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ABC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1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X线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灶邻近骨质见连续骨膜反应,17例病灶内见粗细不一骨嵴;CT表现为病灶内缘分叶状改变,边缘锐利并不同程度硬化;MRI表现为囊性病灶,T_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内及边缘可见分叶状或条索状低信号,20例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结论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不同影像检查,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76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65例。完整影像学资料共42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3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上根据病变部位分偏心型22例、髓内型18例、骨旁型2例,大多数表现为偏心型膨胀性骨破坏;CT扫描可见25例不同程度骨膨胀、骨皮质内缘的分房状压迹和骨嵴影,皮质破坏断缺7例,15例见骨包壳,3例见液-液平面;15例MRI扫描表现为分叶状肿块,9例MRI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囊腔,6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囊间隔均为T1WI、T2WI低信号,6例行MRI增强扫描,均见间隔强化,5例见液-液平面。结论: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及X线、CT、MRI分别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15例内部见粗细不匀骨间隔.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MR扫描T1WI 4例显示液-液平面,T2WI 7例显示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 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诊断及误诊的分析,进一步探讨AB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正确诊断及误诊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2例均摄X线平片,1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结果:22例ABC发生于长骨17例,脊柱3例,骨盆2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囊性改变;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8例,21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软组织肿块;15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囊间隔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误诊4例,其中发病部位长骨2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综合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X线检查18例,CT检查6例,MRI检查6例,另有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18例中,15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另外骶骨、肋骨及颅底各1例.X线及CT病变表现为偏心囊性骨质破坏区,有硬化边,骨皮质膨胀变薄,CT显示病变内细小钙化灶5例.MRI表现为病变信号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及中等信号,在T2WI以高及中等信号为主,亦可见部分低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强化不明显.结论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X线、CT与MRI影像表现均有特征性,其综合影像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X线平片检查15例,螺旋CT检查9例,MRI检查6例。4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CT检查,3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内邻近关节面的类圆形囊样透亮区,边界清楚,有薄层硬化边,3例CT及其三维重建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MRI在T1WI呈低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T2表现为高信号,MRI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2例。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及其三维重建对病灶细节显示清晰,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病理证实的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另有2例分别行CT及MRI检查。结果单骨型11例,其中股骨5例,肱骨4例,腓骨1例及桡骨1例;多骨型1例,同时累及髋臼、坐骨支及股骨。在CT上可见病变不同程度膨胀,5例成单囊状或多囊状改变,3例成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在MRI上,6例均呈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信号,在T2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或中度强化,其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变薄,3例囊内见分隔,1例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后仅有囊壁及囊内分隔强化。结论 MRI对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比CT有优势,但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仍需结合X线或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MRI资料,分析病灶所在母骨位置、病灶大小形态、边缘、肿瘤基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等影像学征象。结果 5例均为女性,病灶发生于胫骨2例、股骨1例、寰椎椎弓1例、髋臼周围1例,均偏心性位于母骨。病灶大小4.0~17.0 cm,均为大片状地图样、溶骨性破坏,膨胀性较轻。病灶边界清晰3例、模糊2例,有窄且长短不等的硬化缘。所有病灶骨皮质变薄、壳样改变,局部断裂、筛孔状改变或大段缺失。1例周围有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无骨膜反应。2例病灶周围广泛水肿。CT表现:2例病灶内部呈等或略低于肌肉密度,无基质矿化。MRI表现:2例病灶内部T1WI信号略高于肌肉,T2WI呈均匀高信号,且有点状更高信号。所有病例均无病理性骨折。结论 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青年女性好发。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改变,有窄硬化缘,CT呈均匀等低密度,MRI呈混杂信号,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邻近骨髓与软组织明显水肿。  相似文献   

10.
