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2.
张继算 《光明中医》2006,21(9):20-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栀子汤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五方证治.现将诸汤证从病因病位病机作一浅略较析.  相似文献   

3.
马大正 《河南中医》2006,26(4):14-16
经方药简力宏,用治于妇科杂病,功效卓然。兹举验案5则,供同仁参考。1栀子豉汤合白虎汤栀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的方剂,白虎汤是《伤寒论》治疗“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的方剂。胡某,35岁,2005年9月2日就诊。月经7月28日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是一剂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经方,其组成仅有栀子、淡豆豉两味,看似简单,但在《伤寒论》中却出现多次,可见其功用之重要。本文通过栀子豉汤证见表现及归纳释义、中医胸府生理结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和证治余议、吐与不吐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宗气角度下栀子豉汤证治的思辨,以期有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王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8):1298-1298
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有关记述 ,提出百合病及栀子豉汤证病位为三焦 ,并分析了其虚实特点及适宜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栀子豉汤证出自《伤寒论》,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出现以“心中懊(忄农)”为主的一组证候。根据《伤寒论》有关原文可分主证和兼证两类。栀子豉汤主证有:(1)虚烦不眠;(2)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3)胸中窒;(4)心中结痛。兼证见少气,用栀子甘草豉汤;见呕,用栀子生姜豉汤;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见下后身热微烦,用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7.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8.
博碁子小识     
博碁子一词见《伤寒论》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服之愈。”又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伤寒八九  相似文献   

9.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虽未专设胃痛之病脉证治篇,但涉及心下痞、满、痛、支结和腹痛之证治仍散见于有关篇章,且后世医家运用仲景方辨治胃痛获良效者甚多。由于仲景方治疗胃痛具有药味少、疗效高、可重复性强、便于观察和评定疗效等优点,故有必要探讨其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现将仲景治胃痛法归纳为18法,浅述如下。1 清热除烦法 本法适用于胃痛之热扰脘证。《伤寒论》(以下省略,只提条文)第76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第228条云:“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临证不必拘于其曾用何法治疗。结合临床,其症当有胃脘疼痛,或嘈杂似饥、不能食、胸中满闷、心烦燠憹、不得眠,或发热汗出,舌苔黄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方后均注有“得吐者,止后服”。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认识颇不一致。笔者着眼于《伤寒论》的整体内容,探讨其得吐机理,旨在澄清疑惑,得出符合原书本意的结论。一、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类方得吐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因此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进而从中借鉴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十枣汤理法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枣汤主治太阳中风,有形之水客居胸胁之悬饮证。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四味组成,乃张仲景治水常用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论述。《外台秘要》引深之朱雀汤,即本方。现代药理作用已有报告。用药时间《伤寒论》指明在六经病"欲解时","平旦服";热则行、凉则滞,欲期冀其药扬辛开之性,又不失苦降之能故当温服。用法有枣汤送服、先服枣汤、枣肉为丸、体外贴敷、枣汤煎服、枣肉夹粉等。十枣汤实为峻下逐水之剂,具猛、毒之性,运用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现代医家扩大治疗各种水饮停聚胸腹属邪实之证,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等病应用最为广泛。在妇科、骨科创伤并发症、眼科、心包积液应用,也取得一定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韦贵康教授从医50余年,一生致力于脊柱损伤性疾病及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他提出的很多理论观点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补肾通督理论"是其中代表性理论之一。本文从糖尿病的病位、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补肾通督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经方运用甘遂配甘草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经方甘遂半夏汤中甘遂配甘草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通过研究甘遂配甘草的古代认识,历代沿袭,以及甘遂、甘草主治、化学成分及药理,甘遂配甘草是否产生新的毒性,甘遂配甘草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等,进而证实临床运用以甘遂半夏汤为主治疗肠结核,甲状腺炎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结果:探索甘遂配甘草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历史记载甘遂与甘草相反是缺乏理论假说的,临床中合理应用辨治诸多病证则是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力康营养汤对艾滋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力康营养汤方义、组方背景及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认为艾滋病属中医"疫毒"的范畴,因逾时而发,符合"伏气"温病,大胆提出艾滋病与免疫有关的风湿病有相似之处,分析力康营养汤应对艾滋病患者健康状况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庭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辩证体系.笔者从师待诊观察到导师临床应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导师所用清暑益气汤是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青皮、陈皮、神曲、黄柏、葛根、苍术、白术、升麻、泽泻等药味组成.本方证是治疗夏季伤暑,四肢困倦,胸脘满闷,汗出口渴,小便赤,大便溏等气阴两虚证.导师在临床运用中谨守病机,灵活变通,现举几例略述之.  相似文献   

17.
四君子汤首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其善于补气,为补气之基本方,常用于面色萎白、语声低微、食少神倦、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之脾胃气虚证。因其组成药物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具有补而不滞,利而不峻之功效,且其作用冲和平淡,如宽厚平和之君子,故名"四君子汤"。后世医家继承并灵活运用,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经过不懈地努力,创造出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的四君子汤类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等,丰富并完善了中医药的宝库。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其所提倡的辨证思维体系广泛运用于临床上各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对改善肿瘤及其并发症亦有显著疗效。白血病作为一种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同时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文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白血病的各种思路及具体的经方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对不同病证的患者应用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心悸、失眠、癫痫等有良效。结论: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主要包括:精神神志病证,脾胃病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