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前后胃肠激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多潘立酮为对照药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 ,共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 4 2例 ,其中试验组 2 1例 ,予盐酸伊托必利5 0mg ,3次 日 ,对照组 2 1例 ,予多潘立酮 10mg ,3次 日 ,疗程均为 4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钡条检测胃排空功能、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胆囊收缩素水平。同时设有正常对照组。结果  1 临床症状改善 :盐酸伊托必利及多潘立酮治疗 4周后均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FD患者胃肠运动及胃动素变化的规律对20例胃肠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进行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并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显示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存在胃及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表现为胃窦Ⅲ期缺乏或持续时间缩短及十二指肠运动减弱。提示:FD的发生与胃肠动力低下及低胃动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胃动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改变及其规律.方法检测1例6~12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9名健康眼科择其手术者胃电图作对照组.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频和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胃体、胃窦过缓占71%(22/31),胃动过速占0.3%(1/31),而胃动过缓与胃排空延迟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胃电图在检测胃功能异常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胃排空和胃动素影响的观察肖正达,金冠球,谢宇野,张明福,林向阳,王唯坚(海军四一一医院消化内科)为了客观评价西沙必利治疗FD疗效和在不同类别中的适应症,对13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EGG、实时超声胃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返流样亚型(RL),餐后胃内食物的分布和对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胃实时超声显像技术应用轨迹法对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24 例和健康志愿者18例进行胃排空功能的临床研究,通过餐后不同时段内胃体、胃窦截面积, 排空速率(%/min)、胃体、胃窦内食物残留率、胃窦收缩频率、十二指肠-胃返流等多项观察指标进行餐后胃排空功能的评估.结果显示62例FD中24例为RL,除胃体截面积与正常组相接近外,其余观察指标胃窦排空速率减慢(0.37%/min),餐后90min胃窦残留率(92.42%),与正常组(0.57%/ min、41.78%)相比较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采用胃实时超声显像技术对具有FD症状的患者进行胃排空功能的测定、评估、判断FD的临床亚型和量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动素(motilin)是一种因能刺激胃体运动而得名的胃肠激素,它与胃肠动力学以及胃肠动力失常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们动态观察了饮水负荷刺激实验前后血清胃动素水平的变化,并同时将胃排空功能障碍患者与正常志愿者进行了比较,以探讨胃动素水平与胃排空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动素变化与小儿慢性胃炎体表胃电图的相关变化.方法 30例小儿慢性胃炎患儿检测餐前、后胃电图同时测定血浆胃动素水平 .结果观察组餐后慢波百分比(NSWP)下降.餐后胃电图波形不规则、波形异常、幅值增高、复合波增多.餐前血浆胃动素水平低,餐后主频率(DF)与餐前胃动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体表胃电图变化与血浆胃动素水平高低有相关性,可做为胃炎胃动力学变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表类正弦波对胃电的影响,是基于人胃起搏点(Pacemaker)的电活动可被外加的电流刺激所"驱动"(driven).本院自1991年1月至2000年5月对体表类正弦波刺激器刺激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观察体表类正弦波对胃电的影响.方法收集具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嗳气、厌食、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的病例19例,其中胆囊炎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1例,胃下垂2例,糖尿病胃轻瘫 2例,排除胃癌、消化性溃疡、严重心脑肾肝等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男9例,女10 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岁.正常对照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6.6岁.1.治疗方法、症状评定及胃电图观察指标将体表类正弦波刺激器正极置于患者胃窦体表投影处,负极置于患者胃体起步点处,治疗使用频率在2~4次/min,电流在 12~20mA,每日1次,每次治疗30min,共10天.2.症状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8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50%;无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50%.3.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胃电图的空腹、餐后平均主频、主功率比及正常频率、胃动过缓、胃动过速百分比.结果 1.治疗后症状改善,总显效率为41.3%,总有效率为91.2%;平均起效时间为5天.2.治疗后空腹、餐后EGG正常频率百分比升高、空腹胃动过缓百分比降低, P值均<0.05.3.体表正弦波刺激有4例出现体表皮肤的轻微灼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结论胃电刺激的有效性在于它产生的是正常慢波,纠正了部分的节律失常 ,由于正常的慢波在胃排空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使部分患者症状获得了改善.  相似文献   

10.
