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科》2016,(2)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择颅内外狭窄血管进行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9.38%)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肢体乏力、视物模糊、肌力等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患者死亡,术中无脑卒中发生、支架移位与脱载,术后2 d CT血管造影(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术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增多,达峰时间缩短,所有患者放置支架手术成功。结论对缺血性卒中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1)6例患者经l~3次取栓后动脉均获得再通,对其中4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2)6例患者术后3~7d复查颅脑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3)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6分。结论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CAS)置入术在预防糖尿病(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及改善生活质量的远期效果。方法接受CAS置入治疗的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39例,定期随访1~6年。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头部MRI、头部CT及灌注成像,并对2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3、6个月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修订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6年,平均33个月;3例(7.7%)脑梗死,其中2例脑梗死发生在支架置入同侧,另1例发生在对侧。28例症状性狭窄患者CAS治疗后14 d、3个月NIHSS、M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高血压史、有两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术后未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3例(7.7%)术后再狭窄。结论 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是安全的,能显著降低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及改善生活质量。CAS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将A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组)25例和B组(动脉内膜切除术组)25例的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狭窄程度、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后NIHSS评分及血管狭窄程度均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不亚于动脉内膜切除术,远期疗效优于动脉内膜切除术,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病人39例,其中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15例,非介入治疗24例。结果介入组总再通率为86.67%;其中,前循环再通率为80.00%,后循环再通率为100.00%;发病6h病人13例,再通率为84.62%。介入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mR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介入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卒中具有致死风险高、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的特点,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是快速消除患者血栓、降低病死率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的重要治疗方案,明确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研究组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7 d、30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90 d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术后30、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30 d(P<0.05)。术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2/40),低于常规组的22.5%(9/40)(P<0.05)。术后90 d研究组患者存活率为90.0%(36/40),与常规组的85.0%(3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效降低患者症状性血栓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析全组的介入情况,手术前、后整体及不同病理参数(缺血事件、狭窄部位及病变长度)的狭窄率,术后48 h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3 d、1 w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及认知功能情况〔中文版神经行为认知状态评定(NCSE)〕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随访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 68例患者(共有70处病变)中11例使用单纯球囊扩张、28例使用自膨支架、29例使用球扩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53%;总体术前狭窄率为(77.83±11.64)%,高于术后的(16.58±4.57)%,且不同缺血事件、狭窄部位及病变长度的术前狭窄率均高于术后(P<0.05);术后3 d的NIHSS和NC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 w的NIHSS、Barthel指数及NCSE评分均优于术前和术后3 d(P<0.05);67例中有9例并发症(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和1例脑血管痉挛),全组中位随访19.0个月(7.047.0个月),Kaplan-Meier曲线显示1、2、3年的主要和次要事件的累积无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和91%、72%和89%及55%和82%。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对狭窄的改善效果显著,手术并发症、主要和次要事件累积发生率较低,并可改善功能指标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治疗后1个月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经全脑DSA证实,主动脉弓上颅外段共有中重度狭窄动脉24处,其中包括颈内动脉11处,颈总动脉2处,椎动脉10处,锁骨下动脉1处。(1)经血管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腔残余狭窄率平均20%。术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术后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无过度灌注等不良事件发生。(2)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发脑缺血症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应用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小球囊(Gateway 1.5 mm×9.0 mm或2.0 mm×9.0 mm)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并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6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起病及进展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狭窄血管直径、狭窄病变的分型、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狭窄病变Mori分型A型4例,B型2例.狭窄病变术前残余管腔直径(0.15±0.05)mm,狭窄程度平均(93±3)%.采用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后,狭窄病变残余管腔直径(1.03±0.21)mm,残余狭窄程度平均(50±1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9、11.74,均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穿支脑梗死事件,经康复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临床随访11~2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5例,mRS评分3分1例.结论 对于伴有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应积极进行干预,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中短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选择药物治疗39例,血管内治疗23例。采集患者既往史(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病等)、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等)、血管病家族史及血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或死亡)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354-19)个月。结果 DSA结果显示,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17例(27.4%),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52例(83.9%,P=0.000,其中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卒中复发6例,死亡3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5%。复发或死亡发生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8例(8/39,20.5%)、血管内治疗患者1例(1/23,4.3%,P=0.170)。两种治疗方式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内治疗有优于药物治疗的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2.107,P=0.005)和治疗方式(OR:0.069,P=0.026)是终点事件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尤其M1段)远高于颅外动脉。对有中、重度动脉狭窄的青年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是积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率、症状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6±12.1)%,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0.4±10.2)%,手术成功率100%。30天和6个月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2.5%。68.8%患者症状改善明显。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复查,1例伴有80%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白膨式颈动脉支架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50%,并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血管超声、MR血管成像及DSA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1)23例患者均成功置人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术前的(70±8)%降至(10±6)%。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术后临床随访3~25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复发;19例症状改善。21例超声随访无再狭窄发生,12例接受6个月以上的缸管造影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变形。结论应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短期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支架变形并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支架成形术(SAA)与单纯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3月ICAS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人院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SAA组(均用Wingspan支架)122例,药物治疗组86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以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治疗前NIHSS评分的比值评价。主要终点事件为30d内出现的脑血管事件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30d后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等随访结果。结果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4-36个月,平均(19.3±1.7)个月。①SAA组30d,6、12、18、24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4.9%、45.1%、57.4%、53.3%和55.0%;药物组为3.5%、26.7%、20.9%、24.4%和23.2%,两组30d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AA组手术成功率为98.4%。术后30d内,SAA组共有4例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另有2例症状轻微。药物组30d内有2例(2.3%)发生狭窄动脉区轻微卒中;30d内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AA组30d后责任血管发生缺血事件为7例(5.7%),药物组为15例(17.4%)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SAA治疗ICAS较为安全,在预防责任血管相关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长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六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基底动脉均获得冉通;对其中5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复查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畅.③5例患者术后3~7d复查头部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基底动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1 d脑出血,7d后死亡.④5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5分;5例患者出院时改良Ptaglkin评分0分1例,1分2例,2分2例.结论 在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