. 4%,高于同期进行的尿沉渣抗酸杆菌检查的19. 5% (9 /46)和泌尿系影像学检查的41. 3% (19 /46) (P均<0. 05)。活检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膀胱黏膜活检是诊断泌尿系结核的一项敏感、特异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活检术在不典型泌尿系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泌尿系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应用输尿管镜活检术诊断的结果,并与同期进行的尿沉渣抗酸杆菌检测和泌尿系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加行输尿管镜活检术,结果11例中有8例活检病理诊断证实为输尿管结核或结核性膀胱炎,诊断阳性率为72.72%,高于同期的尿沉渣抗酸杆菌检查诊断的4例(36.37%阳性率)和泌尿系影像学检查诊断的6例(54.54%阳性率);11例中还有3例输尿管镜活检术诊断为输尿管黏膜慢性炎症,考虑患肾已无功能,最后均予患肾及部分输尿管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泌尿系结核。所有输尿管镜活检术后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镜活检不失为一种有效、较特异和安全的诊断泌尿系结核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期泌尿系统结核诊治体会(附3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了36例患者的诊治体会。结果尿路刺激症状和血尿为最常见症状,分别为78%和36%。24小时尿抗酸杆菌和尿结核PCR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40%,IVU,逆行尿路造影及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8%,63%和44%。33例患者接受了肾及部分输尿管切除术,肾上盏结核病灶清除术1例,对侧输尿管膀胱吻合术1例及肾穿刺造瘘术1例。1例患者并发血行播散型结核死亡。结论尿沉渣染色查抗酸杆菌仍应作为泌尿系结核诊断的主要方法,PCR法在结核诊断的意义尚需较长时间的验证。IVU和逆行尿路造影可作为泌尿系结核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对两者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选择磁共振水成像和CT检查。对肾及输尿管结核可不做输尿管全长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泌尿系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尿路刺激症、血尿和腰痛为常见症状,分别为74%、47%和43%;尿沉渣找抗酸杆菌和尿PCR-TBDNA阳性率分别为25%和36%;I VU逆行造影和CT确诊率分别为36%、30%和54%。35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泌尿系结核。结论:提高对泌尿系结核的认识,综合病史、全面体检、病原学、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尿沉渣找抗酸杆菌仍是病原体诊断的主要方法,PCR法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I VU和逆行造影可作为泌尿系结核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者,可选择CT检查。  相似文献   

6.
泌尿系结核的诊断体会(附3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泌尿系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经验,结果:最常见的主诉为尿路刺激征和血尿,分别为64%和47%;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和尿PCR-TBDN阳性率分别为22%和30%,IVU,逆行肾盂造影,CT的确诊率分别为33%,29%和68%,36例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泌尿系结核。结论: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诊断应综合病史,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病原学诊断等多种方法,力求寻找更多证据,X线检查应首选IVU和逆行肾盂造影,对两者未能明确诊断者,可选择CT检查,对于中,晚期肾结核,CT的诊断价值较逆行肾盂造影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136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特点及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中男62例,女74例。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尿频尿急(59.6%)、尿痛(41.9%)、血尿(36.0%)和腰痛(36.0%)。尿常规异常率71.8%,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阳性率29.3%,PPD试验(纯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86.7%,血结核蛋白芯片检测法阳性率88.3%。B超、KUB及IVu、CT、MRI、膀胱镜、活检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的阳性率分别为20.6%、10.3%、55.1%、51.7%、12.5%、22.6%、11.1%。结论:肾结核早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核蛋白芯片检测法阳性率最高)以及影像学检查(CT准确率最高)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肠结核的方法及抗酸染色的意义,对经抗酸染色证实的9例肠结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9例肠镜活检标本,在炎性渗出坏死或黏膜固有层内见上皮样微肉芽肿/上皮样细胞,抗酸染色均找到阳性杆菌。结果表明,在肠镜活检标本中出现上皮样细胞和(或)微肉芽肿时应考虑结核可能,必须行抗酸染色,抗酸染色对肠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结核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泌尿系结核在诊治过程中的误诊原因.16例均曾被误诊为慢性膀胱炎,其中诊断伴有肾积水、肾结石6例,多囊肾1例,附睾炎1例.结果 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肾结核.14例经药物治疗.