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采用Orbscan-Ⅱ测量方法对LASIK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Orbscan-Ⅱ测量95例189眼LASIK术眼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参数,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屈光力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Bland—Altman用于其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评估。结果手术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分别为(6.42±0.23)mm和(6.32±0.24)mm,即LASIK术后角膜曲率半径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手术前后分别为(-6.24±0.22)D和(-6.33±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差异值与矫正近视量呈正相关(r=0.326,P=0.0004)。Bland—Ahman显示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一致性界限为(-0.118mm,0.31mm),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一致性界限为(-0.116D,0.308D)。结论Orbscan-Ⅱ可用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测定,联合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于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计算的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吴桂玲  胡琦  吴琼  杨帆  王珂萌 《眼科》2013,22(5):332-334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不同时期应用盐酸左布诺洛尔对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的影响,以推测其在稳定角膜前表面中的作用。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首次行LASIK手术治疗并连续进行随访的高度近视患者111例(197眼),术前屈光度:-6.00~-9.00 D。方法 将以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用药组) 74眼、治疗组Ⅰ(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77眼和治疗组Ⅱ(术后第14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46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术前及术后1、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眼压,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主要指标 角膜前表面曲率。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各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分别为:治疗组Ⅰ平均为(6.51±0.91)D,治疗组Ⅱ平均为(6.24±0.96)D,对照组平均为 (6.19±1.02 )D,治疗组Ⅰ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P=0.04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760),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P=0.148)。结论  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有利于提高术后角膜前表面的稳定性。(眼科, 2013, 22: 332-334)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力  何燕玲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5,23(6):644-646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表面屈光力的准确性,并分析测量结果与患者屈光度改变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17例(233眼)的临床资料,测量术后S imK和E ffRP值,分析其与患者屈光度改变量的关系并加以校正。结果S imK术后平均值(38.51±1.84)D大于K理论的平均值(38.29±2.34)D,两组数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 ffRP术后平均值为(38.24±2.27)D,与K理论值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屈光度改变量的增大,S imK术后和E ffRP术后的实际测量值均有逐渐过高估计角膜屈光力的趋势。经过屈光度改变量校正的S imK校正值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角膜地形图中的S imK和E ffRP值在屈光手术后的角膜屈光力测定上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屈光度改变量校正后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角膜生物力学因素--角膜阻滞量对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视光学中心行飞秒激光LASIK的青年患者103例(206眼),按照术前不同角膜阻滞量分为A组(54例,角膜迟滞因子<9.6)和B组(46例,角膜迟滞因子>9.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2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最终100例患者(200眼)完成研究,其中A组54例,B组46例。A组术后1、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37±0.09)D、 (6.44±0.09)D、 (6.43±0.09)D、 (6.43±0.09)D,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11,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29±0.08)D、 (6.36±0.09)D、 (6.37±0.09)D、 (6.37±0.09)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5,P<0.001),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术前的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1、3、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39、3.56、3.17,P<0.05)。结论:高度近视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均产生变化,术前角膜迟滞量对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量存在影响。屈光手术术前筛查需要充分考虑到角膜生物力学因素对术后角膜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对眼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150例(285眼)近视行LASIK并随访1年,对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3、6、12个月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眼压测量值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眼压测量值与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均呈正相关,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是眼压测量值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曲率的变化,并研究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ORBSCANⅡ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对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LASIK术前和术后1、2、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进行测定,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并按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分成4组,对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进行析因分析研究。结果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1个月较术前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135±0.098)μm,LASIK术后2个月较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022±0.034)μm。结论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曲率基本稳定。且术前眼压越高、承载因子越大,术后角膜膨隆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398只眼)施行LASIK的完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曲率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在角膜床厚度250~280μm组与281~320μm组间、250~280μm组与>320μ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81~320μm组与>320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突,后表面高度增加,曲率负值增加,术前等效球镜越小、角膜床厚度越厚,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越小。  相似文献   

8.
9.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0 0 D)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 Difference( Diff)值的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L ASIK术前轻中、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 3组间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同一患者右眼及左眼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32± 0 .0 0 8) mm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4 4± 0 .0 0 8) mm,2组相差非常显著。L 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 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 ,相差非常显著 ;I组保留角膜厚度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4 7± 0 .0 11) m 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10~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6 8± 0 .0 14 ) m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0 0~ 4 10 μm,Diff值为 ( 0 .0 93± 0 .0 15 )m m,3组间两两比较 ,均相差非常显著。本组病例未发现进行后表面前凸及继发圆锥角膜。结论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与近视程度无关 ,但与角膜厚度有关 ,角膜较薄者 ,后表面前凸程度明显于正常厚度角膜 ;同一患者双眼角膜后表面的形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Orbscan-Ⅱz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近视眼LASIK手术前、手术后1wk;1,3,6mo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统计分析其术前、术后变化情况。结果:Orbscan-Ⅱz测量发现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P=0.000),且与术前近视度数、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403,P=0.001;r=-0.349,P=0.004)和切屑深度呈正相关(r=0.411,P=0.001)。Pentacam测量结果显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并未发生前移或后移(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并未发生前凸等改变,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结果显示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可能是因为LASIK手术改变了角膜对Orbscan检查设备成像系统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1.
