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杀行为是危害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也是大学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潜在的危险因素[1-2].因此,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自杀率显著高于同龄的非大学生人口,而家庭环境因素[3]、抑郁情绪[4 ]等均与自杀意念相关.该研究拟在了解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流行现况的基础上,探讨曾经的自杀、自伤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共同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大学生群体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和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杀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自愿地采取伤害甚至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属于社会病范畴,既是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从社会医学角度对其进行诊断、病因学分析和防治干预。研究自杀流行状况,分析自杀与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其成因,发现高危人群和高危社会、心理环境,加强自杀预防,减少自杀和自杀死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严重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遭遇时,既不能回避,也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约有12%的人在严重心理危机状态中会导致自杀行为,而存在自杀意念的比例更高。自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特别是80后和90后,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亡原因。自杀是一种复杂现象,从有自杀意念开始,到最终自杀死亡,这一过程受到心理、生物、社会和环境、文化等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使人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导致人类疾病、致残、死亡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在不断增加。从目前的死因谱中不难看出,意外死亡已越居主要死因的第五位,其中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对自杀这一社会现象从医学角度进行调查研究的资料较少。特别是家民这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自杀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 ,也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我国多所高校最近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自杀死亡事件 ,虽然自杀在大学生总体中只占极小比例 ,但它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后果十分惨痛 ,而且会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开展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 ,保障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1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类型1 .1 根据自杀的发展过程分类 自杀分为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情绪型自杀又叫冲动型自杀 ,是由明显的偶…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自杀态度问卷和死亡态度问卷调查广州某医药院校在校大学生480人,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体被试大学生自杀态度的总均分为(3.44±0.56)分,其均值在2.5-3.5分之间,说明大学生对自杀总体上保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从大学生死亡态度的整体情况看,总得分为12-14分的人数最多,占40.62%,说明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总体上表现为企图以嬉闹玩笑来隐藏内心的情绪,在讨论与死亡有关的主题时,表现得不自在,部分大学生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OR=0.779)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死亡态度(OR=1.143)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自杀风险及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疲劳量表(FS-14)、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自杀筛选问卷等量表为工具,对医院符合标准的114例MHD患者的自杀风险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同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并发症、透析时间、经济状况以及抑郁、焦虑、疲劳、社会支持对MHD患者的自杀风险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抑郁和焦虑是发生自杀风险的重要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降低自杀风险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MHD患者自杀风险高,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经历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限制,该群体对死亡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虽然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所下降,但自杀仍是我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实施前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变化过程,排除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影响外,与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3].本研究于2015年6月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杀意念发生特征,探究自杀意念与其他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姚文  邓华 《社区卫生保健》2004,3(3):197-198,213
目的 了解虹口区居民自杀死亡分布特征,探索预防居民自杀死亡对策。方法 收集1994~2001年虹口区居民自杀死亡相关数据,分析虹口区居民自杀死亡相关因素。结果 自杀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自杀死亡率最高,应予以特别重视。结论 自杀的干预关键在预防,成立危机干预服务中心,并将其列入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范围,是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什邡县1987~1988年232例自杀死亡配对调查研究,探讨其影响自杀死亡的社会因素,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家庭关系不合是影响自杀死亡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性格忧郁孤僻、夫妻关系不合等。在性别上,男性的性格忧郁孤僻、失恋较女性重要。而女性的夫妻关系不合、病残比男性明显。在年龄上,14~19岁组以性格忧郁孤僻为第一位,20~49岁组以夫妻关系不合为主,50岁以上组则以家庭关系不合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深入和全面了解中国的自杀模式方法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回顾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自杀水平和变化趋势,并对自杀死亡水平的地理分布进行验证。结果 1991~2000年中国人群自杀死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下降,依然是中国人群,特别是农村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在农村所有地区,依然保持女性自杀死亡高于男性。在农村人群中,15~34岁有一自杀死亡高峰的独特模式,但该年龄组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对总自杀水平还没有形成显著影响。结论 目前在东中部农村地区,特别靠近几省交界地区,人群自杀死亡率普遍偏高,可能与传统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农药作为主要的自杀手段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未来的2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的独特自杀模式将会逐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罗城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自杀是农村地区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社会医学课题,自杀及自杀行为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给亲属带来的感情创伤都是巨大的。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资料表明,意外死亡已成为人口死因构成的第三位,而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居第一位,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自杀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对于降低意外死亡率,保护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各因素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新疆7所高校的各个年级大学生共3 000名,将一般情况、社会支持和自杀态度编成问卷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不同特征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各因子多持矛盾、中立态度。自杀态度各因子在性别、民族、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家庭关系和生源地等家庭多因素存在差异。自杀态度各因子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自杀态度每个维度有数个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家庭各因素和社会支持程度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向华  夏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37-1338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的行为。当前,意外死亡已成为我国人口死因的第3位,而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占第1位[1]。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公众对自杀的态度可以对自杀行为产生某种促发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摘回廊     
自杀:中国第5大死因中国心理卫生研究协会研究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第5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已成为死亡首因。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自杀率比城市高3倍。每年至少约有1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2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者往往造成很大的心身伤害,甚至终身残疾。自杀已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摘自《社会周刊》全球药品10%有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社会支持与农村自杀死亡的关系,为农村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山东省疾病监测点上选取2008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3个县(市)的25个乡镇农村自杀死亡病例190例,按照性别、年龄(±3岁)、当地居住者1:1配对选取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测评,分析比较2组以及不同因素社会支持评分的差异.结果 自杀组社会支持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与婚姻状况、是否独居、家庭经济、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和是否党团员有关;家人和邻居尤其是家人是农村人群获得帮助的主要来源;调整婚姻状况、是否独居、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精神疾病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均与自杀相关联,其OR值分别为0.640(95.0%CI=0.526~0.779)和0.802(95.0%CI=0.693~0.929).结论 高社会支持,尤其是高客观社会支持与高社会支持利用度是农村居民自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杀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后产生的新分枝,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人群中自杀的发生及其分布特征,寻求可能自杀的高危人群并探讨自杀的主要原因或诱因及自杀常用的方法,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有效地控制自杀发生的目的.自杀已成为当代西方三大社会病之一.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约50万人.我国的疾病监测报告(1990~1992年)显示,自杀为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自杀已日益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关于自杀的系统研究较少,就国内的一些研究资料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自杀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15~34岁人群首例死亡原因[1].研究显示,自杀态度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测因素之一[2].对自杀持理解、认同态度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3,4].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音 《中国校医》2005,19(4):436-438
1998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表明,自杀己成为15~24岁年龄组死亡的第1位因素。殷希林等对1989~1995年北京、南京等地31所高校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杀率在9/10万~24/10万之间,远远高于同期所在城市的一般人群自杀率。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人数在逐年增加,就死因而言己排前3位,在部分大学校园中,自杀和企图自杀己是常见事件,自杀已是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自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已逐渐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自杀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彼此消长下,个人素质和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综述了妇女自杀的机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危机干预等)的研究现状,为自杀行为的预测和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