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预防和治疗消渴病对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康复期是指肿瘤经过治疗并告一段落后,直到完全治愈或康复失败的一段时间[1]。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试行稿)[2]指出巩固期:指手术后化疗和(或)放疗结束1周后开始以后的5年时间,此巩固期即为康复期。  相似文献   

3.
临床观察是通过和运用感官来获得病情资料,并对资料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及时而有效的运用观察法是发现护理问题、救治病人生命的重要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对此,笔者的护理体会有如下几点。1 积极有效的观察可掌握医疗主动权 《黄帝内经》中已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实践,提出对小儿发热的治疗尤应注重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应以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镇肝潜阳、熄风止痉;养阴生津、透邪除热;清热燥湿、健脾化湿为治疗原则。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小儿疾病的传变规律和病情进展,从而指导先期用药,截断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永灿 《养生月刊》2008,29(6):496-499
中医学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就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60例急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护理疗法;治疗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SS量表和巴氏指数对两组的肢体活动情况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推荐使用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表(CNS)检验NIHSS量表在我国人群中的适用情况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治疗组的NIHSS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肢体活动力和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减少脑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余丽琼 《光明中医》2012,27(1):122-123
把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发扬中医护理的作用,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希 《西部中医药》2010,23(2):63-63
从养神、养生、加强锻炼、防治疾病传染4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领域"治未病"思想上的体现,提出了现代护理知识与祖国医学传统护理法相结合,从整体角度来分析、护理亚健康人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康复指导在肿瘤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将2020—2021年医院收治的200例患者和护理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和10名护理人员。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康复指导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中医综合护理能力评分,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患者中医体质积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量表(ECOG-PS)评分、患者对康复护理质量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中医综合护理能力评分、患者对康复护理质量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积分、ECOG-P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积分、ECOG-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人群中,进行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康复指导,具有很好的促康复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患者体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治未病的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治未病"思想,加强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渴求,切实指导临床各科疾患的防治,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护患和谐,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俞勤儿 《新中医》2014,46(2):216-218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92.5%和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及时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具有很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4.0±1.1)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66.2±6.5)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1.5)分、(52.9±6.3)分,护理后观察组肌力改善率为86.5%,吞咽改善率为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71.4%。结论为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时,应用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可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肌力及吞咽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及常规内科护理对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中药、穴位按摩及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护理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组84.4%;NIHSS评分(7.1±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7±2.5)分;ADL评分(62.9±16.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蔡碧玉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2059-2060
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证候积分量表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中医护理方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王爱女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21-122
社区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向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护理和康复等为一体的全科的、动态的、完整的、连续性的基层护理工作[1].我们在开展农村社区护理工作时引入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推动、指导农村社区护理工作,在倡导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让农村居民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中医康复护理。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抑郁、焦虑以及恐惧三项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和精神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亚健康状态就是气血阴阳轻度的失衡,但是并未达到疾病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