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增强薄层三维体积扫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 3D -TOFMRA)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临床拟诊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常规颅脑MRI及增强薄层 3D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资料。结果 增强薄层 3D -TOFMRA发现 37例中 2 4例共 2 7侧三叉神经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 ,其中症状侧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或接触 2 4例 ,无症状侧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或接触 3例 ,本组病例统计学分析表明 ,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的出现与三叉神经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有显著相关关系 (Ρ <0 .0 0 5 )。 13例为非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为小脑上动脉 (SCA) 14例 ,小脑前下动脉(AICA) 5例 ,起源不清的血管 3例 ,扭曲的椎动脉 1例 ,血管畸形 1例。结论 增强薄层 3D -TOFMRA可清楚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的关系 ,明显优于常规颅脑MRI,是目前检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磁共振3D -SPACE序列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3.0T磁共振3D -SPACE序列检查,所有患者均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2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关系I型1例(3%),II型22例(69%),III型9例(28%),而无症状侧I型13例(41%),II型19例(59%),III型0例,两侧压迫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在有血管神经压迫情况的神经中,症状侧31例45处,近端压迫为29处(64%),远端压迫为16处(36%),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压迫点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376).症状侧小脑上动脉为主要压迫动脉,占71.8%.3D -SPACE序列能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平面重建,显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位置、程度及责任血管的来源.结论 3D -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且有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TOF-SPGR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三叉神经痛(TN)神经血管压迫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三叉神经痛患侧组23例(23侧神经)、正常对照组31例(39侧神经),利用SE-T1WI、FSE-T2WI、MR三维时间飞跃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MRA图像及MPR斜矢状位、冠状位重组图像,盲法观察3个方位图像,以判定三叉神经与局部微小血管的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痛患侧组23侧神经,19侧表现为神经血管压迫阳性,占82.6%;正常对照组39侧神经,11侧表现为阳性,占28.2%,TN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χ2=17.15,P<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MRA图像中,TN患者组阳性者微小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密切,有13侧表现为受压三叉神经不同程度弯曲、变形;正常对照组阳性者微小血管与三叉神经仅表现为横过、平行或密贴,相应三叉神经形态及信号均无明显异常表现.结论 3D-TOF-SPGR序列MRA对神经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可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术前指导. 相似文献
4.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采用MR断层血管成像术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作深入研究。方法 235侧正常三叉神经及147侧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三叉神经MR三维时间飞跃(3D-TOF)扫描图像由2名医师以盲法读片,评判所见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并记录所见血管的直径、血管至脑干的距离及血管的走行方向。分别进行团体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明确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有242侧三叉神经周围可以见到关系密切的血管,其中111侧为无症状组,131侧为有症状组,经统计表明有症状组三又神经所见责任血管距脑干的距离中位数为2mm,明显较无症状组(中位数为4mm)短(P〈0.01),有症状组三叉神经所见责任血管与血管夹角(89.3%,117/131)〉45。(P〈0.01)。无症状组中仅有1例(0.4%,1/235)发现三叉神经受血管推压移位,而在有症状组中有45例(30.6%,45/147),因此有症状组三叉神经受压推移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1)。结论 MRI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评估非常有价值。责任血管距脑干的最短距离及走行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非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3 D-TSE序列和3 D-VIBE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 DTSE序列和3 D-VIBE序列扫描28例临床拟诊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经3 DMRP、MIP、min-MIP后处理图像,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28例患者手术证实26例存在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3 D-VIBE、3 D-TSE序列综合判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2.0%(23/25)、33.3%(1/3)、92.0%(23/25)、85.7%(24/28)。而且MRI所显示的责任血管与神经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术中所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0.81)。结论 3 D-TSE序列和3 D-VIBE序列结合可以清楚显示脑池内血管和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并辨认责任血管的来源,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磁共振3D-TOF序列扫描60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出脑干段,并做多平面重建。将磁共振表现与其手术结果对照,分析各断面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术中发现3例无血管神经接触,3例为静脉接触神经,其余54例均可见动脉或动脉伴静脉一起接触神经。经统计表明以斜矢状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最高。结论磁共振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术前评估非常有价值,斜矢状面是最佳成像断面。 相似文献
7.
