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年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95例72 h以内发病60岁以上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入院后前3 d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此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中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75 mg/d,持续15 d).观察组患者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 mg,继之75 mg/d治疗1年.观察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减少,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下降(P<0.05).两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60岁以上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是否接受早期溶栓治疗,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继之75 mg/d口服,治疗1年,可降低心绞痛的发作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剂量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效果,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最合适剂量.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该院8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溶栓治疗开始前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300 mg,之后两组患者每日给予75 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始剂量为600 mg的高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比低剂量(300 mg)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口服300mg氯吡格雷;研究组43例,口服600mg氯吡格雷;之后两组患者均按照75 mg/d持续口服氯吡格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溶栓再通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起始剂量为600mg的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要优于300 mg剂量的氯吡格雷,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起始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两组均在溶栓、疏通治疗前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均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63/69),高于对照组76.8%(23/69)(χ2=5.41,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21/69),低于对照组的50.7%(35/69)(P0.05)。结论氯吡格雷起始剂量600 mg比300 mg起效快,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宜作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起始剂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无论是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还是药物溶栓,抗栓始终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由于近年来一些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及美国心脏协会(AHA)相继公布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新版指南。指南指出:急性STEMI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为负荷量的阿司匹林(300 mg)及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300~600 mg、普拉格雷60 mg、替格瑞洛180 mg);ESC指南更倾向于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2个指南维持量的阿司匹林均倾向于小剂量(75~100 mg/d)。新指南对于低分子量肝素应用于急诊PCI的推荐力度有所下降,建议维持时间≤8 d。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2个指南均建议在STEMI行急诊PCI时使用比伐芦定,尤其是对于伴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是否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方法 将132例ACS病人随机分为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的心绞痛发作很快被控制,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很快被改善,出院后病人再发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mg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出现无复流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4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STEMI患者,分为对照组术前1h给予40mg阿托伐他汀,术后40mg/d,治疗14d后改为20mg/d进行长期治疗;观察组术前80mg阿托伐他汀,术后40mg/d,治疗14d后改为20mg/d进行长期治疗,两组各72例,对比两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2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P0.01);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取80mg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少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进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PPI)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老年患者80例,年龄70~86岁,随机分为单纯抗栓治疗组43例,抗栓加PPI组3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72±12)岁和(74±11)岁。单纯抗栓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双重抗血小板,(必要时加用替罗非班),每12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0.4mg,疗程7d。PPI组:在抗栓治疗基础上,静注泮托拉唑60mg/d。结果单纯抗栓组6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13.9%。PPI组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9.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12月-2009年12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氯吡格雷75mg,1次/d,术中普通低分子肝素50~70U/kg,术后低分子肝素1次/12h,皮下注射3~5d.研究组术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 3min内推注完毕,随后0.15μg/(kg·min)静脉持续24h.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血小板聚集、主要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研究组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改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年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60岁以上72h以内发作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标准基础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轻微血管出血事件4例,观察组发生轻微血管出血事件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血管出血事件。结论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后对心肌细胞及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40 mg阿托伐他汀组(n=60)和80 mg阿托伐他汀组(n=60)。入选者均在发病6h内行直接PCI治疗,记录冠脉病变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分级;比较两组间的一般状况、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观察两组再灌注损伤事件的发生情况;综合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急性MI/RI后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结果:两组间一般情况、临床生化指标、冠脉病变分布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均无无复流发生;两组直接PCI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STR)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PCI术后两组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80 mg阿托伐他汀组RA的发生率大于40 mg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心脏不良事件(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减轻AMI患者直接PCI术后MI/RI,进而改善近期临床预后,且80 mg阿托伐他汀改善冠脉血流功能作用优于40 mg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与高负荷剂量(600mg)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的131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临床基本资料中,除年龄外,性别、基本用药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前2h分别给予600mg(A组,n=65)和300mg(B组,n=66)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预治疗,之后均予75mg/d维持量。