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扰素(IFNs)是一种对病毒感染控制起重要作用的天然抗病毒蛋白质。根据 IFNs 的来源,它可分为白细胞来源的 IFNα、纤母细胞来源的 IFNβ和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淋巴细胞来源的 IFNγ。人 IFNα至少有22种亚型,其分子中(166或165个氨基酸)的70%氨基酸是相同的,但在生物学性质方面有某些差别。人 IFNβ有很多与 IFNα相同的性质,分子中30%的氨基酸与 IFNα相同。IFNγ是一种免疫 IFN,在化学结构和很多生物学性质方面与上述两种 IFN 不同,很少用于病毒性感染。1957年首先发现 IFNs 的 Issaca 和Lin-denmann 就意识到它可能成为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然而,直到1970年才得到可用于临床评价所需量的 IFNs。至今已知 IFNs 可治疗多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FN)于1957年被英国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的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发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人IFN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证实:IFN的活性很高且至少有20多种功能。例:人IFN  相似文献   

3.
张旭东  张淑慧  董占军 《中国药房》2009,(26):2071-2073
干扰素(IFN)是机体产生的一类免疫调节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自1976年首次报道IFN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后,全球很多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就此展开大量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为IFN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物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基因工程重组IFN—α问世,  相似文献   

4.
冯燕 《青岛医药卫生》2012,44(5):340-341
目的观察我院住院患者使用IFNα-1b和聚乙二醇IFNα-2a注射剂不良反应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48例分成A、B组,A组25例使用IFNα-1b(主要为儿科手足口病病例),B组23例为感染科慢性乙肝和丙肝病例,使用聚乙二醇IFNα-2a,观察两组病例用药后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没有出现1例视网膜病变;B组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稍结膜充血。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使用IFNα-1b和聚乙二醇IFNα-2a注射剂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情况仍属罕见。  相似文献   

5.
最近发现的Ⅲ型 IFN 家族由 IFN‐λ1、IFN‐λ2、IFN‐λ3(也称作 IL‐29、IL‐28A 、IL‐28B)和IFN‐λ4组成。 IFN‐λ通过结合 IFN‐λR1和 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激活 Janus 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信号通路,诱导 IFN 刺激基因的表达并发挥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对 IFN‐λ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十分广泛,IFN‐λ与 HCV 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IL‐28B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新发现的 IFN‐λ4与 HCV 的自发清除也有关,预示 IFN‐λ在 HCV 感染治疗中具有潜在作用。此文介绍了IFN‐λ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在 HCV 感染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我院住院病例使用IFNα—1b和聚乙二醇IFNα-2a注射剂主要不良反虚发生的情况。方法从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2月使用IFNα—1h和聚乙二醇IFNα-2a沣射剂的302例住院病例中选取有效病例92例分成A、B两组,观察两组病例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整理、比较。结果A组病例中,有15人用药后出现体温升高(占28.8%),13人出现白细胞下降(占25%),21人出现血小板下降(占40%);B组病例中,有24人用药后出现体温升高(占60.0%),16人出现白细胞下降(占40.0%),5人出现血小板下降(占12.5%)。结论我院住院病例使用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FN)引起流感样症候(头痛发热)聚乙二醇IFNα-2a比IFNα-1h高出2倍,骨髓抑制方面(血小板计数下降)IFNα—1b比聚乙二醇IFNα-2a高出3.3倍  相似文献   

7.
蕈样霉菌病肿瘤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颖  贺琴  孙世良 《贵州医药》2003,27(8):696-697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蕈样霉菌病肿瘤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6 7年 1月至 1 996年 1 2月收治 39例蕈样肉芽肿肿瘤期患者 ,放疗和化疗 ,IFN a组 (RT +CT +IFN -a) 2 3例 ,化疗和IFN -a组 1 6例。放疗采用全身电子束照射 (TSEI) ,总剂量 4 0Gy。化疗采用COPP方案 4~6周期。IFN a连用 4周。结果TSEI +COPP +IFN -a组中局部症状缓解率较COPP +IFN -a组高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 6 5 .2 % ,31 .3% (P <0 .0 5 )。两组 2年生存率为 6 9.6 % ,37.5 % (P <0 .0 5 ) ;5年为 34.8% ,1 8.8% (P >0 .0 5 )。结论TSEI联合治疗能提高局部有效率 ,患者 2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邓红  任喜民  吴修斌 《江苏医药》2003,29(12):925-926
目的 比较两种类型及不同剂量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的远期疗效 ,以期探索较为合理、有效的药物阻断慢性肝炎纤维化 ,预防肝炎肝硬化的发生。方法  96例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IFN α、IFN γ和对照组 ;用药时间为 6个月。治疗期间 ,每月观察肝功能 (ALT ,TBil)、血常规。疗程结束时及此后每 6个月 ,观察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 (Ⅳ C)、Ⅲ型前胶原肽 (PⅢP)、HBVDNA以及B超检查。结果  3组病例ALT均显著下降。IFN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IFN α组高于IFN γ组 ,以B超检查显示门脉主干内径及脾静脉最大内径恢复正常值为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对比 ,结果显示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IFN α组与IFN γ组之间无差异。观察各组于疗程结束后第 12个月、2 4个月、36个月的情况 ,以观察指标出现异常者为复发。显示复发情况如下 :对照组 >IFN γ组 >IFN α组。结论 IFN α和IFN γ制剂均具有抑制HBVDNA复制 ,治疗慢性乙肝纤维化作用 ,本组 3年疗效观察结果表明IFN α较IFN γ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     
近年来对干扰素(IFN)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概述了IFN分子系统、IFN受体、经IFN处理的细胞中的分子活动、IFN的细胞调节作用、抗肿瘤活性、对传染病的作用以及内源性IFN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1nterferon,IFN)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高活性糖蛋白.由机体生物细胞在诱导剂的诱导下产生的,对热和pH值相对稳定,分子量在12000-10000道尔顿之间.IFN最初发现于病毒感染细胞的上清液中,因其能干扰其他病毒对细胞的重复感染,因此得名.1977年,美国学者用DNA重组技术于大肠杆菌生产IFN获得成功,称为基因重组IFN.  相似文献   