张伟国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0,23(2):97-100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有关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MRI研究文献,对三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关系、三又神经痛的MRI检查技术、MRI表现及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MRTA )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的诊断价值. 方法 临床诊断的三叉神经痛52例,面肌痉挛9例,共61例.61例均行3.0T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成像( MRTA),利用原始图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从3个方位观测血管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52例三叉神经痛中,MRTA显示46例存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6例无压迫.9例面肌痉挛MRTA显示面神经均有微血管跨越或压迫.手术结果显示52例三叉神经痛中45例存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6例无压迫,1例为囊肿;9例面肌痉挛均有微血管压迫.MRTA诊断阳性率为90.2%、敏感性为 96.4%、特异性为80%. 结论 3.0T超高场强下进行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临床诊断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 3D-CISS图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1例中,术前MR 3D-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受压29例,阳性率为93.5%,手术探查结果30例发现责任血管,3D-CISS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6.67%.结论 3D-CISS序列能较清楚显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受压情况,对于明确病因诊断及决定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三叉神经痛术前了解责任血管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5)
目的 :分析MRI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显示、走行及与周边血管关系的表现,探讨3D-CISS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观察三叉神经的形态、走行及其与血管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在3D-CISS序列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29例均显示局部动脉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且经手术证实;结合3D-TOF-MRA分析显示责任血管,27例为同侧小脑上动脉,1例为同侧椎动脉,1例为同侧基底动脉。结论:MRI 3D-CISS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走行及其与周边血管的关系,结合3D-TOF-MRA有助于确定责任血管,对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3.0 T MRI显示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分析产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血管压迫特点.方法 选择50例TN患者(50支TN患侧和50支TN对侧三叉神经;其中23例行微血管解压术)和50名没有面部疼痛的志愿者(100支非TN三叉神经),在3.0TMR采用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 TRU-FISP)及3D 三维时间飞跃(TOF-MRA)扫描.若判断TN患者为静脉病变,并行增强3D快速小角度反转序列(3DFLASH)扫描.以上图像融合重建成虚拟脑池图,评价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分级(1级无压迫,2级静脉性压迫,3级神经与动脉接触,4级有动脉压痕,5级动脉压迫导致神经明显移位),以及血管接触神经的方位(三叉神经的上侧或其他侧)、血管神经接触点的位置(近: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近脑干1/3长度区域,远: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远脑干2/3长度区域).3D TRU-FISP序列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用于测量神经长度、神经横截面及脑池面积.采用卡方检验观察2组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切迹或移位(4级和5级)、血管神经压迫点和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位于神经上侧方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观察测量数值的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ac回归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结果 两序列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的关系,与23例微血管解压术中所见吻合度高,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1例.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的发生率在志愿者组(1级79支,2级5支,3级8支,4级8支)、TN对侧(1级27支,2级6支,3级9支,4级8支)及TN患侧(1级4支,2级t2支,3级12支,4级7支,5级15支)分别为21.0%(21/100)、46.0% (23/50)、92.0% (46/50).TN患侧三叉神经较志愿者三叉神经血管受压迫程度4、5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P <0.01);血管接触点的位置在TN患侧近32支、远14支,在志愿者近4支、远17支(x2=14.8,p<0.01);压迫血管位置中,TN患侧位于神经上侧36支、其他侧10支,志愿者中位于神经上侧5支、其他侧16支(x2=18.0,P<0.01);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TN患侧为(183.9+52.5) mm2、对侧为(217.8±58.8)mm2(t=-3.04,P<0.01);脑池段神经中点截面积,TN患侧为(6.3±1.3)mm2、对侧为(7.7±1.6) mm2(t=-4.8,P<0.01);脑池段神经长度,TN患侧为(8.0±1.9)mm、对侧为(9.0±2.0)mm(t=-2.6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可以清楚显示TN患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受压迫神经位置更靠神经近端及头侧、神经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较小者,均是较强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3D扰相梯度回波(3D-VIBE)序列对于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3D-VIBE的原始图像重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神经与血管的走行关系,发现责任血管,并与临床微血管减压术(MVD)进行比对。