比较两组30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脑卒中、再入院)、术后2hST段回落、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30d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比较,30d主要心血管事件〔7.7%(5/65)vs19.7%(13/66),P0.05〕、术后2hST段回落〔70.8%(46/65)vs45.5%(30/66),P0.05〕、术后cTnI峰值〔(15±3)μg/Lvs(22±5)μ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d出血事件〔9.2%(6/65)vs7.6%(5/66),P0.05〕和不良反应〔12.3%(8/65)vs10.6%(7/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负荷剂量(300mg)相比,高负荷剂量(600mg)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急性STEMI行PCI患者的近期疗效,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病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死亡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8月以心电图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共918例,以入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11例)及死亡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病史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死亡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比例(22例,20.6%)高于存活组(101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54,P〈0.05)。②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比例、血压、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血肌酐、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方式比较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缺血性卒中病史并不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027,95%CI.O.263~4.004)。结论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死亡的人群中具有更集中的现象,但是经过校正后,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死亡预后的独立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标记物的影响。方法:入选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15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例。根据临床用药方式的不同所有患者被分为联合治疗组(80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组(78例,阿司匹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14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第7d,两组患者hsCRP、IL-6以及P-选择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治疗第14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hsCRP[(3.48±1.98)mg/L比(2.93±1.16)mg/L]、IL-6[(9.81±4.58)μg/L比(8.98±3.52)μg/L]、P-选择素[(9.56±4.67)ng/ml比(9.11±4.57)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5)。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标志物水平,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诊断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的患者共24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有无抬高,分为A组(AVR导联ST段抬高)80例和B组(aVR导联ST段无抬高)1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对比.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史、PCI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IRA为左主干(LM),A组9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A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LM/3VD),A组46例,B组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VR导联ST抬高对IRA为左主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5%和69%,对IRA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和81%.④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A组36例,B组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在住院期间,aVR导联ST段抬高(OR=10.03,95%CI=5.36~18.77,P<0.01)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及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收治的37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83例)和对照组(189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基础上采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PC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中术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患者152例(83.1%),高于对照组的140例(74.1%),观察组血流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30 d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60.4±6.1)%、(64.3±5.6)%,高于对照组的(52.4±5.9)%、(55.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出血36例(19.7%),对照组患者中出血26例(13.8%),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10例(5.5%),对照组30 d内MACE 22例(11.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结论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PCI中,可显著改善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提高近期左心室射血功能,降低30 d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梗死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梗死47例,中度梗死35例,重度梗死38例;同时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近似的12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疾病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价值。结果健康体检者、治疗前轻度梗死者、中度梗死者、重度梗死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32±0.46) mg/L、(8.87±3.72)mg/L、(18.52±6.33)mg/L、(32.51±11.25)mg/L。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受试者,且随着脑卒中梗死程度的加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度高且快速的优点,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给予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和对照组(直接给予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对血流的影响,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的开通率均为100%。治疗组术后TnI、CK—MB酶峰值分别为11h和10h,对照组为17h和16h,治疗组心肌酶酶峰较对照组提前。TIMI分级结果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中应用抽吸导管与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情况,减少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率,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脑梗死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健康对照组90例,比较两者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脑梗死组再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及活血化瘀等药物,同时口服叶酸和甲钴胺;B组仅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及活血化瘀等药物,随访12 m复查血清Hcy水平;观察治疗1年内脑梗死的再发情况.结果 (1)治疗前脑梗死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且脑梗死组的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P<0.001).(2)治疗前A、B两组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者Hcy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A组治疗后Hcy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B组治疗前后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3)A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为15.01%,B组为21.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但对脑梗死再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的临床预测指标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到2010年8月的207例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将血流TIMI 3级的患者定义自发再灌注组(SR),血流TIMI 02级定义为非自发再灌注组(NSR)。比较2组冠状动脉造影前心电图ST段回落及症状缓解对自发再灌注的预测价值,同时比较2组的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SR组共38例(18.4%),NSR组共169例(81.6%)。SR组急诊造影前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NSR组(42.1%比14.8%,P<0.001),SR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前症状较最严重时症状缓解>80%的患者比例较NSR组亦明显升高(53.3%比9.0%,P<0.001);心电图ST段回落>50%预测自发再灌注的敏感度42.1%,特异度85.2%,阳性预测值39.0%,阴性预测值86.7%;症状缓解>80%预测自发再灌注敏感度53.3%,特异度91.0%,阳性预测值55.2%,阴性预测值90.3%;若采用症状缓解80%及ST段回落>50%联合标准,则敏感度13.3%,特异度98.6%,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84.5%。若采用ST段完全回落且症状缓解>80%联合标准,则敏感度13.3%,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4.7%。冠状动脉造影SR组的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冠状动脉造影NSR组相比为13.2%和25.4%(P=0.285)。结论症状的缓解及心电图的回落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R组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NSR组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