通过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PPD试验、B超、静脉尿路造影、CT及膀胱镜检查提示本病.11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病情均未进展.结论 对存在有长期慢性膀胱炎病史的患者需进一步的病因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应提高对检查结果正确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大网膜鉴别良、恶性腹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大网膜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价值。方法对184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大网膜穿刺活检,并与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大网膜超声检查表现分为2型,无结节型150例;有结节型34例。病理检查良性腹水125例,以结核为主,占59.9%(110/184);恶性59例,以转移癌为主,占28.3%(52/184)。大网膜超声无结节型以结核为主,占66.7%(100/150),有结节型以恶性为主,占70.59%(24/3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网膜声像图改变特别是网膜结节有助于提示腹水的良恶性。对于腹水穿刺细胞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的患者,应行超声引导下大网膜穿刺活检网膜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肾结核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提高肾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肾结核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 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和尿PCR TB DNA阳性率分别为22%和72.2%。7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结核。结论 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诊断应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诊断等多种方法,力求寻找更多证据。X线检查应首选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对两者未能明确诊断者,可选择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及文献报道的56例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患病率笔者组为1.8(2/110),全组为0.77%(58/7532)。发热、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是常见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包括胸部X线检查、PPD试验、痰找抗酸杆菌及组织活检等手段。主要治疗方案有两种:A组为常规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诱导治疗+两联(异烟肼和利福平)维持治疗组,B组为氟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组。平均治疗时间两组相近(10.0:11.5个月,P〉0.05,),治愈率、肝毒性和结核相关病死率等指标,B组与A组依次为:76.92%和58.33%,46.15%和70.83%,15.83%和41.67%,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诊断依赖于综合手段。有创检查和组织活检有重要意义。传统抗结核方案肝毒性较大,应谨慎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联合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效果较好,肝毒性较小,可能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24例老年支气管内膜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手段及其治疗。方法分析24例老年患者确诊为EBTB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CT、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结果。结果 24例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24例涂片抗酸染色者中5例阳性。19例行纤支镜检查。刷检抗酸杆菌阳性13例(占68.4%)。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炎症改变12例(占63%)。且误诊率高,误诊为肺癌ll例(占45.8%)。结论 老年EBTB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X线及CT诊断价值不高,确诊主要依靠纤支镜检查。行镜下常规刷检找抗酸杆菌和组织学活检阳性率高。且简捷值得推广。对高度怀疑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老年患者不能耐受纤支镜检查者,应采用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术前活检分级低估现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前膀胱镜活检低估病理分级现象的可能原因,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WHO/ISUP 1998病理分级标准,对82例术前膀胱镜活检诊断为膀胱痛、术后病理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2例术前活检标本病理分级为G1 35例、G2 28例、G3 19例,术后标本为G1 22例、G2 32例、G3 28例。活检标本与术后标本病理分级一致54例(65.8%),活检低分级24例(29.3%),高分级4例(4.9%)。低估原因可能与活检钳取部位、组织量以及病理判断上的保守等相关。结论膀胱癌术前活枪病理分级较术后低估比例达29.3%,在决定膀胱癌治疗方案时,应充分重视膀胱镜活检存在病理分级低估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鉴别诊断在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至2011年间42例转诊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IC)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9(26~69)岁,IC病程14(6~24)个月。