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51岁。以胸背部疼痛2周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化验:肝功轻度受损,NSE64.02ng/ml(我院正常参考值为0~24ng/ml),胸部CT示双肺多发阴影,右下肺可见一较大病灶,疑右肺癌,双肺转移;肝脏CT示肝内多发较低密度灶,呈边缘强化,考虑肝多发转移瘤;盆腔CT示前列腺区右侧可见一大小约8.0cm×9.5cm×6.0cm的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整齐,与膀胱右壁分界不清,增强后提示肿块不均匀强化(图1)。全身骨扫描检查示右第6、7、8后肋和第7、10胸椎放射性浓聚,多发性骨转移不除外;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理示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图2),分化较差,免疫组化:A…  相似文献   

2.
肝脏转移瘤的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u X  Bi W  Li Z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56-58
目的 阐述肝脏转移瘤的 CT表现 ,探讨 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 90例肝脏转移瘤的CT资料分析肝脏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密度、边界形态、在肝内的分布 ,肝脏及脾脏的大小 ,以及原发肿瘤的同时显示等多种表现。结果 65例 ,占 72 %转移瘤病灶数目在 3个以上 ,在肝内呈弥漫性分布 ;6例 ,占 7%有 2个病灶 ;19例 ,占 2 1%只有 1个病灶 ;其中 2 9个病灶位于靠近肝脏边缘的肝实质内。肿瘤大小由 0 .5~ 14cm不等。 87例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 ;3例肝脂肪变 ,肿瘤密度高于肝实质。 4 4例肿瘤内出现坏死。 31例呈弥漫多发病灶致肝脏增大变形 ;2 6例单发及两个病灶者 ,肝脏形态正常。 4 5例 CT检查同时发现原发肿瘤。结论肝脏转移瘤表现多样各异 ,以弥漫多发大小不等为常见。CT尤其可以发现临床尚属隐匿期的肝转移瘤。  相似文献   

3.
石洋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2):623-624
患者男性,50岁,主因"间断右下腹痛半年"入院,既往体健.结肠镜检查见回盲部溃疡型肿物,累及肠腔全周.病理示:腺癌.化验结果示:HGB 129 g/L、CEA 139.79 ng/mL、CA199>1200 U/mL、AFP 2.89 ng/mL.上腹部增强CT显示升结肠下段肠壁增厚,肿瘤直径约8.5 cm,并肠周淋巴结增大(图1A),肝右前叶上段占位性病变,直径约3.5 cm,中等环形强化,考虑转移瘤(图2A).胸部CT显示左肺多发小结节,不除外转移瘤(图3A),诊断为结肠癌伴肝脏转移、结肠癌伴肺转移.  相似文献   

4.
例1男性,46岁。上腹部肿物2个月,伴腹胀腹痛、纳差。查体:上腹可及18×15cm大小肿物,界清、稍活动、质韧、无触痛,B超检查肿物为实性占位,与肝脏不相连。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为胃肠道外肿物,查肝肾功能正常。l992年10月手术完整切除肿物,肿瘤16×14cm大小,重3800g,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随诊2年,无自觉症状,B超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例2男性,引岁。左下腹部肿物4个月,伴腹胀腹痛、低热。查体:左下腹肿物16×12cm大小,光滑、界清、固定、质韧、轻触痛,B超检查为实性肿块,钡灌肠检查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受压左移,肾盂造…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6岁 ,2 0 0 0年 7月发现左前胸壁黄豆大小伴隐痛 ,症状渐加剧 ,8月达 5 cm× 5 cm大小 ,经市级医院针吸病理检查示 :小细胞恶性肿瘤 ,于省级医院检查无转移灶后行术前化疗 NVB+DDP+VP1 6 一周期 ,2周后肿块缩小至1cm× 1cm,疼痛消失 ,9月局部肿物增大约 3cm× 3cm且疼痛 ,术前 B超发现肝占位 2 cm× 0 .9cm,CT示 :肝左叶外侧低密度灶 2 cm× 1cm× 3cm,CT值4 7U,考虑转移 ,又化疗 1周期 ,肿物缩小不明显 ,10月 B超检查未发现肝转移 ,CT示左前胸壁肿物 7cm× 4 cm,骨质未见破坏。行手术切除 ,术中见梭形肿物 6 …  相似文献   

6.
