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4例,住院期间未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A组(n=46),住院期间第5~7天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B组(n=48);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使用电化学发光测量不同时间NT-proBNP水平,同时测量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B两组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较C组明显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在45 d及6个月时较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NT-proBNP水平在45 d及6个月时与A组相比进一步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测量值则进一步改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后NT-pro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且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后续的择期PCI治疗能进一步降低NT-proBNP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7例发病24 h之内进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术后入院即时血浆NT-proBNP水平,收集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根据相应程度或等级分组,对比各组间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 NT-proBNP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39,P=0.000),与LVEF呈负相关(r=-0.29,P=0.000);入院时killip分级Ⅲ~Ⅳ级组和Ⅱ级组NT-proBNP水平高于I级组(P均<0.01);随着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的延迟,NT-proBNP水平依次增高(P均<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与年龄、LVEF、killip分级、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04例,分别于就诊时、PCI术后24 h及72 h采血测定血浆MIF水平,另选年龄、性别匹配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65名作为对照。收集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TEMI患者就诊时血浆MIF水平即显著升高[53.1(36.4,81.9)ng/ml,P<0.001],并可持续至术后24 h和72 h(F=1.110,P=0.331)。STEMI患者就诊时MIF水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呈正相关(r=0.439和0.316,均为P<0.001),与急性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38,P<0.001);就诊时、PCI术后24 h血浆MIF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r=0.173,P=0.018;r=0.148,P=0.039);术后24 h血浆MIF水平与就诊时、PCI术后24 h和72 h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05、0.195和0.237,均为P<0.05);术后72 h血浆MIF水平与PCI术后24 h和72 h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175和0.146,均为P<0.05)。就诊时MIF高水平(≥53.1 ng/ml)的STEMI患者随访36个月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4倍(95%CI:1.12~5.20,P=0.02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早期血浆MIF水平持续升高,检测就诊时MIF水平有助于预测远期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强化他汀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和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效果,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228例接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他汀治疗组(SSG,n=115)和强化他汀治疗组(ISG,n=113)。于PCI术前7d开始,SSG组患者口服20mg/d辛伐他汀,ISG组患者则口服80mg/d辛伐他汀。于PCI术前、术后24、48h分别测定血清肌酐水平,按Cochcroft-Gault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于PCI术前、术后24h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结果 PCI后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并于术后24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术后48hISG组血肌酐水平显著回降(与术后24h比较P0.001)至术前水平(P=0.94),而SSG组血肌酐水平未显著回降(与术后24h比,P=0.11)。PCI术后24、48h,ISG组的血肌酐水平均显著低于SSG组(术后24h,P0.05;术后48hP0.001)。PCI术后,两组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降低,最低值出现在术后24h,然后逐渐回升。术后48h,SSG组肌酐清除率显著回升(与术后24h相比,P=0.03),但仍低于术前水平(P0.001),而ISG组术后48h显著回升(与术后24h相比,P0.001)并恢复到术前水平(P=0.87),在术后24、48h,ISG组肌酐清除率的回升程度均显著高于SSG组(均P0.001)。虽然PCI术后血清hs-CRP、P选择素和I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1),但ISG组低于SSG组(均P0.001)。结论与标准剂量他汀治疗相比,PCI前使用强化剂量他汀治疗可进一步保护PCI术后肾脏功能,降低CIN的发生率。这种益处伴随有血清hs-CRP、P选择素和ICAM-1水平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益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PCI治疗的ASTEMI患者388例,将167例接受急诊PCI(发病至PCI时间12 h)治疗者作为急诊PCI组,221例接受择期PCI(发病至PCI时间≥12 h)治疗者作为择期PCI组。比较两组患者PCI即刻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PCI前后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水平。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月。结果急诊PCI组PCI即刻成功率为96.4%,择期PCI组为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择期PCI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急诊PCI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1±1.3)d,短于择期PCI组的(13.4±1.9)d(P0.05)。急诊PCI组患者术前Killip分级劣于择期PCI组,LVEF低于择期PCI组,BNP水平高于择期PCI组(P0.05);急诊PCI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优于择期PCI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BNP水平低于择期PCI组(P0.05)。急诊PCI组患者随访期间心力衰竭、再梗死及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能更有效地改善ASTEMI患者心功能,有助于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成功后的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不同时间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02例CPR患者CPR后即刻、12 h、24~48 h的血清GDF-15水平,根据血清GDF-15升高时间分为3组:(1)A组:CPR后即刻、12 h、24~48 h GDF-15水平一直小于1200 ng/L;(2)B组:CPR后12 h和24~48 h GDF-15水平均升高,且大于1200 ng/L;(3)C组:CPR后即刻和12 h GDF-15水平升高,24~48 h GDF-15水平较12 h时降低。同时检测3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3组患者CPR后6个月的死亡情况。结果 GDF-15与NT-pro BNP、cTnI具有交互作用(P=0.001)。LVEDD、LVEF随着GDF-15、NT-pro BNP、cTnI水平的变化而变化。GDF-15、NT-pro BNP、cTnI高水平组患者死亡率均高于GDF-15、NT-pro BNP、cTnI低水平组(P0.05)。