通过详细分析病史及辅助检查(如尿动力学检查、尿道膀胱镜检、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尿流率、剩余尿量测定、磁共振等)来探讨这些Ic病例是否存在其他泌尿系疾病,以及这些新发现的其他疾病经治疗后IC症状的改善情况。站栗尿动力学检查发现10例(24%)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尿流率和剩余尿量发现16例(38%)存在远端尿道狭窄;核磁共振发现5例(12%)存在尿道憩室;尿道膀胱镜检发现21例(50%)膀胱三角区严重黏膜充血、滤泡增生明显,部分黏膜下可见弥漫脓包形成,5例(12%)存在尿道外口狭窄。42例患者根据新发现的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膀胱出口梗阻或尿道外口狭窄接受尿道扩张、尿道松解术或者尿道外口成形术;膀胱炎接受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尿道憩室接受尿道憩室切除术等。42个患者中,26例(62%)的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16例(38%)症状元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8(6~36)个月。结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因与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而容易被混淆。只有做好缜密的鉴别诊断才能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女性膀胱黏膜白班病变的关联性。 方法对具有下尿路症状的女性入组患者(排除神经源性膀胱、下尿路细菌感染、膀胱及尿道结石、膀胱过度活动症、泌尿系结核及膀胱肿瘤等)进行尿道分泌物PCR-DNA检测解脲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CT),及膀胱镜下对膀胱黏膜病变组织与病变旁3~5 cm的膀胱黏膜组织活检,并行病理诊断是否有白斑病变。同时对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UU抗原及CT抗原,通过对比检测结果来阐明UU与CT感染与膀胱黏膜白斑病变的关联性。 结果UU抗原在膀胱黏膜白斑组织表达水平高于白斑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而CT抗原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UU感染与膀胱黏膜白斑病变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应用人精浆蛋白(γ-Sm)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单克隆抗体分别对正常人及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正常血清γ-Sm值<3μg/L,PAP<1.6μg/L,前列腺癌γ-Sm阳性率89%(65/73),PAP阳性率71%(52/73)。其它泌尿系疾病及泌尿系外恶性肿瘤共90例无1例升高。同时应用 ̄(131)I-γ-Sm放射免疫显像(RII)对69例前列腺癌进行影像学定位诊断,阳性66例。结果证实,精浆蛋白是前列腺癌的一个良好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与普通膀胱镜相比较,评价5-氨基已酰丙酸荧光膀胱镜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术前1.5h,1.4%的碳酸氢钠溶液50mL溶解1.5g的5一氨基乙酰丙酸(5-ALA),膀胱灌注。术中对普通光下及蓝光下的可疑部位取活检,并对活检部位电切和电灼,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56例患者共取活检155处,平均2.8次/人。荧光膀胱镜的敏感性98.4%(63/64位点),特异性73.5%(61/83位点),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蓝光下发现普通光下未发现的肿瘤位点14处。未发现5-ALA的局部和全身毒副作用。结论 5-ALA荧光膀胱镜是一种高敏感的用于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能够提高对膀胱原位癌的诊断敏感性及降低术中因未发现和切除不完全所带来的膀胱肿瘤复发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92例肾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结核诊断与治疗。方法:对92例肾结核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尿聚合酶链反应结核菌(PCR-TBDNA)和血清抗结核特异性抗体(PPD-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5.8%、53.8%和15.1%。B超、IVu、CT和磁共振尿路成像(MRU)阳性率分别为18.8%、48.9%、79.1%和81.0%。单纯抗结核药物治愈22例,开放肾切除术45例,后腹腔镜肾切除术25例。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口及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后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结论:对不典型肾结核的甲期诊断需提高认识,重视病史。聚合酶链反应结核菌、CT和MRU在肾结核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期肾结核患者行三联化疗有效。晚期肾结核行肾输尿管切除术十分重要,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是无功能结核肾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腹壁超声在膀胱肿瘤诊断与分期中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行经腹B超检查临床疑诊为膀胱肿瘤患者299例,经与膀胱镜检和术后病理结果对照,271例证实为膀胱肿瘤,10例为非膀胱肿瘤,18例经腹B超漏诊。本组经腹B超诊断准确率为90.6%(271/299),误诊率为3.3%(10/299),漏诊率为6.0%(18/299)。经腹壁超声判断膀胱肿瘤分期总的正确率为88.6%(T_1期肿瘤89.1%,T_2期为86.8%,T3期为87.5%,T_4期为100.0%)。经腹壁超声方法简单,患者无痛苦,对膀胱肿瘤诊断与分期的准确性较高,应作为膀胱肿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