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彩超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原位肝移植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技术,是肝移植术后监测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现对本院2002年~2005年的24例肝移患者术后超声鉴别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男性23例,女性1例,年龄32~56岁,平均40岁。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肿块大小3~8cm。数目2~6个,12例肝硬化,1例为急性重症肝炎,3例为亚急性重症肝炎,均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采用Acuson 128xp 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MHz。检查时间:术后12h查1次,以后每天1…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经典非转流术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因手术创伤大及终末期肝病本身的病理变化,手术对患者全身各系统干扰明显,尤其采用经典非转流术式的患者,在无肝期及新肝期可发生较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我院自2002年4月~2004年12月行成人原位肝移植术317例,其中216例采用经典非静脉-静脉转流术式,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1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年龄25~72岁,男184例,女32例,其中急慢性重症肝炎48例,肝炎后肝硬化6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5例,肝豆状核变性2例,肝癌9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行二次肝移植手术3例。1.2麻醉与监测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介入治疗价值。 方法2004年3月~2011年6月14例肝移植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行综合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32次、肝动脉泵置泵1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1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1例,高强度聚焦超声1例。 结果肝癌复发灶呈肝内多发、肝外广泛转移的特点,多为富血供肿瘤,合并血管及胆管并发症者各2例;接受介入治疗后至今存活2例,12例从接受肝移植治疗到死亡平均生存16.1个月。 结论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采用介入治疗可有效抑制肝癌术后复发灶及转移灶的生长,消除移植术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肾功能衰竭是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选择我院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间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132例,其中35例在术后早期发生肾功能衰竭,现将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32例,男117例,女15例;年龄26~72岁,平均43.6岁。原发病中慢性乙型重症肝炎26例,肝炎后肝硬化57例,肝硬化合并肝癌46例,肝豆状核变性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术前已有肾功能损害者2例。本组资料按Rimola等提出的标准进行诊断:对于术前肾功能正常者,术后血肌酐(Cr)≥132 umol/L和(或)血尿素氮(U…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护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器官保存液的使用,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仍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患者远期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2月-2005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实施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68例,其中28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现就监护护理问题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8-76岁,平均47.5岁。其中胆汁性肝硬化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1例,原发性肝癌6例,乙醇性肝硬化3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血吸虫性肝…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32岁。6年前曾被确诊为肝癌,行肝癌切除术及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药抗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抗病毒、护肝、褪黄等对症治疗。1年前肝癌复发,并出现肺内转移,给予放疗、射频消融等治疗。2个月前,下颌部出现一淡红色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总结肝移植术后肺真菌感染的X线、CT影像表现特点,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肝移植术后肺真菌感染的X线、CT影像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肺真菌感染的X线、CT表现为渗出或实变37例(66%)、结节或肿块样病变18例(32%)、曲菌球1例(1%).其中多部位发生者40例(71%),同时存在上述2种或2种以上表现者35例(62%),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病灶形态变化快.结论:肝移植术后肺真菌感染的放射学表现具有多部位发生、多种影像同时出现,并且病灶形态变化快的特点,X线平片和CT检查对肝移植术后肺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1999年5月-2007年7月,我们采用改良包皮环切及术后京万红外敷治疗包皮异常32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本组320例年龄8~40岁,平均21岁。其中包皮过长288例,包茎粘连3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治疗80岁以上极高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0岁以上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膀胱全切术。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其中,4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81.0±40.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25.0±88.9)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0±2.8)d;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应激性溃疡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治疗80岁以上极高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2月~2006年3月,我们对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16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16例均为男性;年龄29~65岁,平均47岁。均有乙肝和肝硬化病史。有手术史4例,其中肝癌切除1例,肝癌破裂止血1例,脾脏切除2例。按照Milan标准,符合肝移植适应证仅2例,其余均属大肝癌,其中门静脉有癌栓3例。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在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金属内支架在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适应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了8例使用血管金属内支架治疗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病例,并对术后病人情况进行了随访。结果:5例下腔静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均获得了成功,术后2例(2/5)分别存活了22个月和8个月,另3例短期内死于其它原因,2例门静脉狭窄,1例(1/2)支架置入后存活了3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亡;1例肝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患术后短期内死亡。结论:血管内支架放置术是一种处理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它适用于肝移植后血管扭曲、旋转引起的血管狭窄,如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腔静脉狭窄。血管内支架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并发症中应谨慎选择。其它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血管内支架可在单纯PTA治疗不满意时选用。  相似文献   

12.
