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股沟斜疝是普外常见的多发病,我院自1995 年对1-8岁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开展经腹切口修补术,因有时手术切口部位选择不当,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造成了有些不必要的损伤。正确选择手术切口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重要步骤和手术成功的关健。笔者自2001年至2004年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80例,采取改良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80例,均为可还纳腹股沟斜疝,男性76 例,女性4例,年龄在1-8岁,平均3岁7个月:右侧腹股沟斜疝72例,左侧8例,其中有3例男性患儿为嵌顿疝,经手法还纳后行手术治疗:1例为双侧  相似文献   

2.
谭天林 《西南军医》2005,7(1):23-24
目的 探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对11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经外环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 经外环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疤痕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许宝来 《武警医学》2006,17(4):304-305
我院自1999年2月~2004年10月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68例,采用经外环口的微创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内环修补术,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优劣。方法分析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06例(腹腔镜组),及同期行下腹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92例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能在手术中检查对侧鞘状突闭合情况,未闭合的一并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与下腹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比较,具有切口美观,创伤小,恢复快,可同时探查对侧及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9号注射针头引导4号丝线作内环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12月,我院普外科行简易法小儿腹腔镜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90例(102侧),其中12例为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同时存在对侧隐匿疝。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0~20 min,术后平均1.5 d出院,无出血、阴囊水肿、血肿等并发症。随访1~4年,平均18个月,无腹股沟疝复发,无脐部切口疝。结论应用简易法小儿腹腔镜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匿性疝,损伤轻,恢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男37例,女5例。年龄1~10岁,平均5.3岁。疝囊位于右侧23例,左侧14例,双侧3例,对侧隐性疝2例。其中嵌顿性疝4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手术时间10~20min,平均13min,术后平均住院2d,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高位结扎术 ,虽然有效但切口长、创伤大。近几年我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腹腔镜手术方法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 ,自 2 0 0 1年 1月首例成功以来 ,现开展此类手术 48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48例 ,年龄 1.5~ 12岁 ,平均 3.5岁 ,男 37例 ,女 11例。右侧 31例 ,左侧 13例 ,双侧 4例 ;单侧斜疝中有 5例对侧存在隐性疝 ;2例为传统的外科高位结扎术后复发。1 2 方法1 2 1 主要器械 腹腔镜直径 5mm/ 10mm ;改制的Endo close缝合钩针 1支 ,直径…  相似文献   

8.
1994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采用传统腹股沟斜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腔斜疝疝囊腹膜外处置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勇  刘文能  马忠明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16-1318
目的探讨经脐部自然通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使用微型腹腔镜,配合自制的针形缝合器,施行荷包缝合内环口与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我科采用此方法收治的6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10个月~14岁)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是单侧疝47例,双侧疝16例,其中有隐形疝10例。结果 63例均成功治愈,无中转开腹;单侧疝手术时间9~15 min,平均约13 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6~31 min、平均约28 min;术后未发生严重阴囊水肿、感染、睾丸萎缩、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住院2~4 d,平均3.5 d;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疝复发等。结论经脐部自然通路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安全、有效,且微创美观、手术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CT诊断腹股沟斜疝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体检、超声及疝囊造影术等,有关其CT表现报道少.本文分析4例经手术证实腹股沟斜疝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1.
陈平 《西南军医》2004,6(5):26-26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病 ,占腹股沟疝 90 % ,除部分婴儿外 ,均需手术治疗。手术分疝囊切除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三类。传统的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多采用完全剥离疝囊或部分剥离横断疝囊颈后荷包缝扎和贯穿缝扎。我院自 1989年以来改进手术方式 ,采取不剥离和离断 ,仅在疝囊颈高位内荷包缝扎处理腹股沟斜疝 15 8例 ,出血极少 ,手术时间短。随访 1~ 6年仅 1例复发 ,达到同样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 15 8例 ,男 117例 ,女 4 1例 ,年龄 8个月~ 84岁 ;病史半年~ 6 0年 ;右侧 97例 ,左侧 6 1例 ;完全性 99例 ,不…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疾病。长期以来,多采用经腹股沟管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我院从1983年以来,采用经腹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男48例,女2例。1至3岁18例,3至5岁13例,7至12岁5例。左侧24例,右侧8例,双侧4例。嵌顿疝4例,复发疝2例。术后一个月复发1例,无近期并发症。 本组均采用氯胺酮全麻,自腹直肌外线沿下腹壁皱纹内外作一横行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内口稍上方)。长约3至4cm按层次切开腹壁组织,横切腹膜2至3cm,进入腹腔后,提起腹膜下切缘,并向下牵拉,即可显露疝囊内口。将疝囊内口后唇腹膜与腹膜上切缘用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腔。使疝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与经下腹部正中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00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患者。A组采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B组患者采用经下腹部正中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指标、综合临床疗效、切口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活动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且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94.0%比85.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优于B组(P<0.05)。A组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尿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而两组患者鞘膜积液、发热、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腹部正中切口手术比较,腹腔镜下疝修补术能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加快创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自1998年至2005年9月我们采用沿腹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5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5例,男82例,女2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2.3岁。腹股沟型11例,阴囊型61例,难复性疝7例,嵌顿性疝6例,先行手法复位,24~48h后再手术治疗。手术后复发疝不用此法治疗。1.2手术…  相似文献   

