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中青年群体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病的患病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相应疾病防控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中心2009—2016年的中青年(18~44岁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人群的体检资料,探讨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20~139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80~89 mmHg]和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调查总人群为142857例,高血压前期患者有64220例,高血压患者有3912例,高血压总患病率为9.74%,男性为12.51%,女性为5.82%。高血压前期总患病率为44.95%,男性为53.31%,女性为33.15%。中年组中,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51.68%,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5.13%,而这两个指标在青年组分别为37.95%和4.13%。2013—2016年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分别为45.37%和10.65%,均高于2009—2012年的44.52%和8.78%。此外,中青年体检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组合并血糖、血脂、糖脂代谢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超重/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与男性高血压前期密切相关,而年龄、超重/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低密度胆固醇血症与男性高血压病和女性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结论中年、超重/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均为中青年男性和女性体检人群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强化对上述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温州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并探讨成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温州市11个区县随机抽取年龄≥18岁的居民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的关联。率的标化采用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共调查42 747人,有效问卷41 054份,有效率96.04%。居民标化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5.9%、5.9%、42.3%,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以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为参照,超重+中心性肥胖、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2.475(95%CI 2.330~2.628)、4.140(95%CI3.751~4.570)倍,糖尿病+肥胖+中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无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的6.298(95%CI 5.086~7.800)和4.159(95%CI3.633~4.763)倍。结论 BMI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对高血压患病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脑梗死的中青年患者100例,短暂性脑缺血组100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组中青年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90.00%)和短暂性脑缺血组(84.00%)中青年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青年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94.57%)明显高于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同型半胱氨酸值可能可以成为一个预测缺血性脑血管发生及预后的指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 2007年6月至8月对9786例"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重指数(BMI)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体格检查及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1)存在2个及2个以上生物学危险因素的个体分别占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的10.5%、22.5%和37.9%,平均BMI每增加1,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增加21%。超重及肥胖男性患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风险高于同BMI水平女性(P均0.001);(2)青年、中年及老年男性肥胖者中,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为49.2%,49.7%和56.1%(P=0.285);上述3类女性肥胖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9%,35.7%和48.6%;(3)危险因素聚集组分最常见组合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分别占男性超重和肥胖者的21.7%和38.7%,及女性超重及肥胖者的18.4%和25.5%。结论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者存在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而在肥胖人群中,中青年男性与老年男性已具有相同危险性,故应将超重及肥胖人群,尤其是其中青年男性群体作为早期预防干预的重点对象,从而从上游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心内科及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547例,根据是否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高血压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72例,纳入研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正常者175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人群主要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总结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研究组男性297例(79.8%,297/372),约占总数的54.3%,对照组男性88例(50.3%,88/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位年龄64.5岁、平均BIM(25.4±2.7)、吸烟率为36.0%(134/372)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人群伴发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分别为6.2%(23/372)、10.2%(38/372)、21.0%(78/372)、3.0%(12/37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肌酐、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平均值分别为(90.0±7.8)μmol/L、(1.56±0.41)mmol/L及(3.29±0.8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分别为(1.09±0.15)mmol/L、(349.8±54.7)μg及(6.3±0.7)μg,明显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BIM及慢性肾病是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很常见,男性、年龄、BIM、慢性肾病与疾病发生呈正相关,值得临床进一步治疗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7):656-660
