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小剂量组,每组各35例,治疗前、治疗后3d和1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3d和1个疗程后,对照组与小剂量组N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随访,对照组有效率为88.55%,小剂量组为9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效果好,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许昌市鄢陵县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每组40例。阿替普酶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后1、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静脉溶栓治疗后30 d预后;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7、14 d NIHSS评分低于尿激酶组(P0.05)。(2)溶栓治疗后30 d,阿替普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3)尿激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结论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价值与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各60例。溶栓组静脉给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溶栓组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28d,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溶栓组远期预后良好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90d的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3%,对照组治疗后90d的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13.3%,溶栓组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发病到治疗时间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很好的近远期疗效,也有很好的安全性,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发病到治疗时间为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4.5~9 h CT灌注成像引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疗的150名缺血性脑卒中后4.5~9 h,且CT灌注成像显示相对脑血流量比值>0.2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t-PA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rt-PA组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不予溶栓,此外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稳定血压、调脂、营养神经等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时间为9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血管再通情况、48h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各时间节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1年随访期内脑卒中相关死亡率。结果治疗24 h,rt-P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例(28.00%):3例(4.00%),(χ2=16.071,P <0.05)];治疗24 h、7 d、30 d、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t=2.402~7.063,P <0.05);治疗90 d时,rt-PA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t=3.361,P <0.05),BI、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t=3.088,2.846,P <0.05);治疗48 h,两组患者有症状颅内出血、无症状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总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1年的随访期间里,rt-PA组和对照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8.96%:10.77%,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4.5~9 h的患者在CT灌注成像引导下行rt-PA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激发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超声激发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1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仅出现轻微的出血症状。结论超声激发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轻型脑梗死住院患者117例,均为发病4.5 h,且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根据是否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117例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64例)和非静脉溶栓组(53例)。(1)记录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并比较其差异。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一般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病史、烟酒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起病至溶栓时间、致残性卒中症状等。(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包括NIHSS评分和(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记录治疗后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男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烟酒史)、致残性卒中症状以及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静脉溶栓组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为75~260 min,中位时间为161.5(129.5,185.0) min。(2)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者中,伴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占比为9/10,伴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率为81.5%(44/54),二者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非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者中,伴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占比为8/12,伴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率为65.9%(27/41),二者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非静脉溶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8%(53/64)比66.0%(35/53),χ~2=4.376,P=0.036]。(3)静脉溶栓组在治疗期间出现脑出血转化2例,其他部位出血而中止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溶栓后桥接脑血管取栓术并发颅内未出血致死1例;非静脉溶栓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及病死率事件,两组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静脉溶栓组有3例患者在溶栓后出现症状加重,行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其中2例患者溶栓前均评估为非致残性卒中,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住院期间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非静脉溶栓组中择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置入术者各1例。两组患者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颅外大血管发生率及总狭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无论伴或不伴致残性卒中症状,对于符合适应证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的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4d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和预后。结果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1.4%(P=0.2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和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和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vs24.3%,P0.01)。结论 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随访结束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结束后GO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能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预后,探讨其在基层综合性医院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玉田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根据治疗不同分为低剂量组60例(rt-PA 0.6mg/kg),标准剂量组57例(rt-PA 0.9mg/kg),对照为组70例(未行rt-PA,仅常规治疗)。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成28d及90d随访。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为预后良好,分析各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院和28d随访时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vs 31.6%vs 18.6%,P=0.182;38.3%vs 45.6%vs 27.1%,P=0.092),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90d时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52.6%vs 32.9%,P=0.047)。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10.5%vs 0%,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随访90d时,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 3.5%vs 4.3%,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d预后,降低患者残疾,但有一定出血风险,低剂量rt-PA较标准计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采用尿激酶进行责任血管的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2例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分别于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h、7d、14d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14d,两组NIHS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24h后,动脉溶栓组病人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79.31%,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596.2%(P00.5);治疗12个月后,动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为60.34%,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40.38%(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急诊收治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210例,根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77例,预后不良组33例。分析2组基线资料,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分析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病因分型及其对预后的可能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出血7例(3.3%),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2.4%)。2组均无静脉溶栓死亡病例。预后不良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6.1%vs 0%,P<0.0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0%vs 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科诊治的86例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其近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溶栓组90 d的预后不良发生率、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复发率、病死率、出血转化率以及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等因素与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OR=1.89,95%CI(1.92,6.82),P=0.024]。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伴HMCAS急性脑梗死病人能显著改善其90 d的NHISS评分,降低不良预后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出血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治疗后1个月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神经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4 d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30、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4、30、90 d 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 mRS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中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再发率、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抑制血栓形成,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研究组是在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再闭塞、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后24 h、7 d时,研究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3个月,研究组mRS≤2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VS 44.64%,P0.05)。研究组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9%VS 17.86%,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4例(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1例(1.79%)、对照组2例(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5例(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研究组0例、对照组3例(5.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有效,能够明显降低再闭塞发生率以及脑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4 h内使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病人255例,均采用rtPA溶栓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127例)和治疗组(128例)。对照组按照指南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24 h内加服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10 d。两组分别于rtPA溶栓前、溶栓后10 d及随访90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内病人的百分比;观察两组病人溶栓后颅内出血以及随访90 d内再发脑梗死情况。结果与rtPA溶栓前比较,两组rtPA溶栓后10 d、随访90 d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mRS评分在0~2分内病人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随访90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在0~2内病人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再发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9%与15.32%,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病人,rtPA溶栓后24 h内使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能够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从而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预后.方法将18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2次/日,共14 d,并予活血化瘀,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尿激酶3×105 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1次/日,连用7 d,同时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2次/日,连用14 d,并予活血化瘀,对症及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时明显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95.74%,而对照组总有效率58.69%,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且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联合组)共35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30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病变动脉,尿激酶用量50万~150万U。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酶0.5万~1.0万U/kg,再动脉给尿激酶,总量不超过150万U。术前及术后6h、24h、7d、30d、90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24h、30d后ESS评分联合组为83±24、88±26;动脉组为77±29、81±24。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42.8%,动脉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起病6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相比,总再通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加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和疗效(优良率)、术前、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