周建祥 《医学信息》2019,(23):138-139,144
目的 分析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对胃动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胃动力学功能(胃动素、胃蛋白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动素、胃蛋白酶原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6.75% vs 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确切,可促进胃功能恢复,减轻临床症状,且并发症少,联合用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的疗效,评估对胃食管返流早产儿血胃泌素、胃动素及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几胃食管返流惠儿1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1例),两组均根据体重和出生日龄计算热卡,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喂养不足的部分给予静脉营养补足,治疗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通过食管复方泛影葡胺(compound meglumine diatrizoate)造影,观察患儿1至2周后呕吐症状及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返流情况;记录7d、14d胃残留率的变化;同时1至2周后放免法测定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7d、14d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结果治疗组7d、14d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7d、14d胃半排空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2周胃泌素水平治疗组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2周胃动素水平为高于对照组,且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疗效显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可促进胃泌素分泌,加快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消化不良症状糖尿病患者中胃的肌电活动和胃排空以及胃的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 32例有消化不良症状Ⅱ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 llitus, NIDDM)患者(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岁)和22例健康人(男1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0岁)分别接受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phy,EGG)和胃排空检测,胃的肌电活动通过体表胃电图记录餐前和餐后30min,胃排空用同位素方法检测.结果有消化不良症状Ⅱ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和餐后胃电节律紊乱(胃动过缓和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6% vs 14%,P<0.01;63% vs 5%, P<0.01).患者餐后主频率和餐后/餐前主频率比低于正常对照组(2.61±0.29 vs 3.76±0.14cpm,P<0.05;1.01±0.10 vs 1.28±0.11,P<0 .05 ),餐后主功率和餐后/餐前主功率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21.50±67% vs 688.61± 72.73V3.cpm,P<0.01;0.71±0.06 vs 2.40±0.61,P<0.01). 在不同时间胃潴留率增加(P<0.01或P<0.05),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P< 0.01).32例患者中,47%(15/32)的患者胃排空延迟,66%(21/32)的患者有胃电节律紊乱, 12例胃电节律紊乱者有胃排空延迟,胃的肌电活动和胃排空之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有消化不良症状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和胃肌电活动异常, 包括胃电节律紊乱和餐后主功率增加的减少.EGG的异常不能预测胃排空延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吗丁啉混悬液对小儿厌食症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病例选用27例厌食症患儿,具备中度或以上厌食、不思饮食症状,年龄2.5~13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至4年不等,平均22.7个月.所有患儿给予吗丁啉混悬液0.3mg/kg/dose,用法为每日3次,总疗程3周.观察用药前、服药后有关厌食、早饱、腹胀症状的改善情况,超声扫描服用吗丁啉混悬液前后的胃内液体排空状况(以单切面胃窦前后径与1/2左右径之和,代替多个切面胃窦容积D),所有病例同时测定血H.Pylori-IgG 、胃泌素、胃动素.结果随着吗丁啉治疗时间的延长,厌食症患儿厌食、腹胀、早饱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积分改善率明显提高,3周总疗程的有效率分别高达85.19%和80.95%.B型超声显示D空腹时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但D餐后、D15min、D30min、D60min在服用吗丁啉治疗后切面胃窦容积较治疗前减小,说明吗丁啉有增加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作用,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明显疗效.结论吗丁啉混悬液作为胃动力药可用于治疗儿童胃肠道功能性消化不良所致的厌食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FD病人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以及胃肠激素在F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FD病人针刺前后各抽取血液5mL,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含量.结果针刺足三里后,血浆胃动素含量明显上升,与针前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生长抑素含量明显降低,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FD病人基础血浆胃动素明显低于健康人.结论针刺足三里可使FD病人血浆胃动素含量上升,生长抑素含量下降,说明针刺足三里对FD病人胃肠激素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同时提示胃肠激素可能参与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机制不清,许多药物疗效不理想.电子药丸经口服进入体内,通过腔内液体建立连接通路,发射脉冲串,可激发胃肠道的运动,国内外已有报道电子药丸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双盲对照应用电子药丸治疗FD 患者,以初步观察电子药丸对FD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方法门诊随机入选确诊的FD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第1次服用空白药丸( 大小形状与真药丸相一致),第2次服用真电子药丸作为对照组,另外30例患者第1、2次均服用真药丸作为治疗组,全部过程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于服电子药丸前和服后2周、4 周结束时记录(1)消化不良症状(上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和便秘)计分( 0~4);(2)测定5h不透X线标志物的胃排空(GE);(3)用EGG记录餐前30min和餐后60min的胃电节律(正常节律百分比、胃动过缓百分比、胃动过速百分比)、餐后/前胃电功率比(PR). 统计学方法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进行秩序和检验,其余统计为student t检验.结果 1.一般资料60例FD患者,其中失访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失访3例 .对照组27例,男∶女=16∶11;平均年龄46.1±13.4岁.治疗组27例(第2次服药时 ,失访1例),男∶女=13∶14,平均年龄50.6±12.2岁.2.