崔增活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7):994-994
男性,60岁,主因发现左上腹肿物伴胀痛1个月于2004年6月2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肿物达肋缘下6cm,质地较硬,活动度不大,较规则,轻度压痛.B超示:左上腹12cm×14cm大小肿物,实质性,其内回声不均,有强回声区及低回声区.CT示:左上腹腹膜后胰尾下方及左肾上方有一15.8cm×12.8cm大小肿物,其内有斑点状及斑块状钙化征象.CT诊断:腹膜后畸胎瘤.入院诊断:腹膜后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上腹腹膜后左肾上方及胰尾下方一巨大肿物,侵犯胰尾及脾门、胃大弯,行脾、胰尾切除,胃部分切除及肿物切除.术后恢复好,术后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会诊诊断为:腹膜后恶性蝾螈瘤(伴有横纹肌母细胞分化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回访患者,两个月后出现左上腹疼痛,咳嗽,考虑复发.来院后查肝脏B超示:肝脏多发转移灶,胸部CT示:双肺多发转移灶.术后3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7.
王薇  孙红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4):191-192
患者男性,64岁,主因"确诊胃癌晚期1年余"于2015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暨老年肿瘤科.患者于2014年7月出现上腹部不适,完善腹部CT示:胃底占位,考虑Borrmann 2型胃癌,腹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肝脏内多发占位,考虑转移.2014年7月30日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查胃镜示:胃底前壁及穹窿部可见溃疡型肿物,溃疡深,表面覆白苔,周围黏膜呈火山口样隆起;胃窦部浅溃疡.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男,46岁。2004年4月20日因“头痛、右侧肢体乏力半个月”检查头颅MRI示“右额叶、左顶、颞、枕叶多发脑转移瘤”。2004年4月21日检查肺CT示“左肺上叶尖后段占位,最大约2.22cm×1.54cm,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2.54cm,考虑肺癌伴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1病案摘要患者女,40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于1998年8月24日入住我院普外科。检查:肝脏彩超和肝功能检查均正常。1998年8月25日术中行腹部探查,见距Treitz韧带30cm的空肠有一约6cm×7cm肿块,质硬,肿物浸润肠壁浆膜层2/3。术后病理诊断:空肠平滑肌瘤,细胞生长活跃。术后患者未继续诊治。2003年5月3日患者因上腹部饱胀不适5个月再次入住普外科,肝脏彩超检查示肝脏多发实性占位,肝脏巨大囊性占位约15cm×14cm大小,肝功异常。2003年5月6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脏肿大饱满,肝脏左右叶弥漫性波动感明显,上可见弥漫结节状改变,于肝左右叶波动感处…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63岁,2009年9月因"阴囊潮湿,反复不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行阴囊表皮活检示:"湿疹样癌".2009年11月于天津市肿瘤医院行局部病灶+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左阴囊Paget病伴大汗腺癌)左阴囊仍可见Paget病残留,区域淋巴结可见转移15/17,分组如下:左闭孔4/4,软组织(+),髂内髂外动脉交角2/2,髂总3/3,左腹股沟区6/8. 后行左侧阴囊表皮病灶切除术. 2014年7月患者因胸骨疼痛,就诊于我院. 住院期间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表1 ). ②上腹部高清晰螺旋CT增强扫描: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转移瘤可能性大). 并于我院行"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1个周期,后症状好转后出院. 2014年8月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查ECT示:"广泛骨病变(考虑骨转移)". 