结果进行3D-VIBE序列扫描后发现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基本符合。血管呈高信号,神经呈等信号,对比良好,能够直观显示血管与神经的解剖结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符合率为90.6%(29/32),面肌痉挛的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符合率为89.4%(17/19)。结论 3D-VIBE序列对于发现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责任血管,明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神经血管关系的诊断价值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 ITN 患者的临床及 MR 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盲法对照。结果280例 ITN 患侧神经血管接触、可疑接触或压迫共267例(阳性率95.3%),健侧有66例(假阳性率23.6%);120例手术者,术中发现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118例。患侧与健侧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 诊断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6.6%,96.7%。结论MRTA 能可靠地显示 ITN 神经血管的关系,其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高,对ITN 病因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0例经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120例症状侧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79侧,接触者为28侧,共107侧,敏感性为89.17%。120例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76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6.2%和82.14%。结论:MRTA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MR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三能(TN)神经血管压迫(NVC)的最佳扫描序列和扫描方法。试图发现正常人和人之间神经血管在接触上的差异。评价MRI对TN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具福尔马林罪恶的头颅,按照MRI扫描平面切层,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且20例,原发性TN15例,使用SET1W少三维时间飞跃破坏性稳态梯度回聚回波(3D-TDF-SPGR)序列。11例病人做了增强扫描。盲法观察3个平面血管神经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双侧三叉神经在MR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TN患者的DTI图像,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2~71岁。3D Space序列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轴位T2WI扫描,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DTI复制Space序列的扫描位置。测量症状侧及正常侧三叉神经的平均及最小FA值,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TN症状侧平均FA值与最小FA值分别为0.249±0.06和0.199±0.07,显著小于正常侧平均FA值与最小FA值(分别为0.283±0.07和0.262±0.07;t=-4.999和-8.336,P均<0.005)。结论:DTI能够量化评价血管压迫性TN三叉神经的异常变化,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T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并与术中观察结果对照.结果:症状侧血管压迫者52例,非症状侧血管压迫5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TA显示的神经血管接触52例中,术中49例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MRTA显示无接触的8例中有4例发现血管压迫或接触.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判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5%、57.1%、88.3%、94.2%和50%.结论:MRTA可以准确显示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水激发梯度回波(3DFLASH-WE)序列对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3DFLASH-WE及3D TOF图像,并将3DFLASHWE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3DFLASH-WE图像对三叉神经出脑干(REZ)段的显示明显优于3DTOF图像,而对三叉神经周围血管的显示与3DTOF图像无明显差异;234例患者MR 3DFLASH-WE诊断29例(85.2%)存在血管压迫神经,手术中证实有28例(82.4%)存在血管神经压迫,6例未发现压迫。结论 3DFLASH-WE序列在三叉神经显示方面优于以往3DTOF技术;3DFLASH-WE能清晰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明确责任血管,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术前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3D-CISS序列MR成像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解剖关系。方法 应用 3D -CISS序列并结合 3D -TOF血管造影及MPR重建技术对 4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MR检查并部分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 13例手术患者中 ,10例 3D -CISS和 3D -TOF序列均显示血管压迫的患者经手术证实为动脉压迫 ,另 3例仅在 3D -CISS序列显示的压迫血管 ,手术证实为静脉压迫。 (2 ) 2 0例伴有上颌神经症状的病人有 18例 (90 % )在三叉神经根部内侧有压迫点 ;19例伴有下颌神经症状的病人有 15例 (79% )在三叉神经外侧有压迫点 (经 χ2 检验 ,P <0 .0 0 1)。结论 3D -CISS序列对显示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神经血管关系、三叉神经的压迫部位与三叉神经痛区域相关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患者3D-TOF MRA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面肌痉挛患者3D-TOF MRA表现与手术结果。结果:32例面肌痉挛患者共64侧面神经,3D-TOF MRA检查发现症状侧血管压迫或接触,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症状与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有显著性意义(P<0.01)。32例患者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3D-TOF MRA诊断血管与手术不符者6例。结论:3D-TOF 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对面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手术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