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时凝血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100例乳腺癌经手术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比较组间和组内的差异。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PT和APTT无明显变化,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含量化疗后比化疗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化疗后与化疗前对比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定期监测可能是判断乳腺癌预后以及化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情况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及Fib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比较,仅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在宫颈癌疾病所致出血的病因分析、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入院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80例,宫颈癌化疗后病例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测定血浆中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癌组化疗后与宫颈癌组、健康组比较,PT、APTT、FIB及D-二聚体值增高(均P<0.05);宫颈癌化疗后PT、APTT、FIB及D-二聚体与宫颈癌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与健康组比较APTT降低、FIB及D-二聚体值增高(均P<0.05),总体T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浆中PT、APTT、FIB、TT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宫颈癌疾病所致出血的病因分析、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费城染色体(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57例Ph阴性MPN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Ph阴性MPN组和健康组。两组受试者均行常规凝血检测和TEG参数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常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TEG参数[最大振幅(MA)、α角、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h阴性MPN患者常规凝血指标与TEG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常规凝血检测与TEG对Ph阴性MPN患者凝血状态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Ph阴性MPN组患者FIB水平高于健康组,APTT、PT、TT均短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阴性MPN组患者MA、α角均大于健康组,K、R均短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阴性MPN患者的R与PT、TT、APTT均呈正相关(P﹤0.05);K与APTT呈正相关(P﹤0.05),与FIB呈负相关(P﹤0.05);α角与FIB呈正相关(P﹤0.05);MA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凝血四项诊断乙肝相关肝癌的价值,为临床相关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58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120例乙肝相关良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变化、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各自阳性率。结果:试验组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L-岩藻糖苷酶(AFU)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AFP、VEGF、AFU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PT、APTT、TT、FI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凝血四项诊断乙肝相关肝癌,具有诊断简便准确、阳性率高等特点,值得在临床相关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62例NHL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NHL患者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Ⅲ与Ⅳ期患者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Ⅱ期患者(P<0.05、P<0.01);ⅢB、ⅣA和ⅣB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ⅢA患者(P<0.01),但ⅢB、ⅣA和ⅣB患者之间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L患者尤其是ⅢB~ⅣB期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高凝状态,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间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146例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进行分组,48例发生静脉血栓者为观察组,98例未发生静脉血栓者为对照组。对发生静脉血栓者发生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Pearson相关分析中,对凝血指标与静脉血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前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指标均高于发生静脉血栓后,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均低于发生静脉血栓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PT和APTT指标低于对照组,TT、FIB和DD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血栓与PT和APTT指标呈现正相关,与TT、FIB和DD指标呈现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凝血指标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相关性静脉血栓有显著相关性,临床需对患者凝血指标严格观察,尽量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和血清中AFP的含量,探讨其在肝癌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及关系.方法 用sysmexCA1500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用E170全自动分析仪测血清AFP的含量.结果 肝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AFP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和FIB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四项中FIB的阳性率随AFP含量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其他几项变化不明显.结论 凝血四项结果的异常和高阳性率及AFP水平显著增高对原发性肝癌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化疗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凝血指标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将化疗前PLT、D-D和FIB中任意一项值大于正常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PT、APTT和TT三项中任意一项值低于正常下限定义为高凝组,其余为正常组。结果 高凝组和正常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凝组经化疗干预后凝血指标PLT、FIB和D-D均有下降,且FIB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化疗前后凝血、纤溶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临床分期、PT和FIB是影响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且PLT、FIB和D-D异常升高的患者,生存期均低于正常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化疗可以改善SCLC患者的高凝状态,但对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无明显影响;凝血指标异常升高的患者较凝血指标正常的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提高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合并血栓的认识。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名健康对照及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血浆D-二聚体(D-DI)的含量。结果 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APTT(30.44±1.43)s、FIB(3.28±0.20)g/L、D-DI(297.05±56.59)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3.72±0.76)s、(2.57±0.22)g/L、(94.50±26.0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淋巴瘤患者各项凝血纤溶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淋巴瘤患者APTT延长,FIB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及Ⅰ、Ⅱ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静脉血栓患者7例,该组与Ⅰ、Ⅱ期患者相比FIB及D-DI均高,与Ⅲ、Ⅳ期患者相比D-DI明显升高。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需定期动态检测,化疗后易发生静脉血栓,需及早预防,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腺癌患者术前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胃腺癌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APTT在不同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低年龄段胃腺癌APTT较高年龄者延长,而TT较后者缩短(P〈0.05)。TT在Ⅲ期胃腺癌较Ⅰ~Ⅱ期缩短(P〈0.05)。FIB在高年龄组、高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2枚者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0—2枚者(P〈0.05)。