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慧  张许来  张爱国 《安徽医学》2022,43(10):1121-112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梦威胁模拟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为患者组,另选取本院及周边社区的7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梦威胁事件问卷(DTQ)评估患者组和对照组的梦威胁模拟水平,采用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评估患者组和对照组的敌意归因偏向,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 患者组DTQ分、AIHQ-C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DTQ得分与敌意偏向总分(r=0.529,P<0.05)、责备偏向总分(r=0.398,P<0.001)、攻击偏向总分(r=0.442,P<0.05)及阳性症状分(r=0.395,P<0.05)呈正相关。敌意偏向总分(r=0.507,P<0.05)、责备偏向总分(r=0.426,P<0.05)及攻击偏向总分(r=0.481,P<0.05)与阳性症状分均呈正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DTQ总分(r=-0.272,P<0.05)、敌意偏向总分(r=-0.299,P<0.05)及责备偏向总分(r=-0.397,P<0.05)与阴性症状分均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偏向与阳性症状均可以预测梦的威胁模拟水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梦的威胁模拟水平过度激活,敌意归因偏向明显,阳性症状及敌意归因偏向均对梦威胁模拟水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曹世林  田国强  梁胜林  蒋海潮  甘建光  钱超  徐政权 《浙江医学》2016,38(12):949-951,955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事件,并分析男女患者间的差异,以寻找更好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方法对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99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童年创伤事件,比较两组间及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CTQ-SF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及健康对照组男女性别间CTQ-SF总分及所有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CTQ-SF总分及所有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CTQ-SF总分及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能在童年经历了更多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且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经历的童年创伤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5.
背景在各类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攻击行为不仅扰乱医疗环境,也对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巨大威胁。既往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童年创伤、自尊、心理弹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但当前较少有研究探讨上述4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 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自尊、心理弹性及攻击行为的关系,阐明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依据便利抽样原则,选取2021年3月—2022年7月在大庆市第三医院和赤峰市安定医院住院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童年创伤量表(CTQ-SF)、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尊量表(SES)、攻击行为问卷(AQ),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TQ-SF、CD-RISC、SES和AQ得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AMOS 24.0进行链式中介模型的构建,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所构建的链式中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患者组按照是否有暴力史及MOA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的评分进行区分,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组为研究组,无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组为对照组,总共80例刚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血液中的TT3、TT4(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研究探讨两组的MOAS分、PANSS因子分的数据并与TT3、TT4的血清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1.61±0.38)nmol/L的数据,研究组TT3(2.21±0.25)nmol/L的数据呈明显升高的趋势(P〈0.05),TT3与认知因子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TT4方面,对照组(91.05±9.93)nmol/L与研究组TT4(79.06±10.02)nmol/L相比也是呈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研究组的TT4水平分析发现,与MOAS的言语攻击因子分也呈现相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财物攻击因子分也是呈一定的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TT3与PANSS的焦虑抑郁因子分却是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TT4水平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童年创伤的发生率及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本院接收的符合DSD-IV-TR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患者有童年创伤的发生率,并在治疗稳定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有无童年创伤经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认知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童年创伤经历64.81%,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及情感忽视分别25.71%、15.71%、15.71%、41.43%、32.85%.有无童年创伤患者性别、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总病程、用药情况、学习困难史及社交困难史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无童年创伤患者连线测验评分、言语流畅性评分、情绪管理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童年创伤经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比较高,虽然该类患者更容易出现敌对情绪和冲动行为,但总体而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李光云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76-1377
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断见诸报端,引起民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日益关注。暴力行为指的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1]。攻击行为是  相似文献   

9.
10.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生暴力攻击行为概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及早识别具有暴力攻击风险的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血清睾酮的含量与其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男性精神分裂患者100例入组,根据MOAS量表及暴力史分为研究组(有攻击行为,MOAS评分≥5分)50例患者和对照组(无攻击行为,MOAS评分≦5分)50例患者,比较两组血清睾酮水平,两组的PANSS因子分、MOAS分量表分别与血清睾酮水平之间做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男性睾酮含量为(4.60±1.18)mg/m L,对照组男性睾酮含量为(3.87±0.79)mg/m L,两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睾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睾酮含量与MOAS的量表评分攻击行为呈正相关(P〈0.05)。结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睾酮含量变化与MOAS的量表评分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攻击行为[1]是指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的行为.它包括暴力行为(Violence).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Buss(1971)曾根据行为的表现方式将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攻击型和被动攻击型.国内对攻击行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中的有关研究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并为临床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攻击行为[1] 是指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 (如物体 )的行为。它包括暴力行为(Violence)。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Buss(1971)曾根据行为的表现方式将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攻击型和被动攻击型。国内对攻击行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中的有关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 ,并为临床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为 1999年 8月至 2 0 0 1年 8月期间连续住入我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4):376-378
目的:探究儿童期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关联性。方法:选择1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在受教育年限、年龄、性别等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20例。由被试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分析儿童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对应的儿童期创伤问卷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精神分裂症男女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感虐待得分(r=0.382)及躯体虐待得分(r=0.324)与阳性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童年创伤经历者高于正常人群,且童年创伤经历和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及其与眼区情绪识别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CTQ)对7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评估,同时作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测试,与5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CTQ总分[(47.86±13.26)分]高于对照组[(34.27±7.27)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EBEDT总正确率[(73.42±11.86)%]低于对照组[(86.74±6.16)%],总平均反应时[ (4321.40±1956.83) ms]高于对照组[(2776.75±703.42) ms],喜、惊、恐、悲、厌和怒六种情绪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CTQ总分与EBEDT总正确率及喜、惊、悲和怒眼区情绪识别的正确率呈负相关(分别为r=-0.390,r=-0.419,r=-0.451,r=-0.391,r=-0.344,P<0.01);正常对照者CTQ总分与EBEDT总分呈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水平与眼区情绪认知能力存在相关,提示早年的创伤经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攻击行为是指病人在精神症状支配或影响下 ,突然发生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高〔1〕。它严重地威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及病人的人身安全 ,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为减少与防范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现就我院 1995 - 0 1~ 1998- 12住院的 70例 (其中 33例经司法鉴定后收住院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暴力行为的分析及护理体会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0例病人中 ,男 5 0例 ,女 2 0例 ,男女之比为 2 .5∶1;年龄为 17~ 6 4岁 ,其中 ,17~ 39岁 5 3例 (占 75 .7% ) ,4 0~ 5 9岁 14…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攻击行为危害大,有研究认为该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有关[1].为此本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首次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分裂症的诊断,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0.7±16.9)岁,首次发病,入组前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9.
首发精神分裂症兴奋攻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攻击行为危害大,有研究认为该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有关[1]。为此本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为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首次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分裂症的诊断,年龄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 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2例,对患者的攻击行为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中,被害妄想、易激怒、环境陌生害怕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包括不依从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护理不科学激怒患者和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结论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需要护理人员建立预防措施,使用优质护理,减轻言语上的刺激,以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保障护患双方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