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杨明  刘桂荣  孙艳斌  苏学会  杨春  方坤 《武警医学》2011,22(9):797-798,816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etine,Hcy)、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 -8)浓度在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溶栓前后的变化.方法 大面积肺动脉栓塞88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进行溶栓治疗,每组44例,同时选择40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溶栓前后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Hcy、IL -8的浓度变化.结果 (1)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中Hcy、IL-8浓度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溶栓后Hcy浓度均降低,瑞替普酶组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溶栓后IL -8浓度均升高,瑞替普酶组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能快速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危险程度;IL -8介导的炎性反应可以造成急性肺损伤,溶栓后需要继续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普酶(rt-PA)组和尿激酶(UK)组,两组均在予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及其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总的冠脉开通率、胸痛缓解率、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PA组的冠脉再通率为79.4%,明显高于UK组的54.0%(P〈0.05);rt-PA组的胸痛缓解率明显高于UK组(P〈0.05),而出血不良反应明显低于UK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尿激酶具有更高的冠脉开通率,临床疗效更佳,出血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好,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再通与死亡、溶栓时间、并发症、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尿激酶 15 0万U加入 5 %葡萄糖溶液 10 0ml中于半小时内静脉滴入。结果  14 2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 80例 ( 5 6.3 4%) ,血管未通 62例 ( 4 3 .66%) ,死亡 9例 ( 6.3 4%) ,其中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死亡率分别为 2 .5 0 %和 11.2 9%(P <0 .0 1) ;再通组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通组 ,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通组 ;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6h内开始者其血管再通率明显 >6h以上者。结论 对有溶栓指征而无禁忌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以减少并发症 ,改善心功能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7例STEMI患者 ,早期静脉溶栓组 (n =5 0 2 )和对照组 (n =335 ,无溶栓指征或不愿溶栓者 )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情况 ,同时分析两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早期静脉溶栓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率为 6 0 .9% (rt PA组74 .2 % ,尿激酶组 5 7.6 % ) ,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中风、非致命性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溶栓组住院病死率较传统方法下降 17% ,且住院日显著缩短。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取治疗急性前壁心梗的患者89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发病后到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持续半年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以及心室重构的影响等.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1%,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是84.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脏重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越早,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早起及时治疗能够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SPECT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左心室功能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心功能,甚至引起猝死,如给予及时的溶栓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可明显改善,病死率降低。为研究溶栓再灌注对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我们应用门控心肌显像评价AMI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心室容量及心功能的变化,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62例AMI患者,年龄30~74岁,男43例,女19例,AMI诊断依据WHO标准。其中广泛前壁、前壁梗死31例,下后壁梗死31例。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者48例,早期溶栓者(6h以内)37例,晚期溶栓者(>6h)11例;根据临床判断标准分成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再通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16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16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与未出现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16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压力值、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应用PCI术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肺毛细血管楔压平均在3.8 kPa(30 mmHg)、收缩压在75 mmHg,对照组平均在2.4 kPa(19 mmHg)以及100 mmHg;观察组有14例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40%,对照组患者梗死面积>26%的有10例;应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7.5%,观察组为62.5%,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临床必须早诊早治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通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介入治疗的AMI 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一次性使用尿激酶(UK)100万~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前3天0.3g/d,从第4天起改为0.1g/d;并于溶栓后第2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7500U,连用5~7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天。4周后比较两组再通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率虽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再灌注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胸痛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方法对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累及右室患者(Ⅰ组)和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患者(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及CK-MB峰值Ⅱ组较Ⅰ组高;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再灌流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常规治疗患者病死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有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预后差的特点,早期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李春杰  曹洪欣  余柏林 《人民军医》2003,46(12):692-694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80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8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32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维护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洪宝武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426-1427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的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和大剂量氯毗格雷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患者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5.88%)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2.94%)和病死率(5.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11.76%,20.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自2008年12月-2012年5月对4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导管溶栓术(CDT),A组给予rPA每日20 Mu,B组给予UK每日50万~60万u溶栓,同时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rPA组溶栓总有效率为100%,UK组总有效率为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溶栓起效迅速,较UK具有良好的时效性.两组的过敏反应及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和UK都是治疗ADVT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rPA溶栓起效迅速,较UK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诊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急诊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急诊溶栓组疗效明显,总再通率70.0%;对照组总再通率20.8%。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提高的救治疗效。  相似文献   

14.
涂晓文  毛洪涛 《人民军医》1998,41(7):401-4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后出现的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可能是造成患者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应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对其进行防治,并与单独应用尿激酶者进行比较,前者的预防效果优于后者。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均符合溶栓指征的AMI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6~70岁。AMI部位:前壁23例,下壁14例,前壁合并下壁2例。胸痛至开始溶栓的时间为1~6h,平均4.4h。将以上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组18例和ACEI组2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开始溶栓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按无创性再通标准〔1〕判断冠状动脉再通情况。1.2 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伴恶心、呕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52例,根据是否存在恶心、呕吐症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的TNI、CKMB、BNP测量峰值以及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心源性呕吐是AMI患者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电除颤成功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颤患者50例,采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法复律成功后,按照年龄分为≥75岁组(观察组)26例,〈75岁组(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24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结果:两组再通率、24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颤患者电除颤后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比较各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成功组治疗7d后QTd或QTcd较失败组显著减少(P<0.05),CVA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溶栓失败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AMI患者中52例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52例未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再通组,未再通组,未溶栓组,比较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再通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通组,而未通组较未溶栓组比较临床预后较好,但差异无显著性,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溶栓治疗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溶栓治疗。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降低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AMI 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均使用常规药物并在发病6h内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2h脂联素、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脂联素、IL-6、CRP分别为(9.68±1.31)mg/L、(8.13±3.12)ng/L、(5.28±1.34)mg/L和(5.23±1.41)mg/L、(15.90±6.05)ng/L、(7.77±1.09)mg/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IL-6和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象为2005年1月—2008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其中35例由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溶栓治疗,37例进行院内溶栓,并将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院前溶栓组为(108.29±29.05)min,院内溶栓组为(179.38±45.67)min。再通率院前组为71.43%,院内组为45.95%。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前组为11.43%,院内组为32.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必要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