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结果表明治疗组中在治疗后的第2、4周与治疗前比,上腹胀、早饱、食欲不振和嗳气症状计分显著减低(P<0.05),其他症状无显著性变化;所有症状在治疗后2周均比治疗前有减低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别;而对照组治疗4周后,上腹胀、早饱、食欲不振和嗳气等症状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有显著性缓解(P<0.05),而恶心、呕吐和便秘等症状无显著改善(NS), 但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症状均无显著缓解.3. 5h不透X线的胃排空率在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时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2周与4周之间无显著差别;而对照组在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变(NS);但4周时却较治疗前和第2周显著增加(P<0. 05);2周后,治疗组显著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4周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别.4 .治疗前后2组餐前后胃电节律百分比无显著改变;但餐后/前功率比(PR)在治疗组中,第2 、4周,PR>1的比率显著较治疗前增加;对照组2周时与治疗前比无显著增加,4周时,则显著较治疗前和第2周增加;治疗组2周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而4周时两组间无显著性不同 .5. 5h EG与症状缓解积分之间的相关性对照组第2周和第4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和 0.51(P=0.04),而与PR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55(P=0.02).在治疗组第2、4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62(P=0.02),与PR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2和0.54(P=0.03).结论电子药丸可缓解FD患者的部分消化不良症状;胃排空和体表胃电图的P R有相应改善;因此,为FD的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六味安消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ROMEⅡ诊断标准 ,3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给以治疗组六味安消胶囊 3粒 ,3次 d ,对照组莫沙比利 5mg ,3次 d ,疗程均为 2周。治疗前后记录上腹胀、上腹不适、腹痛、早饱、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下降 8个症状按严重程度和频度对患者进行评分 ;按严重程度和频度分别计 0~ 3分 ,症状总积分 =(各症状严重度×频度 ) ,症状变化的分数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 -治疗后症状总积分 ,总症状改善率 (% )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 -治疗后症状总积分 ) …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对餐后胃排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FD患儿8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1)患儿口服乳酸菌素片0.4 g Tid;观察组(n=41)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0.25 g Bid联合乳酸菌素片0.4 g Tid,治疗1 m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Interleukin-6,IL-6),分别采用胃排空实验、胃电图检测胃排空率、胃电节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83%vs 82.93%,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排空率高于对照组,过缓胃电节律百分比、过速胃电节律百分比及IL-6、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FD可显著改善患儿胃电节律,缓解炎症反应,提高胃排空率.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表胃电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胃电活动的形式及其在FD发病中的意义 ,了解胃电活动能否判定FD患者胃功能状况及指导治疗。记录并分析 10 0例FD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餐前 30分钟及餐后 6 0分钟体表胃电 ,同时进行胃排空检查。发现 (1) 6 5 %FD患者在餐前和 或餐后有胃电节律异常 ;(2 )胃电活动有餐前节律异常 (14 % )、餐后节律异常 (15 % )、餐前餐后节律均异常 (36 % )、餐前餐后节律均正常 (35 % )四种类型。 (3)胃电紊乱的类型有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及混合型。部分餐后胃电节律正常化 ,另一些由正常转为异常。 (4 )缓慢节律百分比 (B % ) >5 0 %的患者中 ,5h胃排空率与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PR呈正相关 ,与B %呈负相关。结论是 :FD患者有胃电节律异常 ,并观察到 4种胃电活动的方式 ,表明FD胃动力紊乱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可指导治疗 ;在严重胃动过缓时显示胃电参数与胃排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表胃电刺激对胃动力障碍疾病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入选具有上腹胀痛、早饱、呕吐等症状的患者52例,其中48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1例表现为上腹消化不良,但有胆囊切除术史;此外,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IBS 和GERD患者共3例.仪器使用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WCH胃肠起搏器,双电极部位采用标准位置.胃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45min,共10天,均在早餐后进行.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测定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5h排空率、以及记录胃电图.症状改善2个等级或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有效+显效)/总例数=有效率.结果 1.症状改善治疗后对照组除"呕吐"外,2组所有症状都有改善( P<0.05),2组间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只有试验组"上腹痛"改善的有效率(100%)较对照组(70%)更为明显(P=0.024),其他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在2组也都有提高,但2组间无差异(P>0.05).2.胃排空率试验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 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4242).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试验组也高于对照组(P=0.014).3.胃电参数试验组治疗后的餐后主频率高于餐前,也高于治疗前的餐后主频率,同时对照组治疗后的餐后正常胃电节律高于治疗前,不过在治疗前已经有餐后的胃动过速明显高于餐前(P=0.019).其他所有胃电参数的差值比较在两组间以及组内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治疗有效率的比较,患者评价两组相似,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6.0%和57.7%(P=0.237),而医师评价试验组(80.0%)高于对照组(46.2%,P=0.02).5.症状总分的改善和胃排空的改善之间呈正相关.胃排空改善和餐后正常胃电节律改善之间也呈正相关.结论体表胃电刺激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症状可明显改善,其中有安慰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