其余凝血指标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阴阳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胃癌患者APTT、TT、FIB不同,提示在研究胃癌凝血功能时要对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恶性程度高的胃腺癌患者FIB升高,提示FIB可作为监测胃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卵巢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间诊治的120例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FIB水平,以及不同分期的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FIB水平、和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的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血浆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增高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1,P=0.028)。不同分期的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FIB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原发上皮性卵巢癌分期的升高,血浆FIB水平增高的发生率也增加(2=6.98,P=0.041)。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Ⅳ期)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血浆FIB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P=0.036)。不同组织学分级和不同腹水量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增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残留病灶>2 cm的患者中,血浆FIB增高的发生率高于≤2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0,P=0.031)。结论血浆FIB水平对于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病情诊断和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骨肿瘤患者全麻手术期间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全麻下骨肿瘤手术的ASA分级Ⅰ级的骨肿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待循环和容量状态稳定后,对照组增加PEEP 8cm H2O,观察组不增加。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麻醉插管后15min、麻醉插管后30min和拔管后的呼吸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PaO2和PaC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组内比较显示,随时间推移,对照组内Ppeak和Ppl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内Ppeak和Pp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值随时间推移均下降(P<0.05),HR、MAP及C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显示,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的PaO2值、Ppeak及Ppla明显增加(P<0.05),PaCO2、CVP、HR、M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骨肿瘤患者手术期间应用PEEP,可增加PaO2、Ppeak及Ppla,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在全麻骨肿瘤患者手术中,适当进行PEEP通气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 10000 IU)给药进行对照比较,评价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36000 IU/支)每周一次给药治疗肿瘤化疗相关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剂量平行对照,将206例非髓性恶性肿瘤化疗合并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rhEPO 36 000 IU,每周给药1次。对照组rhEPO 10 000 IU,每周给药三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共入组患者206例,其中对照组102例,试验组104例,8周内对照组和试验组血红蛋白上升的显效率分别为52.0%和51.9%。两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分别为73.5%和67.3%,经CMH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红蛋白上升的最大值分别为112 g/L和113 g/L,最大值与基线的差值分别为22 g/L和23 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血红蛋白较基线值上升≥10 g/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8 d和16 d(P〉0.05);两组血红蛋白较基线值上升≥20 g/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31d和32 d(P〉0.05)。两组治疗期间输血比例分别为2.9%和8.7%,两组间输血次数和输血总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6%,试验组18.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试验组为1.9%。对照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试验组为1.0%。结论在治疗8周内,rhEPO(36 000 IU)每周一次给药纠正贫血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与常规剂量(10 000IU)每周三次给药的作用相当,可明显减少给药的注射频率,减轻患者痛苦;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多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N)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肾肿瘤患者68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LPN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接受OP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132.4±42.3)min、(224.5±109.2)ml和(5.4±1.6)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36.3±41.7)min、(236.1±101.4)ml和(5.8±1.3)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LPN治疗肾肿瘤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术后疼痛更轻,是科学且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疾病诊断中质子MRI波谱脂质(Lip)峰升高的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种不同疾病类型Lip峰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恶性脑肿瘤组患者的胆碱/肌酸(Cho/Cr)、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Cho/NAA)比值均明显良性病变组和低度恶性脑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良性病变组和低度恶性脑肿瘤组患者的Cho/Cr、Cho/NA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MRI波谱Lip峰升高能够将不同病理变化有效反映出来,Lip峰联合Cho峰及常规MRI在颅内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VEGF-C、COX-2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中VEGF.C、COX-2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BAC60例为实验组,肺腺癌伴BAC20例和肺腺癌22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VEGF—C、COX-2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EGF.C在BAC、肺腺癌伴BAC和肺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6.7%、90.0%和95.5%,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BAC非黏液型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黏液型(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VEGF—C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部位、大小及TNM分期均无关联(P〉0.05)。COX-2在BAC、肺腺癌伴BAC和肺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3.3%、75.0%和77.3%,各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BAC伴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肿块直径≥3cm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块直径〈3cm组(P〈0.05),COX-2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部位、病理类型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VEGF-C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0.269,P〈0.05)。结论VEGF—C联合COX-2检测可用于BAC侵袭、转移特性的评估及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患者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的效果。方法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的胃癌切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静注布托啡诺针,对照组注芬太尼针,两组同时均静注丙泊酚针,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即可置入胃肠镜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胃肠镜检查,注药后2min与注药前比较,患者的MAP与HR均明显下降(P<0.05),同时MAP和HR在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的上述值在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指令睁眼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停药后10min与20min的Rame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两组的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都明显好转。结论相对于芬太尼,胃癌切除患者采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对于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影响小,具有更好的麻醉镇静效果,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