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生存率A组高于B组(χ~2=12.738,P=0.001),B组较C组低(χ~2=7.253,P=0.009),A组和C组无显著差异(χ2=2.240,P=0.097)。结论血清GDF-15、NT-proBNP、cTnI水平是预测CPR患者近期预后的很好指标,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3年10月。纳入有关中国人群急诊PCI与先溶栓后择期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RCT试验,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合并。结果:本文最终纳入9个RCT,共包括1 058例患者,急诊PCI组516例,择期PCI组5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诊PCI相对于择期PCI较少发生术后全因死亡(OR=0.16,95%CI:0.05~0.51)和再发心绞痛(OR=0.59,95%CI:0.39~0.88),且能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而两组在手术成功率(OR=0.92,95%CI:0.33~2.59)、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OR=1.28,95%CI:0.17~9.67)、PCI术后出血(OR=1.00,95%CI:0.01~99.57)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同时,急诊与择期PCI术后3个月均可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论:中国人群急诊PCI与先溶栓后择期行PCI手术成功率、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PCI术后出血等方面与择期PCI相似,而急诊PCI组在全因死亡率死亡及再发心绞痛方面优于先溶栓后择期行PCI组,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急诊PCI。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在不同心肌冉灌注疗法中的差异,以及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113 例 AMI 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组(n=74)和静脉溶栓组(n=39),采用荧光免疫法定量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血浆NT-pwBNP水平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NT-proBNP水平在急诊 PCI 组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 AMI 患者早期应用急诊 PCI 术较静脉溶栓治疗显著降低血浆 NT-proBNP水平,血浆 NT-proBNP 水平对判断 AMI 再灌注治疗的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联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四川省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ACS患者97例,按照出院前血浆BNP水平及LVEF分为2组,观察组(n=49)以BNP450 ng/L,LVEF低于50%为标准入组,对照组(n=48)以BNP≤450 ng/L,LVEF高于50%入组,均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术后1月及12月复查LVEF及BNP,并统计相关生化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分析BNP及LVEF在两组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前BNP及LVEF均在入组要求范围之内,术后1个月观察组BNP下降,LVEF升高,对照组BNP升高,LVEF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BNP在观察组出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在观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均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但分类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例数更多且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联合LVEF在评估急诊PCI治疗ACS患者预后中能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危险分层,提早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针对高危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AF)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标志物水平变化进行对比,研究AF患者经CBA后的心肌损伤与炎症的演变特征。方法连续纳入50例行CBA治疗的AF患者(AF组),50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5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48、72h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SA组CKMB及cTnI水平在术前及术后未呈现明显改变。AF组与ACS组CKMB及cTnI水平于术后24h达到峰值,hsCRP水平在术后48h达到峰值;ACS组CKMB、cTnI、hsCRP峰值均显著高于AF组和SA组。在AF组与ACS组中,cTnI与hsCRP呈相关性(r=0.275,P=0.045,AF组术后48h;r=0.351,P=0.01,ACS组术后48h),然而术后48hhsCRP/cTnI比值在AF组中显著高于ACS组(4.3vs 0.8,P0.001)。结论与ACS行急诊PCI患者相比,CBA术后患者心肌损伤和炎症标志物在术后达峰方面结果相似,但两者的比值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CBA术后患者心肌损伤和炎症标志物的变化仍有其自身的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动态变化,评估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肌的恢复作用,以及QTd对PCI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临床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急性心梗2周内在我院成功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5例,择期PCI术者20例,采集其入院时,术后6 h、12 h、24 h、48 h的心电图,并测量QTd。再选取我院2010至2011年急性心梗患者未溶栓未接受PCI术,仅药物治疗者30例,收集其入院时、入院2 d及12周时的心电图,并测量QTd。另选取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PCI治疗组QTd在术前与术后48 h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术后48 h QTd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诊治疗组和择期治疗组较未治疗组在相同时间点QTd下降,且急诊治疗组较择期治疗组QTd下降幅度更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在PCI术后的动态变化表明,可通过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氧供和血供,恢复正常的心肌电生理,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且急诊PCI治疗较择期PCI治疗能更快速且更大幅度地降低QTd。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B型钠尿肽水平(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变化与LVEF的相关性,评估BNP在NSTE-ACS患者近期心功能中的预测作用。方法入选NSTE-ACS患者138例,依据入院后治疗方式分为:6 h内PCI组(组1,47例),5~7 d PCI组(组2,50例),药物保守治疗组(组3,41例)。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发病48 h及7 d时,测定静脉血清BNP,1个月后测LVEF,比较不同时间点BNP的差异,分析BNP水平与1个月后LVEF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入院即刻和发病48 h时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0.279);发病7 d时,与组2和组3比较,组1BNP水平显著下降(P=0.006、0.001);组2与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病7 d BNP水平与1个月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结论在NSTE-ACS患者中,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发病7 d时BNP水平,BNP水平与近期心功能状态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清趋化素和白细胞介素37(IL-37)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rhBNP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BN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趋化素及IL-37水平,对比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LVEF。