目的了解年龄5~6岁学龄前儿童偶测高血压现况,分析超重、肥胖与学龄前儿童偶测高血压的关系,为成人期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16-2018年连续3年在天津市16个区1 802所幼儿园随机抽取63所幼儿园,对年龄5~6岁儿童21 393人进行血压、身高、体质量等身体测量,并对儿童生活环境因素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整潜在的生活环境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偶测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天津市学龄前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1.9%,偶测高血压检出率为17.5%。超重、肥胖儿童血压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童(P0.01)。调整儿童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后,超重、肥胖的学龄前儿童血压偏高和偶测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超重者发生血压偏高和偶测高血压的OR(95%CI)值分别为1.61(1.41~1.83)和1.79(1.61~1.99);肥胖者发生血压偏高和偶测高血压的OR(95%CI)值分别为2.15(1.85~2.50)和3.16(2.82~3.53)。结论超重、肥胖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偶测高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的新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体血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10μmol/L以上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1].一项6城市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中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约占75%(男性占91%,女性占60%)[2].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糖尿病等为脑卒中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也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我国75%的高血压患者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伴血浆Hcy≥10μ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1]>.本文拟探讨"H型"高血压与老年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BMI与高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组调查256例6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情况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①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重者男性55例,女性45例;肥胖者男性31例,女性31例;②超重者男性患高血压36例,女性33例;肥胖者男性患高血压18例,女性25例。高血压的危险性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十分普遍,且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确诊为脑梗死的中青年患者100例为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100例为脑缺血组,分别检查2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中青年脑梗死组和脑缺血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8-35岁年轻人体质馥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07例18-35岁年轻人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计算BMI等参数,按BMI值将其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时三组年轻人的血压进行比较,片对BMI与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8-35岁年轻人随BMI增加血压升高,两者呈正相关(收缩压:r=0.400,P=0.000;舒张压:r=0.717,P=0.000)。三维间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肥胖组最高(P〈O.05)。结论18-35岁年轻人BMI与血压呈中度以上正相关。BMI可作为早期监测高血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重人群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超重组29例,正常体重组21例,检测腰围(WC)、血糖、血脂、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及瘦素水平,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脂联素与瘦素的比值,并分析网膜素-1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组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水平及脂联素/瘦素的比值明显降低,而瘦素水平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WC(r=-0.27,P〈0.05)、BMI(r=-0.36,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联素呈显著正相关(r=0.29,P〈0.05).结论 超重人群血清网膜素-1水平降低,血清网膜素-1可能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回族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米东区回、汉人群进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由经培训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和资料收集。结果:米东区回族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1.95%,显著高于汉族的患病率(26.91%),P0.05;回族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为64.44%,治疗率为57.78%,控制率为10.37%;年龄的增长(OR 7.986,P0.001)、摄盐量(≥6g/d,OR 4.604,P0.001)、超重或肥胖(OR 2.762,P0.001)以及亲属高血压史(OR 1.920,P0.05)为回族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回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2002年全国水平上升,年龄、摄盐量、超重或肥胖以及亲属高血压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大兴农村地区老年超重和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等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长子营地区3036名60岁以上老年人(包括超重1328人、肥胖747人、正常体重961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数据.结果 60岁以上老年女性超重和肥胖者明显多于男性.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血压、空腹血糖、TG、LDL-C、尿酸水平依次升高,而HDL-C水平逐渐降低,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富裕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人群(教师人群)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及其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910名中小学教师的血压、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血脂进行测量,并与同期体检的648名当地企事业单位健康人群(一般人群)作对照。结果教师人群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高脂血症患病率也明显低于一般人群(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师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TG呈正相关(P〈0.05),而一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则与TC呈正相关(P〈0.01)。