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6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3、7天,1、3、6个月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分别按照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进行分组。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75例)和≥40%组(487例)。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67例)和≥40%组(495例)。观察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结果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两组分别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高于≥40%组(30.7%vs12.9%,P<0.05);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也高于≥40%组(28.1%vs11.7%,P<0.05)。出血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糖尿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及入院第7天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 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8例,非糖尿病患者52例,入院第7天,前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74.2% ±20.2%,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42.6%±18.5%,后者分别为78.5%±21.3%和60.7%±27.5%,两组患者之间AA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DP抑制率在糖尿病患者中低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呈明显负相关(r=-0.286,P<0.05),与AA抑制率无明显相关性.空腹血糖与AA和ADP抑制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疗程均为15 d。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较给药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抑制炎性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8例ACS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静脉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治疗7 d后对比两组的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血脂及炎性指标等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血栓弹力图花生四烯酸(AA)受体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抑制率为(70.04±23.49)%与(57.81±26.24)%;ADP抑制率为(71.90±26.82)%与(58.33±26.92)%,观察组较对照组AA及ADP抑制率为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降低(P0.01),而观察组hs-CRP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能改善AA及ADP抑制率,并可降低hs-CRP,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栓素B2(TXB2)、血小板聚集率]。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5%(27/3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PAI-1、TXB2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有效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血小板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观察我院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2例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并将患者分成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16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血栓弹力图仪分别测得4组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78.93±11.73)%,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53.4±21.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诱导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93.27±5.73)%和(55.8±24.6)%,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能客观反映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阿司匹林能起到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优于氯吡格雷,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PCI的120例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标准组,n=60)、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强化组,n=60)。120例患者分别于急诊PCI前及他汀药物治疗后第7天取血,行血脂及生化检测。并通过血栓弹力图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和花生四烯酸(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ADP值在治疗7天后,强化组较标准组明显下降[(38.40±17.40)mm vs(45.70±14.50)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于治疗第7天ADP高反应性的发生率在强化组较标准组明显较少(18.3%vs 31.7%,P0.05)。AA高反应性的发生率在强化组和标准组无差异(13.3%vs 18.3%,P0.05)。随访3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及心血管疾病死亡或靶血管重建)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给予短疗程的高剂量他汀治疗较常规剂量可更显著地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强化治疗3个月临床终点事件未出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联合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接受诊断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0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7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AA、AD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ADP、A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率(AA、ADP)及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217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74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43例,选取无冠心病的老老年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即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积(Pct)等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冠心病患者不需停服抗血小板药物.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DW值和P-LCR值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MPV、Pct三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入院时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对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进展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江秀龙  张旭  赵振华  雷惠新 《内科》2014,(2):148-151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联合治疗7 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5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3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8例),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有效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19基因(CYP2C19*2)分型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80例行PCI的ACS患者,根据CYP2C19*2等位基因突变情况分为无缺失功能等位基因的野生型组(GG,92例):进行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缺失功能等位基因的突变杂合型组(AG,67例):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50rag,2次/a;突变纯合型组(AA,21例):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100mg,2次/d;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比较三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患者中的野生型占51.11%,突变杂合型占37.22%、突变纯合型占11.67%。据基因型所分三组临床资料及PCI结果无显著差异。AA组、AG组用药后7d,用药后180d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GG组明显降低[180d:(24.3±3.41)%、(25.8±2.89)%比(30.3±3.17)%,P〈0.05]。随访12月,三组的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用于CYP2C19*2有缺失功能等位基因(AG或AA)的ACS患者,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用于CYP2C19*2无缺失功能等位基因的ACS患者比较,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但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相同。CYP2C19*2基因分型可以为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二磷酸腺苷( ADP)、肾上腺素( EPN)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3.2%(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DP、 E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DP、 E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倾向。结论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6.
T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ten aged-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ere investigated. Aspirin was given as 160 mg/day and clopidogrel as 300 mg loading dose followed by 75 mg/day. Whole blood aggregometry was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10 days with collagen or ADP as stimulator. ADP as well as collage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each reduced (P<0.02) both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compared with aspirin only. In conclusion, treatment with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provide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ctivity than aspirin alon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in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巴曲酶对实验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犬冠脉内皮损伤与冠脉狭窄法,制备犬UAP模型,观察巴曲酶对冠脉流量降低次数(CFRs)、血小板(PLT)聚集、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因子(PT、APTT、TT)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即溶剂对照组、巴曲酶Ⅰ组、巴曲酶Ⅱ组及依替巴肽组,每组5只犬。溶剂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巴曲酶Ⅰ、Ⅱ组分别给予0.15和0.3BU/kg,依替巴肽组给予依替巴肽(0.24mg/kg)。结果:给予巴曲酶0.15BU/kg后,CFRs次数减少,给药后2h内有效率为80%,且有40%的犬CFRs完全消失,消失时间为(48.5±14.8)min。给予巴曲酶0.3BU/kg后1、2h,CFRs次数分别较基础值减少了62.7%和81.0%,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有效率为100%,且有80%的犬CFRs完全消失,消失时间为(20.7±25.4)min。给予巴曲酶0.3BU/kg后1h,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PLT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予巴曲酶0.15BU/kg后1、2h,FG的含量明显降解,与基础值比较降解率分别为51.5%(P〈0.05)和57.2%(P〈0.05)。给予巴曲酶0.3BU/ks,降解FG的作用更加明显,给药后1、2h,与基础值比较降解率分别为68.4%(P〈0.01)和78.5%(P〈0.01)。给予巴曲酶0.15和0.3BU/kg后,对P11无明显影响,但可使APTT和TT均明显延长。结论:静脉给予巴曲酶后,对UAP具有确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防治效果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MI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术前均给予替格瑞洛,对照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研究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与西洛他唑,连续应用1年。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术后1 d、15 d、30 d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最大聚集率(MPAR);随访统计术后1年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狭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刻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ADP途径诱导的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15 d、30 d MPAR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5 d、30 d 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术后1 d(P<0.05),MPAR低于术后1 d(P<0.05),而术后15 d与3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出血、轻微出血及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与24.44%,P<0.05);两组术后1年内心功能恶化、非致死性AMI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内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4.44%)均低于对照组(20.00%,17.78%,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有助于改善AMI病人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功能,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且有助于降低复发心绞痛及支架内再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