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4例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CTA对动脉瘤检出率达100%;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3D-CTA对DSA是一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三维DSA栓塞治疗脑动脉瘤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CA)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以往,DSA是诊断CA的金标准,但由于血管重叠和位置关系,有时会发生漏诊.近来,随着三维DSA的应用,CA的检出率和栓塞治疗成功率越来越高[1,2].2004年11月至2005年6月,作者采用Philips Alleura型三维DSA系统诊治SAH患者4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DSA技术在复杂外周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常规血管造影难以明确诊断的复杂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25例,对其病变血管分别行二维DSA和三维DSA,将两种技术得到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维DSA能更清楚的显示下肢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于肢体闭塞性疾病能够帮助判断血管成形术中导管导丝与血管真腔的关系;能清楚显示血管的连续性及管腔内的形态;能诊断出常规体位难以发现的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对其性质做出判定.结论:三维DSA技术对于复杂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原 《四川医学》2007,28(11):1221-1222
目的 观察旋转DSA动态成像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效果。方法 对71例常规位置和患侧旋转造影后处理系统图像进行分析,根据显示的投照角度,了解动脉瘤与血管详细的解剖结构。结果 22例颅内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40例阴性。结论 旋转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性病变,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介入放射学事业发展较快。介入放射医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每次进步,几乎都依赖于手术器材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革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周及心血管等临床介入治疗领域。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发展,高性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所提供的影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介入术中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用于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应用三维DSA造影技术进行对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实验组,此外,同时选择应用造影检查(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再次对这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对照组,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经过三维DSA技术进行诊断,28例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1例无造影异常表现。其中28例脑动脉瘤患者经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出35个动脉瘤。所有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应用不同造影技术诊断后,DS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93.33%)明显高于CT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0.00%)、MR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明确动脉瘤形态、结构、大小情况,制度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24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进行夹闭治疗。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手术成功率100.0%。术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1年后,动脉瘤复发率为0.0%,研究统计,13例患者经CT、MRI影像学检查后,动脉瘤完全消失。感染、发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0%,患者死亡率为0.0%。结论三维DSA造影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具有科学、准确、安全性高的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术与MRA、DSA的对照观察关俊宏潘蔚然王成林赵崇智王朋1刘贵军2田边纯嘉3端和夫3(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三维CT血管造影术(Th...  相似文献   

8.
三维成像DSA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Innova 3100平板DSA数字减影机.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62例脑血管病病例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三维和二维DSA曝光次数、造影剂的用量、患者接受的X光照射量和两种DSA图像特点.结果 应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3D-DSA图像因可以从三维角度观察而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结论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 ,随着数字减影设备功能的开发和更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igtalsubstractangiography ,DSA)图像质量的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 ,图像采集时的边缘增强 ,噪声抑制等技术均应用于实际操作 ,图像后处理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对减影血管进行狭窄分析是当前数字减影常用的后处理方法 ,经过狭窄分析 ,可获得正常与狭窄血管的直径大小及比值 ,有助于正确选择球囊导管及支架的尺寸大小[1] 。如何提高狭窄分析的准确率 ,减小狭窄分析误差 ,为介入手术及治疗提供可靠参数 ,是当前数字减影技术中…  相似文献   

10.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是指在血管造影时,C型臂围绕感兴趣区做2次往复的旋转运动,第1次为采集蒙片的过程,第2次为采集含有对比像的血管的过程。2次采集的图像通过配对减影就可获得多角度动态减影图像。因此,旋转DSA技术具有多角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其中117个颅内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123个(80.9%),瘤颈残留17个(11.2%),瘤腔残留12个(7.9%)。结论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能够更好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并能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在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ng H  Liu J  Han G  Sun Y  Liu C  Chen Y  Gao F  Zhou S  Song J  Ma N  Tang J  Xu H  W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血管嫩治疗的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再根据3D-DSA处理图片数据拟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85.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15例,GDC栓塞治疗13例,100%栓塞11例,90%以上栓塞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100%栓塞7例,90%以上栓塞2例。缺血性中风14例,其中血管狭窄9例,支架置入8例,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5例,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1例。并发症3例(7.9%)。结论 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re 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患者的3D CEMRA及DSA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比较3D CEMRA与DSA在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方面的符合程度。结果与DSA相比,3D CEMRA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5.9%,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在五种狭窄程度(Ⅰ-Ⅴ)3D CE-MRA与DSA比较符合度分别为97.5%,91.7%,88.9%,93.8%,100%。结论 3D CE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基本可以替代DSA。  相似文献   

14.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A(100、85、75、65、50、25、10mA)、kV(两次扫描同步变化140、120、100、80kV;不同步变化120~140、100~140、80~140、100~120、80~120、80~100 kV)、层厚(0.625、1.25、2.5、3.75、5 m)和螺距(0.531、0.969)的变化组合进行扫描,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反映图像噪声,减影后图像行3D容积重建(3D Volume rendering, 3D VR)评价减影图像质量.结果:变化mA、同步与非同步变化kV、变化层厚和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100%),非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最为Ⅲ级(100%).随mA、kV、层厚降低和螺距增大,减影后全图CT值增大,图像噪声增加而图像质量降低.非同步变化kv的双能量减影,随kV的增加,减影后全图CT值降低,图像噪声降低而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应用舣能量、厚层采集薄层重建、降低毫安和增加螺距,不仅能保证VCTDSA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SA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以及鼻咽部血管性肿瘤的介入操作技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1例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顽固性鼻出血16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5例。排除血管造影禁忌全面的血管造影后,栓塞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观察30d栓塞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0例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有效率95.24%。1例(5.0%)栓塞后1个月内复发出血。9例(42.86%)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疼、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结论 DSA技术以其有效、准确、快速、安全可靠的优势在控制顽固性鼻出血以及鼻咽部血管性肿瘤供血血管减少术中出血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俊祥  齐卫东 《河北医学》2000,6(4):301-30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技术在食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在食管造影中应用数字减影程序以消除重叠的背景结构。结果:30例病人获得满意的数字减影食管造影图像,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虽然数字减影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常规食管造影技术,但可作为食管造影检查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58例,利用三维重建及重建放大技术,使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显示更清晰,使瘤颈、瘤体的生长方向显示更理想.结果 158例患者共发现194个动脉瘤,其中发现长径在3 mm以下的微小动脉瘤68个,分别采取了栓塞、手术夹闭、定期观察等治疗方案.结论 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颈、瘤体等结构,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莫英绪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71-1572
目的:分析老年眩晕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2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行全脑DSA术,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DSA阳性率为82%,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1例(50%),颈内动脉系统病变7例(31.8%),血管正常4例(18.2%)。结论:眩晕与前、后循环缺血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坏死血供重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Dai P  Zheng Z  Sun S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195-197
目的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带旋髂深血管骨膜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后血运重建情况。方法对20例术前、14例术后股骨头坏死病人用DSA检查,动态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前见旋髂深动脉位置恒定,无缺如者,末端有3~7支分布于髂骨嵴部。术后3周,见旋髂深动脉较术前粗,流速基本相同,末端在股骨头内分布均匀,呈“鸟窝”样改变。术后3个月血管较术前仍稍粗,流速稍快,末端头内呈团状,“鸟窝”样改变增大,微细血管分布达软骨下区,结论用DSA成功地观察到股骨头坏死术后血运重建良好。该检查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图像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