王乐天  张庆  陈虹  田彦  毛莎  白兰 《武警医学》2013,24(4):289-292
目的探讨进展期肝癌肝移植术后采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L-OHP)+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辅助化疗的临床安全性分析。方法分析我院施行了原位肝移植手术的58例进展期原发性肝癌(HCC)伴肝硬化患者,其中治疗组为26例不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其余3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采用"OXA/L-OHP+5-Fu+CF"化疗方案,每次化疗间隔21 d,共6个周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化疗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78.8%;未化疗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53.6%。化疗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7例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中,24例出现白细胞减少,其中12例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7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仅4例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无1例出现排异反应以及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及感染。无1例患者因化疗毒副反应中断化疗。结论进展期肝癌肝移植术后采用"OXA/L-OHP+5-Fu+CF"辅助化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活体肝移植供体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ylab30、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对60例活体供肝肝移植供体进行术中、术后超声检查.术中应用超声标记肝中静脉及其粗大属支走行,协助外科医师进行供肝切取;术中切除供肝后,检查残肝血流情况;术后对供体残肝进行超声监测.结果 60例供者在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均成功切取肝脏;术中超声发现残肝门静脉狭窄1例(1/60,1.67%);术后超声检查发现胆漏4例(4/60,6.67%)、脾脏增大16例(16/60,26.67%),其中8例(8/16,50%)伴腹水.结论 在活体肝移植供体术中及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田二云  宫静萍  尹利华  相学园 《武警医学》2015,26(11):1091-1092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置换在ABO 血型不合肝移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0例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双重血浆置换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等,随访治疗后3个月内病情转归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经过双重血浆置换治疗24 h后,5例患者受体术前血型抗体滴度为1∶32,术后24 h内稳定在1∶8;3例患者受体术前血型抗体滴度为1∶4, 术后7 d内稳定在1∶2;2例患者受体术前1∶16,术后2~3个月开始反弹后又自行下降并稳定在1∶8。根据整体疗效而言,治疗组有效率达80.0%,对照组有效率为4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重血浆置换是一种治疗血型不合肝移植有效、可靠的技术手段,使得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内健康人和器官移植受者体内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的表达情况,并探索其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分别采集30例健康人(健康查体正常)、50例肝移植受者(肝移植术后3个月且肝功能稳定)、50例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3个月且肾功能稳定)的外周血各3ml,并采集33例肝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1周、4周、12周、1年的外周血各3ml。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LA-G5水平。结果30例健康人中,28例HLA-G5的A值低于0.5,根据标准曲线含量为0.0ng/ml,2例分别为8、9ng/ml。50例肝移植受者HLA-G5表达阳性者16例,阳性率为32%,其中4例含量高于30ng/ml。50例肾移植受者HLA-G5表达阳性者10例,阳性率为20%,有1例含量为25ng/ml。健康人、肝移植、肾移植3组血清中HLA-G5平均含量分别为0.56±0.20、8.34±1.50和3.26±0.25ng/ml。对33例肝肾移植受者进行动态检测显示,有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HLA-G5呈阳性,4例术后4周阳性,12例术后12周阳性,追踪至术后1年有11例阳性。结论HLA-G5在健康人体内低表达,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有一定相关性。在移植后移植物接受良好的情况下,HLA-G5有不同水平的表达,肝移植受者的HLA-G5表达量高于肾移植受者。33例肝肾移植受者的动态结果证实了HLA-G5的表达从mRNA转录到蛋白表达的时间为15~60d的观点,HLA-G5的表达在第60天到达高峰,并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992年9月-2010年12月,我们对具有中、上腹部手术史9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98例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20~64岁,平均42岁。距上次手术时间2~32年,平均12.8年。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43例,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我院肝移植术后患者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在武警总医院随访的肝移植患者.纳入标准:(1)首次肝移植的华裔患者;(2)年龄20 ~ 70岁.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2)伴有其他器官移植.临床资料来源于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住院和门诊病历,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肝病史、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入选患者检测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Genant半定量分析法判断椎体压缩骨折程度.结果 共入选肝移植患者179例(男151例,女28例),年龄30 ~69(51.5±9.3)岁,术后时间2~ 119(41±30)个月.椎体骨折总患病率达32.4%,其中轻、中、重度椎体骨折分别占74.1%、19.0%和6.9%.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椎体骨折主要与年龄、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药有关,多发于术后0.5 ~2年,患病率可达51.4%.结论 肝移植术后椎体骨折患病率高,高龄、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药的使用是主要危险因素.建议在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基础上,积极选用双膦酸盐防治肝移植后骨质疏松及骨折.  相似文献   

18.
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术后感染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现将我科自 1997年以来应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 32例作一总结。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共 32例术后颅内感染病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15~ 72岁 ,平均年龄 4 2 6岁。在原发病类型中 ,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行肝移植后新肝再发肝癌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11月14日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为1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以下简称术后)3个月时曾返院化疗。术后19个月时发现移植肝首次出现肝癌复发,随后依次施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射频消融及肝左内叶肿瘤切除术等序贯综合治疗。术后32个月时发现移植肝再次复发肝癌,依次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肝右前叶肿瘤射频治疗及肝右后叶肿瘤切除等综合治疗。术后5年时发现门静脉血栓,出现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抗凝、补充白蛋白等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及术后接受常规抗乙肝病毒治疗。术后常规服用抗排异药物。结果该患者肝移植手术及术后恢复较为顺利。肝移植术后2次肝癌复发均成功治愈,第2次复发治愈后无肿瘤复发。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均小于103copies/ml,患者至今仍然健康生存,肝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癌复发的病例,只要复发肝癌符合中国杭州标准,仍应积极进行肝移植。对于肝移植术后新肝复发肝癌的患者,积极的序贯综合治疗及手术切除仍可能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介入治疗疗效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方法350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病人,35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胆道狭窄,对这32例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并对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0例病人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例治疗无效,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2例分别于1~4个月内出现再狭窄,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治疗。结论介入治疗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是一种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