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诺新康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诺新康与巴曲酶。结果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及控制梗死进展优于对照组。结论诺新康与巴曲酶联合对进展性脑梗死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巴曲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年内收治的2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组和巴曲酶单一治疗组,每组100例;单一治疗组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巴曲酶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5、7、14天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3、5、7天,联合治疗组FIB水平均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治疗后第14天,联合治疗组与一治疗组相比,FIB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3、5、7、14天,联合治疗组PT、APTT显著长于单一治疗组(P0.01)。治疗后14 d,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单一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91%vs 75%,χ2=4.252,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可有效控制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且风险未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治疗组,58例)和常规常规脑保护治疗(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开始2d内60mg/d,24h持续静脉滴注,其后的5d内20mg/d,早晚各1次,10mg/次,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七叶皂甙钠、维生素E、胞二磷胆碱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同治疗组。两组治疗7d、14d后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并观察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CSS、B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远群  佘军红 《内科》2010,5(3):267-269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5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64例)。治疗组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开始2 d内每天60 mg,24 h持续静脉滴注,其后的5 d每天20 mg,早晚各1次,每次10 mg,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七叶皂甙钠、维生素E、胞二磷胆碱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同治疗组。两组治疗7 d、14 d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并观察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CSS、B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潘广芹 《山东医药》2013,(42):81-83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组予阿加曲班及依达拉奉,对照组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IHSS评分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发生,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阿加曲班序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4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后阿加曲班治疗;对照组22例,仅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未采用阿加曲班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4 d、3个月,病人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愈发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提高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阿加曲班序贯治疗,与仅用阿替普酶治疗均可改善神经功能,但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阿加曲班序贯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急性期快速准确的治疗直接关系着患者的预后,已经得到国际公认的是超早期溶栓治疗。然而,只有不到10%的患者能够得到溶栓机会。阿加曲班是一种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近年来关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对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内科》2015,(6)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为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保护患者的脑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联用阿加曲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发病4.5 h行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阿加曲班分为阿加曲班组5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2组治疗前、治疗后7和14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估疗效,同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90 d随访时,记录不良事件情况。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后7、14及9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8.45±3.77)分vs(11.09±2.31)分、(7.19±3.27)分vs(9.03±3.19)分、(7.11±2.64)分vs(9.01±3.03)分,P=0.000],BI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67.14±12.79)分vs(57.48±11.71)分、(68.23±11.25)分vs(58.93±12.16)分、(68.43±10.28)分vs(64.23±12.47)分,P=0.000]。2组治疗后7及14 d的APTT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阿加曲班组治疗后7 d及14 d的Fi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90 d随访时,2组均无死亡、脑出血及再发脑梗死等患者。结论脑卒中溶栓治疗后联合阿加曲班疗效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阿加曲班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凤群  陈通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332-333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加曲班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82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脑血管病的TOAST病因分型,随机分成两组,38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44例为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1 d,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90d功能残障程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加曲班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致残程度.出血的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32/45),低于观察组的88.9%(40/45)(χ2=4.444,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均治疗2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52/56),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时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42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和B组5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分别于入院时、入院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73±5.62)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0.66±3.82)μmol/L(P0.05)。入院时A、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后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正常人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抗凝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抗凝组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及低分子肝素钙,均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其他两组,抗凝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抗凝组总有效率为82%(41/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5/5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抗凝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巴曲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45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2例)和常温组(23例)。亚低温组在入院第1、3、5天分别给予10、5、5 BU巴曲酶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脑保护处理(24 h内将鼓膜温度降至33℃,并维持72 h);常温组仅用巴曲酶(同亚低温组)治疗。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全国第四届脑卒中会议制定的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及常温组在治疗后第14天MESSS评分分别为12±8、19±6;在第21天分别为8±7、14±9,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亚低温组有效率为86.4%(19/22),常温组为52.2%(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单用巴曲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入住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于入院次日晨起(24 h内) 空腹、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Hcy和血脂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Hcy、TG、TC、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脂蛋白a[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载脂蛋白A(Apo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cy与HDL-C、ApoA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 -0.184、-0.316,P<0.05).结论 高Hcy、血脂异常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Hcy升高可能与HDL-C、ApoA降低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有认知功能障碍,但未达到痴呆标准的V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巴曲酶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8和第12周隔日给予巴曲酶静脉滴注(5U巴曲酶加入250ml等渗盐水),1次/d,4次/周。所有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13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检测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评估药物安全性。结果①巴曲酶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MMSE和ADL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6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第8、12及16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②巴曲酶组第1周治疗前、后FIB分别为(3.50±0.59)、(1.95±0.43)g/L、第8周治疗前、后分别为(3.22±0.54)、(2.18±0.46)g/L,第12周治疗前、后分别为(2.75±O.41)、(2.40±0.41)g/L,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第1、8、12周FIB分别为(3.39±O.61)、(3.30±0.59)、(3.24±0.5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巴曲酶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出现脑梗死复发(P〉0.05)。巴曲酶组未发生药物过敏,颅内、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巴曲酶有助于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27例作为研究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既往史和个人史,生化指标,发热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患者颅脑MRI和/或MRA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病史及吸烟、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率、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MRI检查结果示,研究组患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核区,其中前循环梗死18例、后循环梗死4例、多发腔隙性梗死5例;8例患者颅脑MRA检查示血管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结论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合并上述影响因素的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57例为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压、扩血管、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同时治疗组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两组患者均测定血压(BP)、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对比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脑神经损伤程度高于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血压、血糖水平、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治疗效果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致残率高,糖尿病为急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纠正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38±7.73)分,低于对照组的(20.25±7.36)分(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9%(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轻度头晕、心悸6例,治疗组出现轻度头晕、心悸5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