结果术后72h及7d2组趋化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IL-37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hBNP组术后72h及7d趋化素水平明显降低[(123.24±6.35)μg/L vs(130.25±11.20)μg/L,(116.50±9.64)μg/L vs(125.09±6.80)μg/L,P0.05],IL-37水平明显升高[(57.36±4.31)ng/L vs(53.82±8.35)ng/L,(64.70±4.77)ng/L vs(60.01±12.41)ng/L,P0.05]。术后7d及1个月2组LVEDD明显低于术前,LVEF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hBNP组术后7d及1个月LVED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结论 rhBNP可明显降低趋化素水平,升高IL-37水平,有效改善急诊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效果优于急诊PCI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急诊PCI组,行择期PCI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择期PCI组,病情稳定未行任何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未给予静脉溶栓或PCI等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急诊PCI组患者在发病12~24 h内入院,入院后立刻行PCI放置支架;择期PCI组患者在发病24 h后入院,7~10 d后行PCI放置支架。比较3组患者发病1周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因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结果发病1周,急诊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P0.05);择期PCI组和对照组患者LVEDVI、LVESVI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个月,急诊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P0.05);择期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与择期PCI均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但急诊PCI的改善效果出现更早、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T波早期倒置对术后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 BNP)、心功能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62例。根据术后24h是否出现T波倒置分为两组:24h内T波倒置组96例,24h内T波未倒置组66例。所有患者监测心电图变化;术前、术后24h NT-pro BNP水平;术后24h及6个月时的超声心动图;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但与T波未倒置组相比,T波倒置组术后24h的NT-pro BNP水平明显降低(P=0.002);两组患者术后24h的LVEDD、LVESD和LVEF无明显差异,但与T波未倒置组相比,T波倒置组6个月时LVEF较高(P=0.001),LVEDD及LVESD均较低(P分别为0.019和0.003)。术后24h的NT-pro 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而术前NT-pro BNP水平与LVEF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时T波倒置组的心力衰竭再住院及复合MACE的发生率较T波未倒置组低(P分别为0.029和0.003)。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T波早期倒置组术后24h的NT-pro BNP水平较低,术后6个月时的左心室大小和左心室功能恢复更好,且随访6个月时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对27例AMI患者行择期PCI术。于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2周、3个月急诊PCI组LVESVI、LVEDVI、LVEF和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两组3个月和6个月时LVESVI、LV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较均有显著改善。至6个月时,两组间LVEDVI、LVEF和RW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GWMI在各时间点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急诊PCI更优于择期P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术后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48h后血浆脑利钠肽(BN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及rhBNP的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直接PCI术,A组:PCI术中及术后静脉应用rhBNP,先按1.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min),后按0.01μg·kg~(-1)·min~(-1)静脉滴注,持续48h;B组:PCI术中及术后应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同期对照。同时观察静脉应用过程中患者有无血压下降、头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两组在PCI术前、术后检测血浆BNP及CK-MB浓度。结果 (1)B组血浆BNP浓度高峰在PCI术后24h出现。在PCI术后156h两组血浆BNP浓度[B组(137±24)ng/L,A组(115±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2)A组术后60hCK-MB较B组明显降低(P0.05)。(3)相关分析显示,BNP与性别(r=0.303,P=0.024)、年龄(r=0.522,P0.001)呈正相关,与体质量(r=-0.504,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r=-0.317,P=0.032)呈负相关。(4)A组在应用rhBNP中出现不良反应14例,B组为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结论 AMI患者PCI围术期应用rhBNP安全可行;应用rhBNP可能减轻心肌损伤;血浆BNP浓度女性较男性高,与年龄呈正相关,与体质量、LVEF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的临床意义及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从2009年2月~2011年4月入住两家医院的ACS患者101例,均已成功行急诊PCI术,术后24 h、72 h~7 d、3~6个月测定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并观察随访3~6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同时观察ACS药物治疗组52例,健康对照组40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药物治疗组的近期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而药物治疗组的72 h~7d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近期PCI组的MACE事件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急诊PCI组3~6个月内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血清NT-proBNP能够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MACE的发生率;hs-CRP可作为行急诊PCI的ACS患者的近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分为直接PCI 组(n=40),溶栓组(n=23),择期PCI 组(n=25)和对照组(n=18).均于入院即刻、24h、入院后7d、l4d及28d测定血浆BNP 浓度;测定入院后7 d和28d 的LVEF;观察半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死亡为终点.结果 各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 水平无明显差异.直接PCI组入院后各时间点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直接PCI组入院后7d、28d LVEF 均高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择期PCI组入院后28d LVEF较溶栓组高(P<0.05).直接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种再灌注治疗均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 水平,提高LVEF值,减少心血管事件,其中以直接PCI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