结论教师人群的血压和血脂水平与一般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防治即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云南省农村地区50~70岁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布,为该地区冠心病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云南省四个县区11个农村地区中50-70岁人群540人进行现况调查,使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云南省农村50~70岁人群高血压病、超重/肥胖、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2.4%、15.7%、36.8%和0.6%,吸烟率为36.7%,饮酒率为33.5%。各民族问高血压病、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和饮酒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白族和纳西族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汉族、彝族、傈僳族;藏族高血压病与饮酒率高于汉族、彝族、傈僳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超重/月巴胖率(18.7%)显著高于男性(12.5%,P〈0.05),男性吸烟率、饮酒率及高血压病患病率(66.1%、54.9%和47.5%)显著高于女性(9.9%、14.1%和37.8%,均P〈0.05)。结论:云南省农村地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民族间某些危险因素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钙离子拮抗剂(CCB)氨氯地平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替米沙坦联合治疗对腹型肥胖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92例腹型肥胖[腹围(AC):〉85cm(男性)/80cm(女性)]高血压患者被分为单纯腹型肥胖组(A组,体重指数〈25kg/m^2,n=42)或腹型肥胖超重组(B组,体重指数≥25kg/m^2,n=50),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的降压疗效。结果:(1)两组血压达标率随着随访时间增加而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2周治疗达标率A组为69.1%,B组为76.0%;(2)治疗3个月A组收缩压、脉压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B组(P均〈0.05)。结论: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腹型肥胖高血压者的血压,对降低单纯腹型肥胖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脉压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韩俊  张爱珍  李毅  杜永成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1):1628-1631
目的探讨低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程度、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2例,根据BMI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BMI18.5~23.9kg/m2)、超重组(BMI24.0H27.9kg/m2)、肥胖组(BMI≥28kg/m2)。所有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OPDassessmenttest,CAT)问卷、肺功能检测及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CT,HRcT)检查,并同时应用HRCT相关软件测定肺气肿评分、气道壁厚度及管腔面积等气道重塑指标。观察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并研究其与BMI的相关性。结果①所有患者中低体重组患者12例,正常体重组患者30例,超重组患者7例,肥胖组患者13例,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患者比较,低体重患者FEV。%pred、MVV、Dt.co/VA%pred、FEV,/FVC均下降(P〈0.05),而RV/TLc增高(P〈0.05);③与正常体重、肥胖患者比较,低体重患者CAT评分增高(Pd0.05);④与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组患者比较,低体重组患者肺气肿评分高(Pd0.05);⑤低体重患者管壁面积百分比(WA%pred)、壁厚与外径比率(TDR%pred)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BMI与CAT评分、肺气肿评分、RV/TLC均呈负相关(r=-0.351,P〈0.05;r=-0.628,P〈0.05;r=-0.256,P〈0.05),而与WA%pred、TDR%pred无相关性(P〉0.05);BMI与FEV1/FVC、DLCO/VA%pred呈正相关(r=0.387,P〈0.05;r=0.549,P〈0.05)。结论低BMI的COPD患者肺气肿程度严重,通气及弥散功能明显下降,这对临床综合评估COPD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河北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健康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方法将河北地区923名健康女性,年龄20~80岁,每10岁为1组,分为6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限,同时测定腰椎2_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的骨密度(BMD);计算各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找出各部位骨峰值,分析年龄、BMI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同时分析50岁以上女性年龄、BMI、绝经年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40~49岁骨质疏松(OP)发现率为11.72%,50~59岁为31.54%,60~69岁为63.42%,70~79岁为79.84%,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30—39岁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与40~49岁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其他各年龄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骨密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肥胖组的L2-4,ward's三角区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P〈0.05),但后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肥胖组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但肥胖组与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相比以上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50岁以上女性同时发现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以年龄最好。结论建立了河北地区健康女性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骨密度的数据库,为骨质疏松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史、初治的肾小球疾病患者1885例。监测血糖或OGTT,并收集临床、病理及化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1)T2DM患病率15.3%,糖调节异常(IGR)26.6%。若单纯检测FPG将漏诊全部IGR的72.9%及全部T2DM中的61.5%;(2)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和肾功能下降而升高(P〈0.01);有DM家族史、伴高血压、肥胖、高尿酸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均明显升高(P〈0.05);(3)糖代谢异常组肾内小血管病变、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小球硬化发生率均明显增加(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0R=3.156)、BMI、T2DM家族史(OR=1.334和2.541)、伴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OR=1.587和1.669)、肾功能异常是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无糖尿病史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41.9%,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DM家族史、伴高血压、肥胖、高尿酸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