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收治89例冠心病病人进行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检测作比对,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89例冠心病患者予以DCG检测检出心肌缺血呈阳性者72例(80.9%),常规心电图阳性者45例(50.6%),比较差具显著性(P < 0.05);除房性或者室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三者外,其他类心律失常事件,DCG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 < 0.05).结论 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实时的DCG检测,对隐匿型、心律失常型或者是心绞痛型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进行 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ECG)检测,比较检查结果。结果107例患者中,DCG对糖尿病性心肌缺血总检出率高于 ECG( P <0.01)。其中,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ECG( P <0.01),二者对有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阳性率均高于ECG( P <0.01);二者对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G检测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谭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06-3107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2次不同的心电图诊断,第一次采用 DCG 进行诊断,第二次采用常规 ECG 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DCG 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和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 EC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出率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准确率更高,更适合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查。  相似文献   

4.
杨梅 《中外医疗》2014,33(6):168+170-168,17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采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者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通过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动态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62.5%,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60.O%,两者数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以及室上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志茹 《中外医疗》2009,28(13):1-1
目的 探讨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方法 对5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目监测与诊断,并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动态心电图对试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6.
龙作湘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34-13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37例经临床标准确诊的冠心病住院病人进行DCG结果分析。结果337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出289例有缺血型ST段改变,敏感率为85.8%,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7.7%(80/289),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2.3%(209/289)。结论DCG监测冠状动脉缺血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吉霞 《中外医疗》2013,(32):175-176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在急诊危重病中的意义和价值,为诊断危重病患者提供更为快捷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选用在2009年8—12月该院收治的300例危重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患者40例,先天性心脏病23例,急性SM47例,急性型心肌缺血12例,进行24 h的常规心电图(ECG)观察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包括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饮食和情绪变化加以观察记录。结果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冠心病检出率分别为62%和91%,ECG和DC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的检测能提高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缺血等的诊断效果和检出率,患者也较为接受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住院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324例进行研究,按患者年龄分为三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出有心肌缺血者189例占58.3%,有症状心肌缺血84例占27.36%,无症状心肌缺血105例占32.4%;61岁以上年龄组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的阵次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心肌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2例患者的DC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CG中ST段压低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DCG监测对心肌缺血的评价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它对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比静息ECG更敏感,为临床心肌缺血诊断及预后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AECG)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AECG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 AECG检出78例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高于常规心电图(〈0.05);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事件,AECG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均〈0.05)。结论通过AECG对心血管疾病心电图的观察,可以做到早期诊治,并对心绞痛型、隐匿型及心律失常型冠心病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孙辉平 《河北医学》2011,17(3):358-36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危重症患者206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65例,急性心肌缺血(SIM)38例,高血压病25例,晚期肺癌31例,呼吸衰竭25例,脑血管意外22例.入院后先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然后进行24h DCG...  相似文献   

12.
李园园 《河北医学》2016,(12):1959-1961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及差异.方法:对6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常规心电图诊断阳性36例,阴性32例,阳性率为52.94%,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41例,阴性27例,阳性率为60.29%,2种心电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在室性与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与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而室性与房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阳性率与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佳,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5例,且这些患者造影前已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及结果。结果符合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发作要求(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2次间隔≥1min)的有82例,占总例数的71.3%,其中共发生缺血性ST-T改变353阵次,其中SMI发生率(79.9%,282/353)高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0.1%,7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00~12:00SMI发生率(52.8%,149/282)最高,0:00~06:00SMI发生率(8.9%,25/282)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时,231阵次伴平均心率≥85次/min,占81.9%,51阵次伴平均心率〈85次/min,占18.1%,SMI发生时心率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功能不良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2通道DCG分析系统对157例患者进行监测分析,根据起搏器治疗适应症分为2组:A组传导阻滞组68例;B组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9例,分析判断比较2组患者DDD起搏器的DCG表现、主要工作模式、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及自身心律失常;计算起搏心博数/总心搏数.结果 (1)2组患者起搏比例≥60%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起搏比例〈60%的人数,P〈0.05;(2)DDD主要起搏类型:A组工作模式以VDD/VAT为主,其次为DDI,B组工作模式以DDI为主,其次为AAI,VDD/VAT发生最少.VDD/VAT工作模式A组高于B组,而AAI工作模式仅发生在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57例共检出感知异常47例(29.94%),起搏异常5例(3.18%);(4)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B组(22.47%)高于A组(10.29%),P〈0.05;(5)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PMT)、感知房性心动过速(AT)触发快速心室起搏B组(12.36%、21.35%)高于A组(2.94%、17.56%),P〈0.05;(6)频发房性早搏及AT的发生率B组(22.47%、38.21%)高于A组(2.94%、17.64%),P〈0.01,0.05.结论 DCG的各种表现可识别不同患者DDD起搏器植入后相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及自身心律失常的治疗等提供重要且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永关 《医学综述》2013,(19):3593-3595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符合标准的152例冠心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冠心病的假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在健康志愿者中,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与阴性率分别为15.0%和5.0%,与心电图的45.0%和5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82.9%和17.1%,与心电图的75.0%和2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4%和82.3%,与心电图的70.3%和75.6%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和69.9%,显著高于心电图的77.8%和56.1%(P<0.05).结论 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是一种简单方便,价格低廉,且无创的方法,并且可以作为早期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但为了防止其出现误诊和漏诊,最好与其他方法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RP与TBA、HCY、胆红素之间的相关性,了解CRP、TBA、HCY、胆红素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 718例通过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6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34例,心肌梗死AMI(NOST)448例,心肌梗死AMI(ST)375例,其中包含42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根据其病变程度细分为单支病变组186例、双支病变组151例和多支病变组89例,进行CRP、TBA、HCY、胆红素的检验,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92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比较各组间的CRP、TBA、HCY、胆红素的阳性率,SAP、UAP、AMI(NOST)、AMI(ST)的CRP与对照组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SAP、UAP、AMI(NOST)、AMI(ST)的TBA、HCY、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冠心病病变程度加重CRP、TBA、HCY、胆红素的阳性率逐渐升高。(3)CRP与TBA、HCY、胆红素之间的相关性良好(分别为r=0.78,P〈0.05;r=0.86,P〈0.05;r=0.75,P〈0.05)。结论:CRP是一个好的炎症指标,TBA、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HCY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校正的QT离散度(QTcd)≥60ms的观察组和QTcd〈60ms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f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QT离散度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