11.
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 ,在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IV)与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患者中 ,当病毒唑与干扰素 ( IFN)联用治疗 HCV感染时 ,聚乙二醇 ( PEG)化 IFN-α2 a的效力显著强于传统 IFN。  病毒唑与 IFN- α2 a联用已成为治疗 HCV的标准疗法。当 PEG形式的 IFN( Pe-gasys,IFN与重组 PEG结合 )于 2 0 0 2年获得批准时 ,PEG化 IFN的效力似优于标准 IFN,但未经较大型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亦未在同时感染 HCV和 HIV的患者中明确评估。  最近报道了“艾滋病 Pegasys病毒唑国际共感染试验 ( APRICOT)”的最…  相似文献   

12.
刘侠 《安徽医药》1998,2(1):30-30
IFN是interferon的缩写,它的汉语译叫作“干扰素”。干扰素(IFN)是由机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活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IFN在1957年被发现时是以抗病毒活性为其唯一活性的物质。随后研究发现,INF除具有抗病毒繁殖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细胞分裂、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一系列其它生物学活性。因此,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给IFN下了如下定义:IFN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arbopol(CP)在IFN片剂中的缓释作用。方法在IFN片剂和IFN溶液中加入0.1~4.0%不同浓度的CP,按IFN活性测定法测定各溶液的IFN活性。再按溶出度检查法检查当CP百分含量为0.1、0.5、1.0、2.0的各浓度在10min、30min、60min、120min时IFN释放的活性单位,计算总活性单位数量。最后再按常规法进行脆碎度检查。结果CP浓度在2%以内的IFN片剂和不加CP的IFN片剂和溶液其活性基本相同。不含CP的IFN片剂在10min内IFN即完全释放,含2%以下CP浓度的片剂IFN可在片剂中逐渐释放,释放时间可长达120min,释放数量恒定;含CP的IFN片剂脆碎度检查符合药典有关项下的规定。结论含2%以下浓度的片剂对活性无影响,可以零级速率释放IFN,比原片剂释药时间延长12倍。加入CP后片剂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干扰素(IFN)生物工程的进展令人鼓舞,IFN基因工程、IFN DNA分子的化学合成及大规模发酵工艺生产已成为现实,接下来的问题是进一步研究IFN的多功能和多向性生物学性质,通过临床试验全面评价IFN的疗效,最适剂量和副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虽然基因工程IFN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但它与天然IFN不同(无糖基、无亚型等),这就要求使用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罗氏公司的抗癌新药贝伐单抗(商品名:Avastin)于2007年12月19日在欧洲获准与干扰素(IFN)联用作为晚期肾癌(RCC)的一线治疗药物,IFN为目前RCC的标准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时DNA多聚酶活性较低,目前尚未确立用以判断治疗效果的e抗原血清转换等的病毒标记。IFN疗法适应证、IFN种类选择、IFN用法、用量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对于慢性丙型肝炎,必须长期给予IFN。长期给与IFN常常发生下列不良反  相似文献   

17.
今日干扰素     
自从1957年Isaace和Lindenlnann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这一物质以来,到目前为止,其研究已经历了三个历程。第一阶段是1957年至60年代早期,在此期间主要是研究IFN的抗病毒活性。发现IFN是由宿主合成的蛋白质,它有三个型别,一种是主要由白细胞合成的IFN-α,第二种是主要由纤维母细胞生成的IFN-β,另一种是由激活的淋巴细胞生成的IFN-γ,又称之为免疫干扰素或Ⅱ型干扰素。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此期间主要是建立和完善IFN的纯化技术,发现人类IFN-α和IFN-β存在着不同的亚型,而且发现IFN不仅仅具有抗病毒活  相似文献   

18.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中,α——干扰素(IFN——α)是最有希望的药物。单用IFN——α治疗约30~50%的患者出现HBeAg血清转换和HBV、DNA消失,若并用强力新(SNMC)则效果更好。1990年2月至1993年1月,我们应用大剂量IFN——α和强力宁治疗小儿CHB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表现较轻,但有明显的肝硬化和肝癌发展倾向。从1989年Houghton等发现HCV至今,对HCV的认识及HCV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1]。临床评价CHC抗病毒治疗效果一般根据生化、病毒学和组织学等指标,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血清HCV RNA负荷和肝穿刺活检得出的肝活动指数(HAI)[2]。1干扰素(IFN)治疗根据IFN基因结构不同可分为α、β、γ3类干扰素,以IFN-α的抗病毒作用最强,每类又有若干亚型。IFN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IFN和基因重组IFN。天然IFN中,IFN-α由白细胞或类淋巴细胞产生;IFN-β…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是由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等激发后诱导产生的活性糖蛋白,该蛋白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其活性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1 IFN的分类与作用机制1.1分类基于不同IFN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IFN分为3个主要类型:(1)Ⅰ型IFN: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类IFN,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