LASIK术后角膜层间反应轻,角膜瓣与瓣下基质之间不形成瘢痕组织,角膜的愈合方式虽然保留了清晰的视觉光区,但是角膜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是导致角膜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凸,这与角膜中央厚度、残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矫正的屈光度数、术前眼压、角膜瓣厚度、切削深度、切削区的直径、年龄等有关。本文就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LASIK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统计、分析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评价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规则性、准确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LASIK术后地形图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72只眼),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地形图变化。结果:要后SRI、SAI较术前增大,术后1周后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Simk的等效值术后第1天平均发迹-5  相似文献   

13.
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于靖  王方 《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m)术后角膜前表面地形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23例(46眼)波前引导LASIK(引导组)和27例(54眼)传统LASIK(传统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散光屈光力(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K1—K2减小,SAI明显增加,SRI亦有轻度增加(P〈0.05)。术后6个月引导组与传统组的K、K1—K2、SAI、SRI分别为39.70、0.71、0.15、0.39和39.86、0.85、0.20、0.46。术后6个月传统组SAI高于引导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SRI与术前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引导组和传统组均以术后3个月为最高,术后6个月为最低,引导组SRI术后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导组与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SAI、SR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术前引导组与传统组均以不对称领结形为著,分别为50.0%和48.1%.术后不同时间2组均以均匀形为著。但引导组中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的规则性和对称性优于传统LASIK,但角膜形态的不规则性明显增加。[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 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神经的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结论 近视性LASIK术对不同部位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神经恢复接近正常,中央部神经修复较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近视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形态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近视患者69例136眼,于LASIK术前及术后1mo行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参数。计算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ΔCH及ΔCRF,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变化ΔCCT,中央2,4,6mm平均角膜厚度变化(ΔCCT2mm,ΔCCT4mm和ΔCCT6mm),角膜容积变化ΔCV,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ΔRa和ΔRp,分析ΔCH和ΔCRF与角膜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LASIK术前平均CH及CRF(9.99±1.38和9.96±1.30mmHg)明显高于术后1moCH和CRF(7.90±1.16和6.49±1.2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ΔCH和ΔCRF与ΔRp和ΔCCT6mm无相关性,ΔCH和ΔCRF与ΔCCT,ΔCCT2mm,ΔCCT4mm和ΔCV呈正相关(r:0.513,0.397,0.329和0.314,P<0.05;r:0.616,0.504,0.484和0.466,P<0.01);ΔCRF与ΔRa呈负相关(r:-0.374,P<0.01)。结论:近视LASIK术后角膜CH和CRF变化与角膜厚度及容积有关,CRF评价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比CH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A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AQ与SE、A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薄瓣LASIK术后6mo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及屈光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计追踪观察158例302眼近视眼行LASIK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d;1wk;1,3,6mo时CCT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预计激光角膜切削值、术中手术光区的大小,术后预计屈光度以及实际屈光度的改变等.结果:术前平均CCT为531.6±24.3μm.术后第1d平均CCT迅速下降,术后1wk平均CCT继续下降,1mo后角膜厚度开始增厚.术前和术后第1d CCT差值与预计激光角膜切削值呈强相关性(r=0.916,P<0.01).术后6mo和术后1d时CCT的差值,即6mo内CCT的增厚值与患者年龄、术眼屈光度和术中手术光区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 -0.180,P=0.026;r=-0.187,P<0.01;r=-0.171,P=0 137).术后6mo时,实测平均等效球镜与术前预期值接近(术前等效球镜预期值平均为0.34±0.30D).所有病例随访6mo,无1例发生屈光回退,6mo时裸眼视力均≥0.8,平均视力为1.3±0.2.结论:薄瓣LASIK术后CCT和屈光状态的稳定大约需要6mo时间.术后6mo内CCT增厚值与术前患者年龄、屈光度及术中手术光区大小均呈显著负相关性.术后6mo时实测平均等效球镜值与术前预期值接近.薄瓣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兵  廉井财 《眼科》2004,13(1):33-3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疗效。方法 :对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 11例 (2 0只眼 )施行LASEK。结果 :术后 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趋于稳定 ,术后 3个月角膜Haze 0级者 15只眼 ,0 5级者 4只眼 ,1级者 1只眼。术后 6个月 ,裸眼视力≥ 0 6、≥ 1 0者分别为 2 0只眼 (10 0 % )、14只眼 (70 % )。屈光度≤± 1 0 0D者为 19只眼 (95 % )。结论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安全 ,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