2014年8月11日于我院继续行"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1个周期,并定期行唑来膦酸抗骨转移治疗. 住院期间辅助检查:肝功能明显改善:ALT 15.3 U/L,AST 14.5 U/L,GGT 53.5 U/L. D-D二聚体定量较前也明显降低:608.22 ng/mlFEU. 肿瘤标志物也呈下降趋势:CEA 9.78 ng/ml,Ferritine 732.44 ng/ml,CA72-413.75 U/ml,CYFRA21-16.33 ng/ml. 2014年9月12日于我院行唑来膦酸抗骨转移治疗1疗程. 住院期间辅助检查: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趋于平稳. 腹部彩超回报:肝实质内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回声团块,其中较大者约7.82 cm ×7.91 cm.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39岁.2013年12月因"无诱因咳嗽、咽痛进行性加重,痰中无血"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患者自述无吸烟史;自查发现左锁上多发质硬肿大淋巴结,最大约为1.5 cm.2014年3月CEA 9.55μg/L(正常范围0~5μg/L).胸部CT示:1)右肺下叶背段不规则肿物,考虑周围型肺癌,牵拉邻近胸膜;2)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3)左锁上淋巴结.脑部CT示:颅脑CT未见确切异常.ECT示:未见明显骨转移影像.腹盆B超示:未见明显肿物.患者因担心并发症拒绝行肺部肿物穿刺取病理.遂行左锁上淋巴结针吸活检,细胞学示:找到肿瘤细胞(考虑腺癌).EGFR 20外显子766插入突变.ALK(-)、ROS1(-).发病即Ⅳ期,M1a期.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行PC方案化疗4个周期:培美曲塞500 mg/m2+卡铂AUC=5.CT评价疗效示:疾病稳定.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培美曲塞单药维持4个周期:培美曲塞500 mg/m2.CT评价疗效示:疾病进展.2014年12月行2次活检,右肺病灶穿刺活检,病理示:(右肺针吸)腺癌.二代测序结果示:EGFR 20外显子766插入突变.Ventana法检测ALK阴性.RT-PCR法检测ROS1阴性.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给予多西他赛60 mg/m2 d1 q21 d.化疗6个周期后CT评价疗效示:疾病进展(图1).2015年6月给予阿帕替尼500 mg qd.CT评价疗效示:部分缓解(图2).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0岁。因右上臂软组织多发肿物3年入院。3年来肿物无明显增大,3个月前出现肿物阵发性疼痛,间断发作,可自行缓解。查体;右上臂可触及多个实性肿物,边界清楚,呈椭圆形,表面光滑,有触痛,皮色正常。肿物最大约5cm×1cm×2cm,可移动。彩超示右上肢肌层多发实性肿物,性质待查。MRI示右上臂多发软组织肿物(图1),  相似文献   

13.
1995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对有腹胀、纳差、乏力、肝区隐约胀痛 ,实验室检查AFP <10 0 μg/L、CEA(- )、CT扫描示肝脏占位 ,不能明确诊断者 ,在B型超声引导下介入 ,对肝脏肿物进行针吸病理学检查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 2例肝脏肿物 ,男性 18例 ,女性 4例 ,年龄 11~ 78岁 ,平均年龄 5 0 1岁。其中肝脏右叶肿物 13例 ,肝脏左叶肿物 9例 ,超声检查肿物大小为 2 5~ 110mm之间。方法 采用西门子SI - 2 5 0型B超仪环阵探头 ,探头频率 3 5MHz,增益与常规探查肝脏相同 ,根据肝脏B超所示病变位置 ,采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避开肋骨、…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4岁。反复左侧腹隐痛1年入院。经外院结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35cm处乙状结肠左侧壁一球形肿物大小约2×2cm,表面不平、充血、质脆、触之易出血,活检为乳头状腺癌。行剖腹探查,术中见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有一肿物大小约3×3cm,距此肿瘤约10cm的乙状结肠上段有一3×  相似文献   

15.