跟骨和距骨良性囊样病变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20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 结果 骨囊肿8例,软骨母细胞瘤8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邻关节囊肿5例,脂肪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平片及CT显示大小不等囊性低密度病灶;MRI信号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1.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对比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于2周内行X线、CT和MR检查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病人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4例,髌骨2例,肱骨上端、股骨上端、颞骨和下颌骨各1例。1例恶性者发生于髂骨并同时累及骶骨。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1),病灶内斑片状、斑点状和(或)条状致密影(5),病灶周围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0)。CT上,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14),内为软组织密度(7),伴有斑片状、斑点状和(或)结节状钙化(15),病灶周围出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5),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18)。病灶在T2WI和脂肪预饱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22),病灶周围髓腔内有边界不清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20)。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多数征象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12例中肿瘤位于胫骨近端4例,股骨头3例,股骨远端1例,肱骨头3例.胸椎(Th_3)附件1例。11例长骨病变者发生于骨骺和干骺端8例。骨端3例。主要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8例可见硬化边,3例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7例行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6例。4例行MRI扫描,病灶于T_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均呈低信号,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STIR上呈均匀高信号;硬化边呈线样低信号,2例病灶周围骨质内有水肿.3例可见相邻关节囊积液。结论: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脊柱原发性骨肿瘤CT和MRI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分析49例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成骨细胞瘤、骨髓瘤和骨肉瘤各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ABC)3例,血管瘤和淋巴瘤各5例,骨巨细胞瘤多位于椎体,呈溶骨性破坏;成骨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MRI信号较低,后者伴软组织肿块;2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11/16例CT上出现钙化,9例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1例)、淋巴瘤在T1WI和T2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1例骨髓瘤在T2WI呈高信号。结论;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两者结合,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20例行CT检查,27例行超声检查,7例行X线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消化道重复畸形患儿中,位于食管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4例,回盲部5例,空回肠交界处2例。术后分型为肠外型21例,肠内型4例,胸内型3例,影像学表现为多囊型3例,单囊型25例。与病理对照,CT及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13/20)和70%(19/27)。结论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有一定特异性,综合应用各种影像检查对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影像资料,其中包括颈静脉球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转移瘤3例,脑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脊索瘤、软骨瘤、软骨肉瘤、纤维脂肪瘤、纤维血管瘤和先天性囊肿各1例。CT检查21例,其中15例作增强扫描。MRI检查31例,其中24例加作MR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内纡曲流空的血管即“椒-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MRI表现。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注射对比剂后肿瘤中度强化。转移瘤骨质破坏不规则。脑膜瘤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巴”征。软骨瘤和软骨肉瘤可见明显钙化。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为临床提供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所需要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CT和MRI对口腔和口咽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口腔及口咽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口腔口咽部病变的CT、MRI资料,其中恶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18例,感染性病变5例。结果:40例恶性肿瘤中,CT检查24例,MRI检查16例,除各有一例浅表型溃疡未能显示外,其余病灶及范围均较清晰显示,两者的区别在于MRI显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及深部组织方面优于CT;两者在显示良性病变的大小方面与手术结果相同。结论:CT及MRI对口腔口咽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稍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SPECT/CT显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37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180min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和分析。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21例,与2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对照106例,与随访2年结果对照110例,计算平面显像和SPECT/CT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平面和SPECT/CT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行/检验。结果平面显像237例中142例诊断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72例良性病变,70例骨转移,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95.30%(142/149)。SPECT/CT显像237例中224例结果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104例为良性病变,120例为骨转移,SPECT/CT诊断总符合率94.51%(224/237),其中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9.48%(192/193)。平面显像和SPECT/CT对骨转移的肯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P=0.024)。结论SPECT/CT显像不仅可以精确定位,而且还可补充单独CT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提高对骨病变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21例中发生在颈椎5例,胸椎10例,腰椎6例;X线检查示17例(17/21)椎体呈楔形改变或椎体变扁,3例呈囊状破坏,4例显示软组织肿块,3例椎间隙变窄.7例患者行CT检查,CT主要表现为椎体不规则破坏和椎旁软组织肿块.8例行MRI检查,显示椎体破坏、信号异常和椎旁软组织肿块,3例软组织肿块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呈套袖状,相邻椎间盘信号无明显改变.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平片是其诊断基础,同时结合CT尤其是MRI检查,能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但该疾病的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滑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滑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12例滑膜血管瘤(男性7例,女性5例),其中膝关节5例、肘关节2例、腕关节2例、髋关节2例、肩关节1例。X线检查8例,CT检查平扫2例,MRI检查5例其中增强4例,血管造影1例。结果:X线平片可以出现静脉石、软组织肿胀、骨质侵蚀、继发骨关节炎表现。CT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侵蚀,血管造影仅发现膝周少许异常染色血管影。MRI发现局限型(2例)和弥漫型(3例),局限型表现为髌上囊区局限肿块影,T1WI上等低信号影,于T2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弥漫型2例表现为弥漫性生长可突破关节囊,病灶大部分呈T1WI上等低信号影,T2WI上高信号影,其内含有更低信号细条索影及高信号分隔影。1例含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则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CT及血管造影对滑膜血管瘤诊断有一定帮助,MRI可明确显示血管瘤特征性脉管及纤维脂肪成分,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