15.
王占奇  丛冰 《人民军医》2002,45(1):14-15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疾病。 1992~ 2 0 0 0年 ,我们采用改进的经腹腔关闭疝囊内口修补成人腹股沟斜疝 4 0 6例 ,近期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 18~ 76岁 ;病史 6个月~ 5 4年。不完全性疝 180例 ,完全性疝2 0 7例 ,阴囊疝 19例 ,复发疝 12例。1 2 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 :硬膜外麻醉 4 7例 ,局部麻醉 35 9例。 (2 )切口选择 :于腹直肌外侧缘耻骨上相当于内环口上方 ,沿下腹皮肤皱纹作一长约3~ 5cm横切口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钝性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 ,与切口一致方向切开腹横筋膜、腹膜。(3)关闭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改良式Shouldice法治疗青少年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10年10月采用改良式Shouldice方法治疗Ⅱ型、Ⅲ型腹股沟斜疝53例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5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下肢牵拉感。随访1~5年,无睾丸萎缩,术后复发1例。结论个体化治疗,选择改良式Shouldice法行青少年腹股沟斜疝修补方式合理,复发率低,手术易掌握,适合青少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340例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腹横纹微小切口与腹股沟斜切口两种不同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疗效的比较,探讨腹横纹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190例行腹横纹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150例行腹股沟斜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前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后组(P<0.05)。结论:腹横纹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美容、微创、手术时间短和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改良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进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疝的效果。方法:采用拉幕状腹腔镜手术治疗7个月~11岁的小儿腹股沟巨大疝43例,28例右侧,15例左侧,其中8例为双侧,单侧疝中有3例隐性疝,术中发现对侧鞘突管未闭2例。结果:手术时间8~30 min(平均14 min),术后2~3 d出院。所有患儿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全部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和不适感。结论:腹腔镜下拉幕状修复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腹肌沟疝及鞘膜积液为小儿外科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特点,腹股沟部位解剖,手术方法与成年人不同.于2003年-2006年,对收治的168例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行经腹股沟区小切口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易嵌顿并发肠梗阻腹外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并发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结果 24例中,根据疝所在的位置,螺旋CT诊断腹股沟斜疝16例(右侧10例、左侧6例),腹股沟直疝1例,股疝3例(右侧2例、左侧1例),闭孔疝2例(右侧),腹壁切口疝2例。疝囊内容物均为小肠,伴大网膜7例(腹股沟斜疝6例、腹股沟直疝1例)。小肠不全梗阻11例,完全性梗阻13例,腹腔积液3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不仅能明确腹外疝并发肠梗阻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提供疝内容物的种类、大小、与周围解剖关系等精细信息,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