李敏  闫平  孙金海  孙春荣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4):1430-1430
患者,女,37岁.已婚.因盆腔肿物,于2003年9月10日入院.B超示:子宫正常大小,盆腔囊实性混合性肿物.孕3产2流1,末次月经2003年9月4日.查体:T 36.7℃、P80/min、Bp 16/10kPa,心肺无异常,腹部可触及肿物19cm×13cm×12cm,无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盆腔可触及20cm×15cm×12cm囊性肿物,活动欠佳,无压痛.实验室检查:Hb117g/L、WBC 6.05×109/L、血小板252×109/L,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正常.CT示:附件区囊实性占位.诊断:盆腔肿物.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2岁,已绝经,2011年初发现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2 cm×3 cm,后肿物逐渐增大,皮肤红肿,右上肢及右手肿胀伴活动障碍,右腋下破溃、溢液,未重视及诊治.2015年10月患者首次入院,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及5 cm×5 cm肿物,固定质硬,橘皮样改变;右肩部、右上肢及右手肿胀,活动受限;右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局部皮肤破溃.CT示:1)考虑右乳癌,累及右侧胸壁及右肩部软组织;2)右腋下及右侧锁骨上下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3)肝方叶结节,考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7.
患者 患者,女,51岁,于2006年3月体检时胸部X线片示右肺肿物。当时无明显不适,其后肿物逐渐增大。5月底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中叶靠近右主支气管处占位,大小约1.0cm×2.0cm。支气管镜活检病理为腺癌。2006年6月1日于该院行右肺全切术,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术后采用NC(长春瑞滨+卡铂)方案化疗4个周期,经查CT疗效评为病变稳定(SD)。2007年6月患者自觉右耳视物欠清,赴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白内障时检查发现右眼球后微小占位,MRI示右侧球壁肿物,大小为1.5cm×0.5cm。遂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示:右侧眼球内后壁转移。2007年6月至12月口服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数日后咳嗽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CT疗效为部分缓解(P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 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cm内植入 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 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cm内、肝门静脉主干 2~5cm、肝门静脉主干5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 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 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 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cm内分别外扩4.3、4.4、6.1mm,距离门脉5cm外分别外扩3.5、7.3、9.7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cm内病灶。结论 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68岁,因发现胸壁肿物10年余,肿物溃破11个月余,于2008年08月25日入院.患者自诉20世纪70年代曾患胸腺瘤,经放疗后治愈.1997年无明显诱因发现胸壁肿物,直径约2.5 cm,质稍硬,色白,无痒痛感,无渗液.当时未予重视,未行检查及治疗.2007年因肿物处皮肤擦伤导致破溃,创面渗血,触觉丧失,曾在我院治疗,予消毒换药等处理,创面缩小后出院.2008年8月患者出现溃疡范围增大,约5 cm×5 cm.胸部X线片检查示:胸骨柄骨质破坏.胸部CT示:胸骨柄骨质改变,结合病史考虑肿瘤放疗后骨髓炎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转移及淋巴瘤待排除.为明确诊断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病理改变为:滤泡增多,生发中心萎缩,滤泡外套层小淋巴成同心圆排列;毛细血管穿入滤泡中心,管型壁增厚并玻璃样变.病理诊断为:Castleman病(CD),透明血管型.2008年10月行胸部病灶清除术、皮瓣转移术.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肉瘤,卡波西;药物疗法,联合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7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下肢乏力4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压痛,肝脏肋缘下5cm,质韧,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阴性。辅助检查:HBSAg(-),AFP 2.3 ng/mL,CEA 3.4 ng/mL,CA19942 U/mL(正常值<39U/mL),谷草转氨酶114 U/L,谷丙转氨酶40 U/L,总胆红素14.9μmol/L。头颅MRI:颅内见多发异常信号灶,考虑脑转移瘤。PET/CT:颅内多发低密度灶未见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肝脏密度均匀减低,尾状叶见约10.41 cm×5.91 cm占位性病变,SUV最高2.35,平均值2.02,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合并多发性脑转移,脂肪肝。肝穿刺活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gA(+),Syn(-),Ki-67>20%。诊断: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HNEC)脑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